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金波:影响新中国儿童三代人的文学名片

来源:文学报 | 王泉根  2019年11月17日09:26

金波

金波先生的儿童文学创作占据了新中国70年儿童文学的长时段,从1958年开始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程,影响了新中国三代儿童,而我是第一代。

我是唱着金波写的儿童歌曲《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长大的。那时我正在读小学三年级,《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是金波在1959年读大学时创作的歌词,这首歌曲契合当时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全班同学最爱唱的,歌词我至今依然记得一清二楚: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哎哟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不能一日烧。

这首歌分上下两阙,进行曲节奏,有民歌味道,唱起来爽口提气,活泼欢快。那时全班小同学一边齐唱,一边拍着巴掌,摇头晃脑,直唱得声震瓦屋,十分来劲。我们唱着它,参加校园里的劳动课,参加农村生产队的劳动锻炼,还参加家务劳动。上世纪五六十年的儿童文学与学校教育使我们这一代儿童养成的重要素质一是诚实,二是勤俭,三是热爱劳动,有了这三种素质,人生就足够强大。正因如此,我们要深深感谢金波先生,他的儿童文学作品正是为了系好民族下一代人生的第一颗钮扣,打下人性的基础。人性基础的第一要义应该是向上向善,金波的作品提供了,践行了,做到了。

金波先生本质上是一位诗人,同时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多面手,在儿童诗、儿童散文、童话等领域都有突出成就,但长期以诗人闻名,著有《回声》《会飞的花朵》《林中月夜》《我们去看海》《十四行诗》等20余种诗集。金波儿童诗创作的最大特色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味道,完全体现出中国文化背景,他既善于在中国民间童谣儿歌中汲取艺术营养,同时又善于借鉴西方诗艺的元素,为我所用,他写的《十四行诗》被诗坛誉为经典。金波儿童诗歌的路子是纯粹的、一以贯之的。以美的诗艺表达爱的主题,这是金波诗歌的重要艺术追求。他的诗作满怀激情地抒写对祖国的爱(《第一行诗·唱给北京》)、对春天的爱(《春的消息》)、对大自然的爱(《天绿》和《小鹿》)、对儿童及儿童美好心灵的爱(《流萤》《绿色的太阳》《信》)。同时,金波又立足儿童本位,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捕捉提炼美的意象,展开美的想象,以色彩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意境、精美的语言构筑成篇,实现了爱的教育和美的熏陶的完美结合。脍炙人口的佳作《红蜻蜓》《小鹿》《流萤》《绿色的太阳》等都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多面手,金波还著有散文集《妈妈的爱》《等你敲门》《感谢往事》,歌词集《林中的鸟声》等。金波的童话创作主要集中在低幼童话,作品短小精悍,构思精巧,结构紧凑,叙事流畅,明显带有诗歌凝练的特征,并善于撷取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片段或温馨的画面,将其置于自然界之中,以自然界纯真稚拙、活泼灵动的形象为主人公,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以抒情写意形成的独特张力感染读者。《花瓣儿鱼》《影子人》《雨人》《小树叶童话》等是20世纪90年代短篇童话的经典之作。

进入新世纪后,金波笔耕不辍,精品叠出,特别是儿童诗《推开窗子看见你》《献给爱的花环》《柔软的阳光》,童话《乌丢丢的奇遇》,儿童散文《感谢往事》《自然笔记》《快乐的秘密》等作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推开窗子看见你》虽然是金波历年来儿童诗创作的一部集结之作,但其儿童诗一直保持着一贯的风格和高水品,美和爱是他常写常新的主题,其诗歌表达方式也非常契合儿童生活习惯和儿童思维,“优雅纯净、短小隽永、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感充沛、生动活泼、充满童趣、语言规范、节奏鲜明”,容易被孩子们理解、接受,在滋养儿童心灵的同时,也让儿童得以诗意地成长。金波的短篇童话如《小松鼠和小红叶》(2001年)、《大树城堡》(2005年)、《寻找第七颗星》(2006年)等,是其诗性童话的新的创造与收获,营造出如诗般悠远的意境、氛围,保持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这种纯真、纯美的童话品格对于过分追捧热闹、浮躁的市场文学无疑是一种有力的纠正。

尤为难得的是,金波在进入古稀之年后,老当益壮,锐意不减,在继续短篇童话创作的同时,开始了向长篇童话的进军,自2007年《乌丢丢奇遇记》出版获得成功后,又推出了由《追踪小绿人》《又见小绿人》《我们都是小绿人》组成的“小绿人三部曲”(2012年),显露出当代儿童文学的经典气质。

金波的长篇童话,由于突破了篇幅的限制,因而在主题意蕴方面进行了更深层的开掘。《乌丢丢奇遇记》在以乌丢丢寻找失物的双线交织结构中,演绎了对生命、自然、童心的广博之爱,以“赤子之心”探寻死亡、本真、执着的价值,只要心存信念,理想的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小绿人三部曲”展开的依然是关于自然、爱与生命的诗性之旅,在这个奇异的世界,生命不会消失,当一个人的生命完结的时候,他又会以树的形式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于是树就有了心跳。在金波的童话世界里,你会发现,生命原来是这样奇妙和美丽:这里有和我们一样的人,有小绿人,也有能变成小绿人的人,还有能变成树的小绿人。金波的童话实现了一种现实和幻想交织的恍惚之美,不仅让孩子们得到诗意童话文字的享受,更幻化出万物有灵、万物有爱的天真、慈爱与恢宏的境界。金波童话的魅力除了来自幻想、意境、爱之外,还来自作家深沉的悲悯情怀,这是一种比爱更具有感染力、穿透力的情感,实践着、证明着儿童文学要追求“以善为美”的精神高度与隽永的哲思。

今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致金波儿童诗交流活动的贺信中说:“今年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金波先生的文学生涯从建国初期开始,不断坚持探索,发挥相当的精力提携后进,致力于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多方面的重要贡献。”“茅盾先生曾说,儿童文学最难写。金波先生乐此不疲地写了60多年,因为他深爱着孩子,孩子们也深爱着金波先生。”

金波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始终把生命坐标定格在为儿童的艺术事业上,以其60余年的创作实践,在儿童文学与儿童世界之间架设起了艺术美、幻想美、人性美的桥梁,他的作品滋养了三代中国孩子,并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金波爷爷”也由此成为“美”与“善”的形象大使,带给民族未来一代无尽的温暖、诗性与感动。中国文学因为有金波涛的存在,金波童话的存在,金波散文的存在,美丽与善良便化成了永恒的精神标本。金波——影响新中国儿童三代人的文学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