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族文学》汉文版2019年11期|王必胜:防城港杂拾(节选)

来源:《民族文学》汉文版2019年11期  | 王必胜  2019年12月06日08:35

初夏,《民族文学》编辑部邀访广西防城港市,匆匆二日,跑马观花,却也感受良多,遂以杂拾记之。

1

不管你到没到过这个地方,防城港——如此直白明了的名字,你会过目不忘,当然,还有那迷人的海岛、气派的海港,那西南边陲的海防口岸,以及众多的人文景观。

这个城市恐怕是全国地级市中较年轻的了。她始建于1968年,当时作为西南战事海上运输线的一个起运港,有过海上“胡志明小道”之誉。作为县级市,早在1984年5月,与北海市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一年后设立地级防城港区,到1993年,正式成为地级市,有了现在的大名。

因为年轻,知道它的人不多,或者说深知的人寥寥;也因为知之者少,这个沿海边防城市,保留了许多原初面貌,有着不一样的人文生态,渐为时下大众旅行的一个热门去处。

据介绍,这里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西南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海岸线长580公里,是西南门户,边陲明珠。

望文生义,可见一斑。海防之城,边陲之地。门户、明珠,引起无限的期待与遐想。

薄暮时分抵达,我们已嗅到海的味道,而没见海的影子,就想急于与海亲近,然而,说是有点距离。早起后沿周边街道观港城晨景,南国世界初夏风情,是在多个小食摊、小市场的叫卖中开始的。走过一个个树密花繁的小区,清新空气中,听闻花香鸟语。一些商品房工地、高大的脚手架和大型的广告,展现出大都市的繁华和喧闹。新楼盘设计有些档次,沉稳的浅灰墙面,庄重的楼顶设计,让人领会到城市建设者们的匠心。建筑是个脸面,因为看过太多俗气的千篇一律的城市街区,对于一个城市的品位特色,总爱从建筑和街道来观察。所谓诗意地栖居,不只是概念,也是事实,要有具体环节作保障,特别是在一个新兴的建设中的城市。

城在海中,海在城中,人们这样形容防城港,展开的是一幅诗意的画面。我们外来者,也更急切地寻找这种感受。问当地朋友,海在哪里,不是说这里有亚洲最大的海上红树林,有细柔的海滩,有优良的港口吗?心急的内地来客,夏暑之日,总是把对海的感觉,不加掩饰地表露出来。

不急!毕竟是新来乍到,毕竟是一帮舞文弄墨的人,走南闯北找素材。好客的主人循着惯常思路,让那有标志意义的“名片”,也是关乎民生、亮丽高光的一方风景首先展示出来。我说的是,防城港的重点工程——防城港核电站。

住地在港湾外围,去核电站约有二三十公里路程。出城不远,穿过一个高大的斜拉大桥,从车窗望外,忽见三个彤红大字“中国梦”赫然悬挂于桥顶弧形梁上,与那蛛网似的粗壮钢拉绳组成特殊景观,耸立云天,气势不凡,由这一当下熟悉话语,见出此桥的历史不长。

行进在钦州湾盆地,间或有丘陵山道,旷野葱郁,众多的桉树,引发同车人关于树种绿化与环保的话题。田园、村落不时闪现,虽没有阔大海面的壮阔场景,却在各类植被的变换中感受到海湾风景。不一会,几排白顶浅蓝的房子,在阳光下耀眼,防城港核电站坐落在光坡镇红沙村,一个半岛的东侧,杂树野草,簇拥几排不算高大的厂房,远离人烟,满眼绿色,一片安静,几近静寂。

有关资料称,防城港核电站规划建设为6台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自2010年7月30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15年12月,一号机组实现并网发电,2016年1月,投入运营。同时,二期工程加紧进行,采用了装机容量大的115千瓦的华龙一号技术,截至2018年10月,二期工程3号机组穹顶吊装完成。当时估算,核电站一期工程投运后,每年可提供150亿千瓦安全、清洁、经济的电力,创造总就业岗位逾12万个。二期工程建成后,达到年上网165亿千瓦时的发电能力,环保效益相当于4万公顷的森林。九年的时间,说长不短的,可见的技术指标和参数表明了它的实效和收获。听介绍,核电的技术要求特殊,环境要求高,水文、地质、环保等,都有它严苛的选择条件。当地朋友说,防城港核电技术的自主性和国产化,已成为华龙一号被看好的原因。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核电工程,它为这个西南边防之城,增加了骄人的亮点。

在展厅,实物模型和图表数字,引人注目,同参观一些重点建设工程一样,听讲解、看图片文字、声光电的组合演示,还原工程的原理,解读了高科技发展的现状。我们原本数理化知识贫乏,在这些高尖端的科技面前,更近乎文盲了。比任何一次参观大工程都显得无知和好奇,我只是静观默听,时不时隔着窗户看外面的塔座、管线等设备。核电站的先进性,比如清洁、节能、储量大、高效能等自不待言;但风险性也存在,从多年前发生的切尔诺贝利和近年的福岛事故,酿成人类惨案,人们的担心后怕,至今挥之不去。即便是在展厅中,我们的好奇、疑问,也一直围绕它的安全、材料寿命,辐射后遗症等。现代化高科技服务于人类,惠及民生,也带来风险和挑战。个把小时的参观,并没有太弄清什么,糊里糊涂却留下一份敬畏和崇敬,这是勇敢者的事业,也是智慧者的事业。

过去,闻核色变,安全保障是我们执着的记挂。一份文件上说,广西防城港核电站的选址经过严密考虑。附近的地壳安全稳定,所在的北部湾海域属于边缘海,台风频率和出现海啸的可能性极低,同时,勘探查明,其核电站地基没有土液化及滑动、倾覆、塌陷问题。安全要做到百分百的万无一失。随着核电广泛运用,它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更多地为公众了解。核电的运用,为世界潮流、为国家经济发展命脉之所系。

有意思的是,后来看到一份材料,称防城港核电站成为青年学子们进行科学实验和课堂教学的一个基地。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的师生们来到这里,“通过知识讲座,现场参观,动手操作,在线答题等多种形式”,从环保、节能等方面,了解核电站的安全和效能。同时,核电站也利用多媒体向公众网上解答,化神秘为日常,普及高科技知识,也促进了科学与社会民生的联系,一个不被大众所知晓的神秘物,渐为大众理解接受,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抓手。

对我而言,参观核电站,已不是首次,多年前,曾在大亚湾核电站造访过。神秘、无知、紧张、好奇,是那时的感受。如今,国内已有十一个不一样级别的核电站顺利建成,人类开发自然,科学而智慧地利用核能,高端领域、科学前沿,都有我们前行的脚步。每一创获和进步,都是人类的幸运,也是每一具体领域和具体区域的福祉。

站在这个陌生、也许不会再来的地方,我很想了认识那些年轻的核电人,在这个远离市区的静寂的海湾,他们进行着为众多人并不知晓的工作。作为局外人,或者旁观者,对那些建设者、开发创业的人们,是好奇与感念共存的。一个多月过去了,找出那几天手机的朋友圈照片上的图表、文字和模型,让我重温这个时不时出现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