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炬不熄的光芒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庆和  2019年11月17日09:20

如果不是来到延边,不是走进这间小屋,或许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这小屋的主人是谁。因为他太普通太平凡,离开当代人的时间和视线又太长久太边远,久远的就像一颗从未出现过的星星,少为外界人所知。

可延边人民记得他,敬仰他。为纪念他,缅怀他,不但在他家乡为他重修故居,建立了纪念碑,而且在延吉市中心的阿里郎广场,还为他铸起一座3米多高的铜铸雕像,并对他奋斗的一生编演成话剧,绘制成画册等,以此表达人们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他,就是被延边人民铭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民族团结,为延边的建设和进步奉献了一生的中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任党委书记、州长朱德海。

朱德海缘何受到延边人民如此的爱戴?

听解说员的讲述,望一幅幅褪色旧照,问同行的朝鲜族朋友,我思我想,一个一生为国、一心向党、一意恤民、一池清水、务实重行的公仆形象,很快便在我心中耸立高大起来。

朱德海,原名吴基涉,朝鲜族,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11年出生于俄罗斯远东双城子,9岁时跟随其祖父迁至吉林省和龙县定居。朱德海家境贫困,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但小学课本上的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等新名词,却深深地激励了一颗少年心,从此便萌生了报效国家、为民谋事的远大志向。

在进步思想的引领下,他很早就加入了共青团,并很快又成为中共党员。在抗联队伍里,他出生入死,不怕牺牲,辗转异地,先后在黑龙江的宁安县和密山县担任村的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在基层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深入细致地做群众工作。1936年党派他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39年9月回到延安,任八路军三五九旅特务连指导员和八团供给处指导员,1943年参加延安朝鲜革命军政学校的筹建工作,后任该校党委委员、总务处长。日本投降后,朱德海又随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开赴东北,继而任东北民主联军义勇军第三支队政委,配合兄弟部队担负消灭土匪、发动群众、建立和巩固后方根据地的任务。他足迹所达之处,无论奋斗在基层还是工作在高位,都为国为民做了很多历史性的好事。他初到延边时,东北刚刚解放,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百废待兴。他高瞻远瞩,谋划未来,综合布局,1949年4月首先成立了延边大学和延边文工团,并亲自担任延边大学校长,还把每年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宣传月”,广泛开展民族政策教育和各项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他兴工业,修水利,重农业,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为人民造福作为自己言行的唯一目标。就在他任自治州州长不久,发现那里的人民吃不到自产的水果,就引进了一种适合当地生长的苹果梨。这种水果甜脆可口,且产量颇高,很快就形成万亩果园,结束了那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吃不到自产水果的历史。睹园思人,直到今天,每当人们眼望满园满树黄澄澄的果实时,念念不忘的都是朱德海。

朱德海一生为国一心向党一意恤民的革命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对他十分信任,1949年3月任命他为吉林省延边公署专员和中共延边地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又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任党委书记、州长、延边军分区第一政委、州政协主席等要职交他一人承当,直至后来成为吉林省副省长、省委常委。正是这种信任和重托,更促成朱德海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革命意志和奋斗精神,直到他含冤离世。

悉数朱德海故居的一件件旧物,仰望广场上矗立的朱德海雕像,我问这里的人们,像朱德海这样的干部形象,全国各地有成千上万,却极少有被当地立碑塑像的,而延边人民却做了,这是为什么?

不忘初心,就不能忘记那些为初心奉献一生的人。朱德海是我们心中的丰碑,他的公仆精神是一道耀眼的光芒,不但我们这一代人要铭记他,缅怀他,还要让后来的人直至再后来的人永远纪念他。所以,每当清明节,每当朱德海的诞辰,才有那么多的人前往他的故居,或纪念碑或雕像前祭祀、献花,以寄托对他的怀念,并立志踏着前辈的足迹,沿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这是发自人们心底的话语,折射的是延边人民的境界。所以,2012年8月28日,当朱德海逝世40周年为他的铜像揭幕时,才有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来到广场瞻仰,默哀,以无声的心语,表达对这位人民公仆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