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首届“童诗现状与发展”研讨会在安徽举行 童年写作,需要更有穿透力的文化思考

来源:文学报 | 金莹  2019年12月07日08:45

首届“童诗现状与发展”研讨会日前在安徽宏村举行,黄怒波、方卫平、王泉根、冯臻、崔昕平、金莉莉、陈树才等学者、评论家、翻译家围绕“童诗写作与审美”、“儿童诗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童诗教育、翻译与传播”等话题,总结了中国儿童诗歌70年来的创作和理论得失,借鉴国外儿童诗歌创作和理论经验,以中国儿童诗歌的名义向新中国成立70年周年献礼和致敬。

儿童诗歌无疑是人类成长最早、最喜闻乐见、最自觉汲取的文学形式,是一个国家国学启蒙教育的发端。郭风、金近、圣野、任溶溶、鲁兵、柯岩、金波……在70年的发展中,中国儿童诗歌涌现出了几代诗人。虽然创作硕果累累,但一直匮乏独立清晰的创作学理、理论支持,其教育性和艺术性、功能性,也并未得到与之相匹配的挖掘和彰显。正是出于推动儿童诗歌创作和理论两个”金色轮子”共同发展、将儿童诗歌作为专门学术单元建设的愿望,本次研讨会召集了来自全国、乃至国际上在儿童诗歌领域卓有名望的学者、翻译家、诗人、作家,进行讨论。

“从儿童诗歌开始培育一个民族的审美能力,这关乎到民族的未来。”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表示。

“虽然儿童诗歌在文学的汪洋中只是涓涓细流,甚至只是小到一滴水,但不容忽视的是,它是大海的原始基因,是人类文明、文化具有国家符号的本色‘土地’。童诗作为各国文学艺术之根,加强、加速、加大中外儿童诗歌的互译和出版,是每个国家最本真和最友好、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表示。他介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作家出版社刚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典诗歌文库项目第一期17个国家22卷的出版,明年还将完成50卷的出版任务,其中便有不少童诗作品。“童诗互译最大、最重要的课题,是在译中保留保持原诗的童趣、诗性,这需要译者了解和熟谙原作作者所在国的文化背景、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从儿童诗推及整个儿童文学创作,评论家方卫平对童年写作的厚度与重量提出观察与思考。他认为,当代儿童文学迎来了迄今为止最为兴盛的一个写作和出版时期,但在童年观念、故事构架、叙事能力等方面都需要有新的提升乃至突破。“在写作的技艺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层面的思考和突破,将成为儿童文学作品能否完成下一步艺术蜕变的决定性因素,而这正是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瓶颈之一。在今天,缺乏有穿透力的文化思考和有厚度的文化内容,已经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症结。”

在这样的语境下思考儿童诗的写作,更具有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入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读物的市场热度因引进版幻想小说与本土原创校园小说带动而不断升温,但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儿童诗的创作与出版依然延续了世纪之交的式微。这种式微,除了市场与艺术等现实矛盾外,更显示了儿童诗创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艺术规律方面的问题。虽然诗人们做了可贵、不懈的探索,但令人耳目一新的儿童诗仍然不多,许多诗的立意、构思和表现手法都趋同,儿童诗的境界、题材、美学风格的多样化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评论家崔昕平表示。

作家薛卫民则对儿童诗的散文化、碎片化、段子化表示忧虑。“诗可以有散文性、碎片性、段子性,但不能散文化、碎片化、段子化。‘浅写作’能轻松地把一些流行风潮,时尚元素溶进作品,把一些优秀诗歌的表象点染到写作上,从而乖巧伶俐地避开下笨功夫、花笨力气。但诗歌的原创性往往是在不断为难自己、否定自己中实现的。我希望每个童诗作者都能在写作之前、写作之中,认真地为难自己,恰当地否定自己,少被读者难为,少被时间否定。”

研讨会由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丹曾人文学院承办。据悉,“童诗中国论坛”2020年将在李渔故里、浙江省兰溪市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