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坚守文学初心 弘扬路遥精神 第二届“《山花》现象与路遥精神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文艺报 | 黄尚恩 康春华  2019年12月04日08:16

12月3日,“第二届《山花》现象与路遥精神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陕西省作协、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和中共延川县委、延川县政府联合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出席并讲话。何向阳、白烨、钱远刚、李朝全、李震、霍爱英、张永祥等主办方代表,吴秉杰、李炳银、袁新文、牛玉秋、张志忠、李建军、邓凯、丛治辰、徐刚等专家学者,以及“《山花》作家群”代表曹谷溪、陶正、梁向阳参与研讨。

阎晶明在讲话中说,《山花》作为一份文学内刊,成为了一个品牌、一种文学现象,其历程与经验值得研究。作为一位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路遥与《山花》有着紧密的关联。他的创作经验和创作精神值得我们总结。作家要发时代之先声,文艺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路遥精神就是这种时代精神与人民立场的高度体现。梳理《山花》现象与路遥精神诞生的历史脉络、深刻内涵与当代价值,不仅要挖掘其深刻的文学内涵、艺术高度与思想深度,更要看到路遥成就背后的执著、坚韧与奋斗精神。《山花》现象与路遥精神,在新中国文学70年历史进程中,再次证明了文学是一份朴素、寂寞而坚韧的事业,文学只有以自己的力量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才会获得恒久的生命力量。

钱远刚认为,重温路遥的写作,探讨《山花》现象与路遥精神,是在新时代语境下对路遥的缅怀与追思,更是对以他为代表的“人民作家”与时代、与大地、与人民热情互动的精神的礼赞。学习路遥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如何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奋发向上,为写出新时代的史诗而不懈奋斗。

1972年5月,正值延安文艺座谈会30周年之际,曹谷溪、白军民、闻频、陶正、路遥等人合作编辑诗集《延安山花》,以示纪念。这份诗集先后累计发行近30万册,受到广泛的欢迎。借这股东风,曹谷溪等人在5个月后创办了这份16开4版、铅字印刷的县级文艺小报《山花》。在创刊47年的历史中,《山花》先后走出了路遥、史铁生、曹谷溪、陶正、闻频、海波、厚夫等20余位作家,让有崇文传统的延川县成为黄土高坡的“作家县”和“文学摇篮”。

在研讨会上,曹谷溪回忆了这本杂志早期的创刊历程。路遥在延川创作的不少小说、诗歌、散文,均在《山花》上首发。路遥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我老汉走着就想跑》,就是由曹谷溪修改并推荐至《延安通讯》的。曹谷溪回忆到,路遥在《山花》上发表了诗歌《车过南京桥》《塞上柳》《多年八路延安来》《桦树皮书包》、短篇小说《优胜红旗》《基石》等作品。《山花》见证了路遥在文学生涯起步阶段的艰辛与幸福。

路遥精神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扎根于土地与人民之中,以文学反映时代,并最终超越时代,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与会者讨论了路遥精神的重要内核:人民性问题。何向阳说,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作家是人民的一员。人民,是作家创作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谈论路遥精神,首要关注的就是其创作的人民性和作家的人民情怀。在吴秉杰看来,《山花》是路遥的“文学娘家”。路遥用其全部的创作说明了作家是如何真正与人民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的。李炳银说,路遥常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普通劳动者”。这说明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上,他始终以身为普通劳动者而自豪,把写出反映人民生活与创造的文学、并在人民中间获得价值认同视为作家最大的光荣。

与会者从《山花》诞生的时代语境和历史源流、《山花》对路遥精神的影响等角度作了发言。大家谈到,路遥从《山花》走向文坛的历史,证明了只有厚植大地与人民,文学才有充沛的生命力。从当代文学的历史纵深来分析路遥如何从黄土高原走出,超越《山花》杂志的影响,成为具有时代精神与世界文学视野的作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山花》在扶植本地作家、繁荣地方文学活动、激发文化氛围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与启示。与会者谈到,《山花》是延川一代知青作家、农民作家的文学灯塔,那些对文学执著向上、充满渴望的奋斗精神是由这样一份文学刊物所捕捉并呈现,在不断擦拭下,最终孕育了路遥、史铁生这样的重要作家,体现了文学刊物的文学坚守与社会价值。因此,当下文学期刊如何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培养文学人才队伍,都能从《山花》中获得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