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位老县长的生命之歌

来源:文艺报 | 何永飞  2019年11月08日13:50

高德荣,独龙之子。他出生在独龙江边,是地地道道的独龙族人。他的身体里流淌着独龙族的血液,他是裹着“约多”(独龙语,意为独龙毯)长大的,他有独龙族人善良的品性和刚毅的性格。他是独龙族人的骄傲,他的生命就像奔腾的独龙江,激情澎湃,撞碎黑夜,唱响一曲高昂的祖国边疆赞歌。

太古之民

在高山峡谷之中,在独龙江畔,居住着一个被史书称为“太古之民”的民族,叫独龙族。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人口约7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其实,独龙族以前不是叫这个名字,他们被称作“俅人”“俅帕”“俅子”“曲洛”等,独龙族是1952年周恩来总理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命名的。

独龙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境外主要聚居在缅甸北部的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流域,境内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的独龙江河谷。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独龙族占全乡总人口的98.87%,全乡辖6个村委会,26个自然村落,41个村民小组。

朴实、善良、勤劳、勇敢的品性在独龙族同胞身上尤为明显。上天给了独龙族同胞无比优美的自然风光,但他们同时也面临恶劣的生存环境。独龙江乡地处偏远,以往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每年大雪封山长达半年之久,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

新中国成立之前,独龙族同胞的社会形态还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主要由竹、木、石等制成,靠原始农耕、采集、渔猎等为生,记事靠刻木和结绳,辨时靠鸟语和花开。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长期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侵略。特别是历代反动统治者的压迫和屠杀,以及近代帝国主义的欺凌,给独龙族同胞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人口数量骤减,新中国成立初期只剩下1700多人,濒临灭绝。

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当革命胜利的红旗飘扬到独龙江河谷,独龙族同胞从此有了依靠和盼头,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找回了民族的尊严和自信。

反常的选择

1954年3月,一名婴儿的啼哭声打破独龙江边的寂静,江水似乎停住脚步,竖起耳朵聆听这将会带来福祉的啼哭声。这啼哭声就是高德荣的,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独龙族家庭。

临江而居的独龙族同胞一直生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1950年10月,在大雪就要再次封锁独龙江之时,解放军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越过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进入独龙江大峡谷,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独龙江边,独龙江解放了,独龙族同胞告别了漫长而黑暗的原始社会,迎来了明亮的社会主义社会。

知识改变命运。在独龙族同胞中,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叫孔志清,是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立后的第一任县长。孔志清,1917年10月出生于独龙江乡孔目村(现孔当村)的独龙族家庭,在六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大。据说孔志清是第一个识字的独龙族人,也是第一个到北京和毛主席握过手的独龙族人。他之所以能够识字,是遇到了当年跟随马帮到独龙江考察的植物分类学家俞德浚。他后来跟随俞德浚走出独龙江,到大理苍山脚下的一个学堂里学习,学费也是俞德浚帮他交付的。他外出求学,最终又回到独龙江,带领独龙族同胞开拓新的生活。

高德荣和孔志清还有亲戚和血缘关系。孔志清所走的路,以及对独龙江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高德荣有很大的影响。

小时候围在火塘边,高德荣经常听父辈讲起自己族人的历史和故事。因为以前原始落后,独龙人被历代反动统治者当作野人,受尽了歧视和压迫。他为此感到愤愤不平,下定决心要去改变独龙族人的命运。贫苦的山里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实现人生的理想,学习是最好的途径。高德荣不希望自己被困在狭窄的独龙江大峡谷,碌碌无为地过一辈子。尽管日子过得很艰难,可他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上天都垂爱勤苦的人。1972年,高德荣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怒江州师范学校。跨过高黎贡山,他终于走出了独龙江大峡谷,看到了外面精彩和更加辽阔的世界,这让他激动不已。他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师范毕业,很多同学都回原籍工作,大部分被分配到偏远的地方教书,而他在学校里表现出色,留在了学校任团委书记。这是令人羡慕的工作,多少同学都求之而不得。可没有几年,他做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选择,决定回到独龙江公社巴坡完小任教,代理扫盲干事。

