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代人》2019年第11期|刘建东:去梅洁的家乡

来源:《当代人》2019年第11期 | 刘建东  2019年11月11日08:07

清晨,从酒店出发,沿解放南路一直向南,行程20分钟,便来到了汉江边。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李白曾经写下“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的诗句,来形容汉江的波涛汹涌、奔流不息。一千多年后,眼前的汉江比李白描述的要安静,水波不兴。它辽阔、壮观,极目远眺,水天相接,阳光平铺在宽阔的水面,光彩夺目,辉耀成温柔而抒情的光韵,连绵不断。

汉江桥头,面朝大江,一巨形磐石稳如泰山般,端居于此。巨石左半侧刻着四个大字:魅力郧阳。右半侧则密密麻麻刻满了文字,走至近前,细细打量,才识得是作家梅洁的《山苍苍,水茫茫》片段,最后一句是“无论天涯海角,只要我一个人独自望天望云望夜空中的星月,我就望见了我的故乡——郧阳”。

是的,这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这是作家梅洁的故乡。

郧阳为十堰市的一个区,居秦岭东部余脉,南望巍巍武当,拥揽滔滔汉江。汉江绵延三千里,在郧阳成茫茫苍苍之势。在汉江的滋养下,郧阳山清水秀。于我而言,对于郧阳的了解,全部来自梅洁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系列报告文学及她零星的讲述。记得2010年我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时,院方曾经请梅洁到高研班给作家们讲过一课。至今我仍然记得,她讲到自己十几岁离开家乡时,与父亲话别的情景。家乡从此离她远去,但在她的内心,却从未离开过。家乡一直是她写作的一个源泉。梅洁是我的同事,是我尊敬的作家。算起来,她应该是我的前辈作家,再加上她后来长期在北京居住,我们交往并不多,对彼此最多的牵挂大多来自于对方的文字。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她文字的关注,在同样对文字充满着敬畏的我眼里,她是个纯粹的写作者。她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她热爱的文字之中,尤其近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在用她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对故乡眷恋与热爱的文字,书写着故乡人民为南水北调工程所做出的巨大的牺牲与奉献,书写着在我们时代进程中那些默默无闻而又伟大的平凡者。

因为梅洁的缘故,郧阳,一个陌生的名字,开始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地熟悉起来。我所在的城市,干燥少雨,每年都从南水北调工程中获益良多,我曾经在阅读中,无数次想象过这个汉江,想象过她笔下的故乡郧阳。可是身处其中,才真切地感受到,文学对于大地江河的滋养,文学对于一个地域的影响。所到之处,凡是接触到的人似乎都知道梅洁,都认识梅洁,都对梅洁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她书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感人的故事,似乎都深刻地镌刻在他们的脑海中,那份由现实到书中的荣光与自豪,那份因为牺牲与奉献而生出的万千感慨,已经不再只是文字,而成为他们心中跳跃着的疼痛与抚慰,快乐与忧伤,成为他们生命旅程中的一部分。

一直陪同我们的是郧阳区宣传部的副部长兰昌林,他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不停地向我讲述着梅洁的文章给郧阳人带来的精神的抚慰与力量,不停地向我讲述着有关郧阳的历史,更多的是郧阳的现在。讲到如何发现“郧阳心”的过程更是滔滔不绝。他说,他绕城徒步行走,惊奇地发现,他走过的路程巧合地正好形成一个大大的心的形状。在他略有些激动和骄傲的描述中,他亲身体验过的郧阳是一个内外合一的城市,既拥有一个完美的心的形态,又兼具爱的内心。不管是郧阳的现在、将来,还有更加厚重的过去,爱心似乎都一直随着汉江之水,在每个人的内心中涌流。

