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小津安二郎的内与外”主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鹏波  2019年11月19日22:31

研讨会现场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电影迎来高峰期。这段时期也被称为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诞生了像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黑泽明等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是这一时期日本电影的重要代表。小津安二郎一生的电影创作,有着一以贯之的美学趣味与风格、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巨大的视觉魅力,为世界影迷所推崇。

正值《小津安二郎全日记》即将出版之际,11月16日到17日,“小津安二郎的内与外”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上海译文出版社协办,是清华大学国际文学工作坊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二次活动。清华大学文学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格非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就小津安二郎在电影和日记中反映的世界观、政治立场和人生经验等话题展开了交流。研讨会由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贾立元主持。

格非致辞

格非在致辞中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并解释了本次研讨会主题的由来。他认为,小津的电影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模仿和反映,更是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呈现。小津在日记中记录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时候,刻意省略了政治、价值和道德判断,将命运和遭遇降格为自然世界。他引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卢卡奇、特里·伊格尔顿等作家、学者的观点说明,自现代文学诞生以来,自我意识与社会、个人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和冲突始终是一个恒久的主题,“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世界为探讨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陈飞雪是《小津安二郎全日记》的责任编辑,她介绍说,《小津安二郎全日记》的出版历时6年。她细致讲述了此书在收集、整理、编辑、注释等方面下的功夫,并解释原作和简体版残缺的部分和原因。她表示,《小津安二郎全日记》出版之后,自己将继续关注小津资料的公布情况,追踪有创见的研究成果。

贾樟柯发言

作为小津的忠实拥趸,导演贾樟柯最初接触小津的电影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期间。他说,小津的电影刻画了日本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阵痛过程,描绘出日本家庭关系和生活方式逐渐走向解体和崩溃的时代画卷,这与中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的社会变化非常相似。与此同时,小津独特而严苛的电影拍摄手法也让电影工作者深为着迷。贾樟柯说,自己过去了解的小津是美学化的小津,通过对《小津安二郎全日记》的阅读,他开始从小津的美学世界走入小津的私人世界。他注意到,小津日记中呈现的世界与小津电影呈现的世界在保持一致的同时也有巨大的分裂。“日记是小津的情感加工厂,对所有人关闭,只向他自己打开。日记存储了小津在电影中储存不下的情感世界,小津在日记中写下的只言片语足以让世人了解他。”小津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感觉到要成为好手艺的艺人”让贾樟柯深受触动,他表示小津对自己的要求值得所有电影同仁学习。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远婴认为,日本的情节剧较少用家庭叙事图解社会大势,更乐于白描普通人生活的细节,故事与画面中有大量“冗余”和“暧昧”,其中小津的电影是最佳典范。“小津的家庭剧有一以贯之的主题、稳定不变的人物序列、自成格局的镜头调度”,反映了昭和时期日本市民阶层所体验到的家庭的形成和崩溃,是类型中的类型。

“把小津硬说成反战导演有所牵强,小津对战争的态度暧昧而复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通过对比阅读小津的电影和日记,揭示小津对战争的观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她认为,小津用大量的空白和悬置彻底反击了蒙太奇语法,实现了影像的反独裁、反侵略、反扩大。同时,小津通过重复和净化这两种手法,将观众带入未曾中断的时间河流中,从而重建日本之“白”。

小津日记的战时段落和他电影的一贯调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分裂,作家、出版人杨葵对此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小津用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文字描绘残酷的战争场面,让这种分裂显得粗暴而且惊人。他从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学史三个角度展开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并举米尔格拉姆的权力服从试验、汉娜·阿伦特对艾希曼的分析、齐格蒙特·鲍曼对大屠杀源自现代性的诠释、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理论等事例和理论说明结论的无意义。他总结说,对于小津的战争态度,我们应该“多讨论、少结论”。

《小津安二郎全日记》书影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周以量以《小津安二郎全日记》中的战场记述为例,总结了小津“战争叙事”的特点。他认为,小津从军人艺术家的视角描述了非日常时期的日常生活和战争期间的战斗情景,此种“战争叙事”十分冗长。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教师张芬则认为小津的电影在哲学意义上具有一种把“物”当做本体的实在论色彩,他用一种冷静、默然而常态的眼光构建他的“物”叙事。小津的电影艺术,与他处理战争经验时那种犹疑中寻找制衡、企图创造并最终绕过"战争经验"的过程紧密贴合在一起。

从日本专程赶来的四位专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来自明治学院大学的齐藤绫子教授以《东京之女》为中心研究了小津默片的主题和文体。她认为,战后神圣的小津和通俗的、日常化的小津存在一种对立,小津早期默片深受好莱坞通俗情节剧的影响,她详细比较了小津的《东京之女》与金·维多的《陌生人归来》的相似之处。她说,小津通过拍摄各种类型片,将蒙太奇的转喻逻辑变为重复的隐喻化关联,从而确立自己的风格。

日本映画大学教授晏妮以《户田家兄妹》和《东京物语》为中心,缕析小津电影从战时到战后的转变,她认为,《东京物语》是对《户田家兄妹》的变奏,《东京物语》中战争对家庭的影响是《户田家兄妹》所没有的。电影评论家、制片人上野昂志以《东京暮色》为例阐释了小津的战后家庭剧所达到的境界。长野县茅野市是小津晚年的工作场所,小津在此完成了从《东京暮色》到最后作品《秋刀鱼之味》的所有剧本。小津电影节事务局成员北原克彦在现场向大家分享了小津在蓼科高原的生活和创作。

除专家发言外,本次研讨会还举办了圆桌论坛,全体与会嘉宾就本次研讨会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作会议总结。(中国作家网 刘鹏波)

与会人员合影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