好不容易走出独龙江大峡谷,可以展翅高飞,而他又放弃了,折回去过“苦日子”。走出来的路很遥远,走回去的路却很近。高德荣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也没有忘记要让独龙族同胞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和志向。他回独龙江,就是想用学到的知识文化去回报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独龙族同胞。他要给独龙族同胞扫盲,扫去他们眼里的迷茫,扫去他们心头的愚昧和无知,从而紧跟时代步伐,活出独龙族自己的风采。独龙江的工作条件无法跟州上相比,但这里是他最熟悉最亲切的地方,能实实在在为父老乡亲做事。看到独龙族同胞的精神和生活面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高德荣感到无比欣慰。从1979年回到巴坡小学,从教师兼任代理扫盲干事,再到教导主任,他一干就是5年。

翻开高德荣的履历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付出与收获是一致的,每一次的升迁都是用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换来的。1984年至1990年,他先后担任独龙江区(乡)副区长、区长、乡长、党委书记,1990年调到贡山县人大常委会任法纪科科长,之后又任贡山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委副书记和县人民政府县长。都说人往高处走,2006年2月,高德荣被选上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又可以到州府工作,待遇和环境更好。可他再次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感到惊讶的选择,辞去州上的职务,要住进独龙江,全身心投入到独龙江的发展事业中。辞职没有获得上级部门的批准,但进行了灵活处理,办公室还是在州府,但他工作可以驻扎在独龙江。

年纪大了,应该学会享享清福,何必要折腾自己,还让自己回到“原点”,那么多年的辛劳不就白费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老县长”心中是咋想的,关键时候总是做出很反常的选择。他的司机和家人更是来气,本来想着可以跟他到州上享福,也算是这么多年跟着他、支持他的一种回报,但又一次落空了。高德荣是“犟人”,认准和决定的事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尽管对他有气,甚至不满,可都知道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大家后来慢慢地也就“原谅”了他,继续跟着他、支持他。

高德荣说:“人活着就要做事,不然生命就没意义。独龙族同胞还很穷,我却在外面享福,这个脸我丢不起!独龙江发展必须有人走在前头,我是独龙族干部,受党的培养,独龙族人民需要我,我不上谁上?再说,官当得再大,如果同胞还穷得衣服都穿不上,别人照样会笑话你。与其花时间打扮自己,不如花时间建设好家乡。”他的话掷地有声,且历来都是这样去行事,把独龙族同胞的冷暖挂在心上,与独龙族同胞在一起奋战。

2010年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部署“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行动计划”,实施“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全面推动独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当然,要完成这六大工程,必须有一位好的带头人。高德荣自告奋勇,也非他莫属,担任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主要负责独龙江公路的改扩建工程。回到独龙江,高德荣干劲十足,岁月催人老,而他从不屈服和认输,什么也阻挡不了他那一腔奔腾的热血。

2014年5月,高德荣退休。可他是退而不休,他说:“我退休了,但是,共产党员的身份、责任和义务永远不会退休!我将在有生之年,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带领独龙族同胞,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创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2019年春天,笔者走进独龙江采访老县长高德荣,好几次匆匆见面又都错过了,他忙得就像一个陀螺,始终停不下来。谁也不会相信,他是退休的领导干部,每天比很多年轻人还奔跑得快。

老县长的故事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时代楷模”的表彰决定》中说:“高德荣同志致力于独龙江发展、致力于少数民族脱贫致富,长期驻守在半年以上大雪封山、条件极其艰苦的独龙江工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倾注了大量精力、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当地干部群众誉为‘人民的好县长’。”“时代楷模”,至高荣誉,高德荣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修通独龙江公路,打通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种草果和重楼发展绿色经济等等,都是高德荣的功绩。他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有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有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在他的带领下,独龙江今非昔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到老县长高德荣的故事,几大箩筐都装不下。在独龙江,在贡山,他的事迹老少皆知,路边的修鞋匠也能随口讲出一大堆。他在外的名气也很大,而他的名气不是宣传出来的,是用实际行动赢得的,他为改善和提高独龙族同胞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为祖国边疆的建设和保卫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很多媒体记者走进独龙江,想采访他,可他总是婉言拒绝。他让记者们多深入一线,多去关注和报道独龙族同胞的生活状况,把独龙江的变化和新貌呈现给更多的人。