作家梅洁的城市,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为背靠大江的优势,似乎注定要经历痛彻心扉的抉择与告别。风和日丽,与梅洁一起登上城边的牛头山,她无比感伤地用手指着横跨江面的汉江桥说,我家就在第三个桥礅下面。顺着她手指的方向,除了宽阔的水面,早已看不到任何城市的痕迹。随着时光的远去,随着作家无法忘却的记忆,郧阳古城早已沉没到江底。郧阳城有着辉煌的历史,府城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地理位置显耀,被称作“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外局”。从流传下来的旧照片看,郧阳城生活气息、商业气息浓厚,商埠林立,行人如织的石板路,钟鼓楼、戏楼、商业街,一派繁华景象。在塞外生活工作的梅洁,记忆中的家园仍然是古朴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街道、石板路,而31年之后,1991年,她重新回到故乡时,故乡已经随着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沉入江底。记忆随江水没入了时间的河流之中。也就是那次回家乡,作家梅洁才真正地意识到要为家乡做点什么,要为家乡的人民做点什么。家乡人民的牺牲精神常常感动着她。于是她怀着为家乡人民树碑立传的决心,把自己生活的根,创作的根深深地扎在了那里,扎在了她曾经无数次魂牵梦萦的故土。于是我们看到了南水北调移民三部曲,看到了大部头的《山苍苍,水茫茫》《大江北去》《汉水大移民》。

柳坡镇卧龙岗移民新村的广场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大型雕塑,雕像的序言仍然是引用梅洁《大江北去》的一段话:“我真切地希望,当清澈的汉水给干渴的中原、华北和京津大地带来一片滋润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烈日当空,群雕被安置在台阶上,自下而上,依次精心雕刻出移民大搬迁中的一些感人的场景,每一个场景背后都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它们被记在梅洁的文字中,也镌刻在郧阳人民的心里。最下方是铜质的书籍,梅洁激情四溢的文字便刻在上面。我们碰到了雕像的作者,两位民间雕刻大师,罗宏和贾兰玉夫妇。据两位作者介绍,梅洁的移民三部曲给了他们心灵的震撼,而正是这种来源于文学的力量焕发了他们内心对于再现那段历史的灵感与冲动。他们朴实无华,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对于雕像的理解,仿佛他们并不是来自于遥远的东北的艺术家,而就生活在这里,亲身体验过离别的痛苦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梅洁好像第一次来到雕像面前一样,对雕像充满着新鲜感,非常认真地在雕像边照相。虽然已经是她谙熟于心的情景,虽然他们早已化成她内心涌动的情感,在绵延的文字中流淌,她仍然久久地盯着他们,盯着背负着“彭家岗渡口”的移民,盯着那条有着传奇色彩的狗。

郧阳,有那么感伤的故事,却也有那么多的希冀与期盼。我们从雕像,从文字,从他们的讲述中,一同感受着郧阳的伤痛与牺牲,更憧憬着令人鼓舞的未来。在郧阳短短几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作家的力量,一部书的影响。一个作家,只有把自己的根,牢牢地扎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才能让灵感长成参天大树。一个作家,也只有用真诚去面对世间所有的一切,才能找寻到她心中的故乡。

郧阳充满着爱与希冀。兰昌林部长期望的那个爱的心,一直在他们的脚下,一遍遍地走出来。阳光下,汉水之畔,远处是正在兴建的香菇小镇搬迁工程,建成后能容纳三千七百多户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对象。站在香菇大棚里,我们对架子上圆鼓鼓的菌棒产生了兴趣,梅洁不停地询问着老乡,她家是哪里的,她一个人能承包多少个大棚,收入多少。老乡是个三十多岁的妇女,家在偏僻的贫困山区,丈夫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承包着两个大棚,年收入可观,满脸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一排排香菇大棚整整齐齐,非常壮观。大棚外摆放着一些成熟的香菇,不仅香味纯正,而且体态优美,那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香菇,体型饱满、圆润,花纹优美自然,简直就是浑然天成的精美的艺术品。小小的香菇,寄托着贫困家庭的生活梦想,那些奔放自如的纹路,犹如郧阳人对未来的期盼与向往,香菇致富,在郧阳已经不是一个梦想,而是一个正在实现的现实。听到家乡的人民已经在脱贫的道路上走在了前面,梅洁很是兴奋,她手捧着菌棒,留影拍照。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乡。不管路途有多远,不管有多少千山万水阻隔,故乡始终都在心里,温暖着记忆,照亮着前行的路。

作者简介

刘建东,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文坛“河北四侠”之一。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表小说多篇。著有长篇小说《全家福》《女人嗅》《一座塔》,小说集《情感的刀锋》《午夜狂奔》《我们的爱》《射击》《羞耻之乡》《黑眼睛》《丹麦奶糖》等。曾获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孙犁文学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等。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