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在呼和浩特举办 ——知名作家郭文斌、诗人沈苇走进内蒙古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英俊  2019年11月21日17:39

11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作协社联部组织的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宁夏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郭文斌,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沈苇,分别为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的750余名大学生及文学研究班学员、文学爱好者现场授课,讲述个人文学创作经验,分享文学创作体会,并与现场听众就创作及阅读等话题展开互动交流。

沈苇作讲座

19日上午,沈苇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作题为“一首诗的诞生”的讲座。沈苇谈到,一首诗的诞生其实是一个秘密,讲出来带有某种冒险性,但文学不是闭门造车,是用来交流、分享,诗歌可以点亮一个人的心灵。结合自己30多年的诗歌创作,沈苇具体分析了《一个地区》《加沙地道》《沙》《两个故乡》《开度河畔与一只蚂蚁共度一个下午》《楼兰美女》等诗的诞生机缘和背景。一首诗可以诞生于阅读,《加沙地道》就是沈苇在读了美国记者关于加沙地道的报道之后写下的。而写于1992年的《开度河畔与一只蚂蚁共度一个下午》则诞生于沈苇的某种“无聊”的心绪,他从观察一只蚂蚁开始,逐渐步入更深层次的沉思,最后实现了与蚂蚁的平等对话。沈苇总结,一首诗的诞生看似是突如其来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实际上得益于持久的期待、长久的观察和沉思,是耐心的产物,本质上是对虚无的反抗。

同学们认真聆听

此外,沈苇与同学们还分享了关于当下诗歌创作的体会,认为当下诗歌创作进入“甜瓜时代”,从唯一起源中心正走向多点起源中心,同时呈现数量化特征,应该从“求量”走向“求质”。他建议诗歌创作初写者要多阅读,多学习模仿经典诗歌作品,通过模仿找到自己的文学参照。讲座其间,诗歌爱好者还现场朗诵了沈苇的诗歌作品。

郭文斌作讲座

当日下午,郭文斌在内蒙古大学作题为“写作与生活”的讲座。他结合自己的具体创作经历谈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从熟悉的生活里寻找创作资源和素材。1998年是郭文斌创作道路上的一条分水岭,从痴迷并探索现代小说、先锋小说的“并不顺利”,到回归“故乡写作”的传统文化领域后找到“叙述的节奏感、愉悦感、狂欢感”,进而开始有意识地写作“农历”系列。郭文斌坦言:“熟悉的乡土、山川、河流激活了我的童年记忆和写作潜能”。他还结合自己的作品《农历》《寻找安详》《醒来》等,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层面解读“乡愁”“农历”“安详”等意象的现实意义,认为文学作品对于人的心灵具有干预、塑造、滋养的功能,作家的创作不能停留在物质、感官等层面,而是要进一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道德世界,深刻感知、挖掘人的主体性。

讲座现场

郭文斌向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赠书

郭文斌为同学们签名赠书

座谈会现场

20日上午,举行了以“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写作”为议题的座谈会。作家郭文斌,诗人沈苇,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作协主席满全,内蒙古作协副主席海德才、张凯,内蒙古作协秘书长赵富荣以及内蒙古当地作家和内蒙古大学文学研究班学员共30余人参加座谈。座谈会由中国作协社联部权益保护处处长李军杰主持。与会人员围绕少数民族作家的写作特征、当下边疆写作的优势与不足,双语作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等议题展开交流。

据介绍,此次活动是社联部举办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系列公共文学服务活动的第五站,未来,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将继续邀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四大奖项的获奖作家走进基层,与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面对面交流,不断提升文学服务社会、服务读者的意识,夯实文学事业和中国作协工作的社会基础。(文/图 李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