高德荣一直记挂着“家里人”和“亲戚”,他带着子女走亲戚,他说,“要把公路修通,不然家里人出不去”,他心中的这些“家里人”和“亲戚”其实是所有的独龙族同胞和贫困户。他所想所急的都是独龙族同胞的事儿,看到哪家生活困难,他都要亲自上门,给予帮助和关爱。他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除了给贫困户送钱或生活必需品外,还为他们寻找脱贫的路子,手把手地教他们耕种和养殖,给他们传授致富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些人起初不理解、不自信,他就耐心地开导和鼓励,为他们承担风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了独龙江的发展,高德荣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至今他翻越过多少次高黎贡山,已无法统计。只要有利于改善独龙族同胞的生活困境,他都要亲力亲为,都要跑到最前面,最艰险的地方都会有他的身影。有一年,外面的一批医生和教师抵达贡山,要到独龙江支医支教,当时,高德荣还生着病,但作为县里的领导,他执意要亲自护送他们进独龙江。独龙族同胞太需要这样的温暖和力量,在他心中,关乎老百姓的事儿就是大事,何况他对进独龙江的路况和高黎贡山的天气非常熟悉。

当高德荣护送支医支教的医生和教师到半路时,遇到大雪封路,他们被困在高黎贡山上。夜幕降临,大家只能搭帐篷,住在雪地上。大雪一直不停地下,有些人开始感到惊慌。高德荣宽慰他们,说已调来装载机,路很快就可以通行,还给他们唱歌缓解内心的不安。雪夜里的“演唱会”,让大家在欢快之中忘记了身处险境,安然入睡。而高德荣却一夜未眠,他时刻观察着动静,怕有意外发生。他很清楚,情况并不妙,眼前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大雪把后面的路也封死了。直到第二天下午,在各方努力下,路才可以通行。把大家安全护送到独龙江,高德荣悬着的心才落下来,这些医生和教师是他请来的,要对他们的生命安全负责。高黎贡山跟高德荣开的玩笑,对他生死考验的事儿,其实很多很多,发生过雪崩被埋,出过车祸和摔下过山崖,可他从没有屈服和退缩过。

高德荣在县上工作期间,每到学校放寒假,他家里就有好些孩子在打闹或学习。这些孩子与他非亲非故,但他视其为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很关心,供他们免费吃住,有时还辅导他们学习。他们都是从独龙江出来到县城读书的独龙族同胞的孩子,大雪封山,他们无法回家,父母也无法出来看望他们。知识能改变命运,也能改变独龙江的落后面貌。高德荣鼓励自己的同胞要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要走出去,有困难他来解决。这些孩子整个寒假都在他家里,饮食起居都由他和家人来照管。

对独龙族同胞的孩子他很用心,有什么需求都会想办法尽量满足他们,但对自己的亲生子女,他变得有些“冷漠”,也许他稍微打个招呼,子女的事儿就会轻而易举地办成,可他从来没有这么做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要以身作则和克己奉公。他担任贡山县县长,期间儿子参加公务员考试,连续两年都没考上,他只对儿子说了一句话,“好好用功,多看看书”。女儿要结婚,他严肃地说,“绝对不能以我的名义请客”。

高德荣做事非常有魄力,有时还会毫不留情地“骂人”,很多干部和办事员都有点“怕”他。哪个不为老百姓着想,不把老百姓的事儿办好,他都会问责到底,不管是谁,都要“遭殃”。但高德荣平时却非常和蔼可亲,特别是对老百姓,他总是跟他们心贴心,为他们排忧解难,从未摆过领导干部的架子。修公路时,他天不亮就起床烧火,给工人们煮早饭;独龙族同胞到基地参加草果和重楼种植的培训,都是他自掏腰包,杀鸡宰羊招待他们;有些子女在外谋生、或服役,家里的孤寡老人遇到难处,他都要给予关照,等等。

高德荣还在为独龙族同胞的致富奔忙,还在为独龙江的发展奔忙,他的脚步怎么也停不下来;他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独龙江的波涛,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