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变身“情景式美术馆”,迎来一场沉浸式化妆写生 勾勒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画出乡愁也画出自己
1919年后,张园逐渐成为石库门里弄,宽大的联排石库门房屋、仿江南民居式里弄布局,是上海石库门里弄的典型代表。图为张园外景。 图/视觉中国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展项目《行进中的画展——张园项目》正是激活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一种可喜尝试。艺术家们用画笔定格百年前张园盛貌,画出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画出乡愁,而在创作中的他们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二五六 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卖香烟,卖香烟……”伴着上海老歌,儿时童谣,小商贩的吆喝叫卖,“海上第一名园”——张园仿佛穿越的片场,随处可见袅袅穿行的旗袍女子,拉着黄包车的人力车夫,还有一群或着长衫马褂或着老式西装的画家。这是日前正在举办的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展项目《行进中的画展——张园项目》现场。冯远、俞晓夫、方世聪、魏景山、夏葆元、徐芒耀、张培础、韩硕、陈逸鸣等沪上知名艺术家以及优秀中青年艺术家等在张园支起画架,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化妆写生。
“行进中的画展”,承接张园敢为人先的传统
《行进中的画展——张园项目》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携手静安区人民政府共同创意策划,将是一场以三年为期,演绎上海张园前世、今生和未来的大型动态展览活动。其中此次艺术家“画写张园”为期八天,首次采用动态进行时的呈现方式,将现场写生与情景戏剧、经典建筑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未来相结合。
只见张园最具特色的建筑前分别设立了六处写生点,通过各种道具营造出“黄包车”“茶馆/咖啡馆”“西洋照相馆”“中国民乐队”“西洋乐队”“骑自行车”等六个场景。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集体身处沉浸式的情景布置中,选择性重现曾发生在张园的人文风貌,追忆似水流年的真实。他们用画笔将历史与城市发展相联,或点亮张园这座海派文化名园的未来。
“这次的写生带有一点表演性质,我看到很多人都很感兴趣。一边画画一边与现场互动,我也觉得很有意思。”74岁的国画家韩硕告诉记者。此次活动的策展人俞晓夫指出,沉浸式化妆写生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艺术,带有当代艺术的特征。他希望观众能通过这种贴近当下的呈现方式认识一座城,进而让世界关注张园,也让张园更好地走向世界。
饶有意味的是,令人眼前一亮的“行进中的画展”,似乎正承接了百余年前张园盛产“第一”、敢为人先的传统。地处南京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张园,曾是“近代中国第一公共空间”。这里诞生过许多公共文化体验项目的第一,如第一次试燃电灯、第一次建立室外照相馆、第一次放映电影等。它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人人参与的文化活动空间,其运营模式海纳百川,对市民开放,又有合理的服务体系,可谓现代城市文明的代表。而其中对新科技、新文明和新艺术的欢迎态度充分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精髓,至今滋养着上海。1919年张园停办后,逐渐为石库门里弄所替代,其内宽大的联排石库门房屋、仿江南民居式里弄布局,是上海石库门里弄的典型代表。张园的发展轨迹浓缩了静安乃至上海城市发展的历程,也诠释了海派文化“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特质。
“情景式美术馆”为艺术教育、欣赏、普及提供新借鉴
“行进中的画展”正让今天的张园变身一处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一座集艺术教育、艺术欣赏、艺术普及于一身的“情景式美术馆”,为打造海派特色“上海文化”品牌的创新提供新的借鉴。
在参与此次画展的很多画家看来,这样的写生课不妨再多一些。“80后”画家赵双临告诉记者:“以前创作历史题材绘画,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去不断揣摩、想象当时的场景。今天这样的创作机会特别难得,身处石库门建筑中,有这么多服装道具,仿佛让我一下子穿越回百年前的那个时代,对于历史场景有了直观的感受。”76岁的画家魏景山坦言:“写生对于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尽管如今当代艺术较为盛行,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面貌的艺术呈现方式,写生仍然是画家们最基础也最不可或缺的手段,即便是抽象画家,甚至行为艺术家,他们的起步依然应该是写实写生。”他认为这样充满艺术氛围的写生活动对于调动起艺术家们对于写生的兴趣很有帮助。
“艺术”自原始社会开始就深深地嵌入社区的仪礼和生活之中。当艺术家们的美术作品从“白盒子”美术馆走进人们生活的日常场所,对于人的价值是怎样的?适合上海本土欣赏的作品又是如何的?这一连串问题也都可以在此次画展中通过实践进行解答。同时,作为一个发生在上海市中心的活动,它的可能性和延伸性也令人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