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推介活动在广东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杜佳  2019年11月15日15:21

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的20部作品展示

11月13日上午,众多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入选作者齐聚广州,参加2018年度、2019年度的20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推介活动。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等出席会议。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为入选作家颁发证书

邱华栋向入选作者表示祝贺,并介绍了中国作协在支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推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方面的工作情况。除了设立于2018年、目前已经连续进行两届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评选外,组织少数民族作家培训,支持少数民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推荐少数民族文学发表、出版等一系列举措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系统工程。

此次重点推介的2018和2019两个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共有12个民族的20名作者入选。邱华栋谈到,这套丛书出版的意义重大,此次入选的20位作家创作,历经长期积累,带来多民族文化样态、多民族文学形式,极大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宝库。他表示,中国作协未来还将搭建更多平台,采取多种方式为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进步做好服务。

据悉,2018年,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出版扶持项目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调整,设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专项,该项目面向全国5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作家,每年一评,旨在重点培养中青年少数民族作家,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精品,把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中坚力量集结在一起,更有力度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2018年,该项目收到申报作品77部,涵盖23个民族,经过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10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2部——满族作家于晓威的《我在你身边》、苗族作家姚笛(红娘子)的《相爱不畏伤》;中短篇小说3部——土家族作家刘少一的《绝招》、彝族作家吕翼的《马嘶》、回族作家李进祥的《生生不息》;诗歌2部——苗族作家杨犁民的《大雨如瀑》、彝族作家罗斌的《飞越群山的翅膀》;散文2部——藏族作家严英秀的《就连河流都不能带她回家》、满族作家宋利萍的《击壤书》;理论评论1部——蒙古族作家乌兰其木格的《喧哗中的谛听》。其中“80后”作者2名,“70后”作者5名,“60后”作者3名。

2019年,该项目收到申报作品54部,涵盖22个民族,经专家评审,评选出10部作品:其中中短篇小说4部——瑶族作家钟二毛的《回乡之旅》、蒙古族作家娜仁高娃的《七角羊》、藏族作家扎西才让的《桑多镇故事集》、土家族作家陈克海的《简直像春天》;诗歌2部——羌族作家羊子的《祖先照亮我的脸》、回族作家马占祥的《西北辞》;散文3部——白族作家李达伟的《记忆宫殿》、维吾尔族作家阿舍的《我不知道我是谁》、畲族作家朝颜的《陪审员手记》;理论评论1部——回族作家石彦伟的《地方性知识与边缘经验》。其中“80后”作者5名,“70后”作者4名,“60后”作者1名。

彭学明勉励入选作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是文学生命的加油站,而不是休息室;是文学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因为荣誉,我们肩负了更大的文学使命和责任。”他表示,希望通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的培养,真正助力作家写出更多“立得住,走得远,留得下”的好作品。

姚笛(红娘子)的长篇小说《相爱不畏伤》、钟二毛的中短篇小说《回乡之旅》分别入选2018年度和2019年度丛书,使广东成为连续两年入选的唯一一个非少数民族省份。会上,张培忠介绍了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东省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取得的长足进步。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最多、增加最快的省份,广东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正在进入“加速期”。张培忠表示,本次推介会的举办是广东文学借助地利优势继续加速发展的良好契机,同时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中国作协创联部民族处处长陈涛介绍了丛书从设立专项到评审申报作品、评选成书等过程中的细节。他谈到,正是经过数次实地调研、改稿会等具体措施层层打磨,才保证了入选作品的质量,使其呈现出较为满意的面貌。

《作品》杂志社社长杨克发言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发言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舒晋瑜发言

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黄国辉,《作品》杂志社社长杨克,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广东省作协文学部主任熊育群,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等参加会议。大家高度评价丛书入选作家的创作实力与潜力,并从不同角度切入,深入分析点评入选作品。认为入选作家的创作一方面深接地气,“如同高原正午阳光的味道,也有草原田野间散发出雨露般的清香”。另一方面,越来越敏锐地把握住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创作中身体力行地观照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乃至时代中人物命运的发展。比如,石彦伟文学评论对回族文学创作的深刻把握和敏锐发现,扎西才让根植于民族性之上的空灵笔触,朝颜陪审员视角下开阔的视野和书写中的社会价值,乌兰其木格在网络文学及影视改编评论领域的开拓性探索,阿舍作品反思民族身份、个人身份呈现出的思想性,李达伟对诗歌形式的尝试和追求等受到关注和好评,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重要的文学价值。

大家表示,对这套丛书的推介带动了一个话题和更多思考。这20部作品无疑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但同时它们又合力彰显了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如果倒退十年二十年,人们头脑中民族作家的创作,一定会更注重人文地理的书写,仿佛创作中缺少了民俗、风情、风光等特征就不能被称为典型的民族作家。今天的民族作家早已不同往日,他们的创作已经超越以往固有认知中的历史阶段,走出更广阔的路径,呈现出更丰富的面貌,越来越热切地呼应着时代给予所有作家的文学的母题。这不仅是当代民族文学研究的新命题,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格局研究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肯定创作成果的同时,与会专家还勉励入选作家未来在坚持民族性和文学品格的同时,更加主动地以文学之眼发现时代,思考时代,与时代同行。

入选作家代表严英秀发言

会议交流让与会作家收获颇丰,感触良多。满族作家于晓威表示,作品入选是一次明晰自己民族身份的契机,从一定意义上讲,给予了个人更加丰厚的内在生命。从更广阔的意义来看,这套丛书是对进入新世纪和新时代以来,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一次整体检阅和记录,对于研究当代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学的地位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瑶族作家钟二毛结合自身经验回应了专家在会上提出的“与时代同行”的观点,他认为,未来创作中在珍惜民族身份的同时,民族作家应当争取在写作上走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有意识地做一个更单纯的“写作者”,惟其如此,民族作家才能走近更广大的读者,写作的道路才会更长更宽阔。

赠书仪式

13日下午至14日,入选作家一行走进清远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连江口镇连樟村、连南油岭瑶寨采访并开展赠书活动,与当地作家交流创作心得、体验瑶族文化,身体力行倡导以阅读为风尚的健康生活方式。(文图/中国作家网记者 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