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家研讨电视剧《希望的大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来源:文艺报 | 许莹  2019年11月27日08:20
关键词:希望的大地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吴子牛执导,王成刚担纲编剧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剧《希望的大地》于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以来,以真实浓郁的年代感、宏伟壮阔的故事构架以及积极昂扬的精神品格引发观众共鸣,受到广泛关注。全剧着眼于“希望”二字,塑造了16位涵盖工、农、商、学、兵的主人公群像,讲述了这群坚韧勇锐、热爱生活的“小人物”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的改革决心,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大胆闯、勇敢试,克服重重困难,在城乡、军民、产业、科研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实现了举世瞩目成就的故事。11月13日,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与中国电视艺委会联合主办的电视剧《希望的大地》研评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该剧主题立意、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进行剖析,认为该剧通过“历史转折中的中国人民”的视角切入,全景式地勾勒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展示了中国人民革故鼎新的精神主脉与自强不息的价值信条,形象地揭示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希望的大地》从“历史转折中的中国人民”这一视角切入,书写了跨行业、跨地域、多线索、多年龄的群像传记。有专家谈到,该剧同过往同类题材影视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激情讴歌了企业家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努力回答了当代中国优秀企业家是怎么炼成的这一问题。片中以马尘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无不具有顽强的意志、不凡的追求、强大的行动能力、勇往直前的闯劲儿、不怕失败的勇气,并对科学技术高度重视。剧中由李雪健饰演的经济理论家吴文渊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有专家认为,这一人物形象身上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他从容、淡定、超脱,不仅是改革开放清醒的观察者,也是精神和实践的引领者,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以吴文渊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从推动农村生产包干,到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他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央决策发挥了智力支持作用。也有专家谈到,在本剧的角色体系中,田庆丰、马尘、吴蔚然、董望春、戴杏芳、柳莹等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新一辈,群像中的主体形象是华阳大学77、78级大学生,这种人物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在转折初期向知识、向青年的致敬,故事起始于新时期,故事结束时是新时代,因而剧中对知识、对青春的赞美最终指向的是屏幕之外今天“80后”、“90后”的新一代。

影视创作的艰难在于用视听语言的感染力来表达抽象的思想,该剧没有空喊口号,而是努力把大量政治、经济、思想意识范畴的内容做形象化的艺术表达,呈现出相对完整的社会图景。有专家认为,越是要写希望,就越要写苦难;越是要写开放,就越要写僵化;越是要写创新,就越要写困局。该剧深谙这一道理,充盈着艺术辩证法。有专家具体谈到,该剧以1978年的知青农村生活做开篇,生动再现了1978年这一时间节点,当时的中国在初沐改革开放春风时的困惑与躁动,表现出历史沉积在人们思想中的种种负担,一切希望启动的新生事物都面临着与旧思想的对抗,但所有阻碍都挡不住人们心中期待拥抱新世界的渴望。开篇剧集做了突出的艺术表达,复原了当时时代的氛围,例如第3集吴文渊与马尘的狱中告别成为全剧的华彩段落,马尘用朱自清的《春》为吴蔚然送别,让整个告别充满新的希望与期待,朗诵段落镜头景别运用多样,但剪辑朴素,除了对编以外,只做了一个升格与一个尾音的延宕,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即便身处高墙之内也遮不住两位主人公激情满溢的家国情怀,表达出人生何处无春天的哲思。同一段落在剧中后半程亦即吴文渊告别教师生涯的最后一节课中再次出现,构成了奇异的精神对视。春是萌动的希望、是改革的主旋律,该剧用艺术化手段表达思想的做法俯拾皆是,具有良好的思想传播效果。

研评会上,也有专家谈到该剧一方面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另一方面又要基于人物关系之上来架构剧情,两个不同方向着力不同,就会互相牵制甚至抵消,使得该剧出现了一些小的不和谐。另外也有专家建议,该剧在表现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挫折方面还有更多空间,现实主义不是不能触及社会矛盾,而是应该尊重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会影响作品整体秉持向上、向善,努力推动社会前进步伐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