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民文学》2019年第11期|杨晓升:上党从来天下脊

来源:《人民文学》2019年第11期 | 杨晓升  2019年11月08日08:13

上党,是旧时以太行山为主长治一带的总称。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国同时在此设立自己的郡治,又都叫上党,分别为韩上党、赵上党、魏上党。苏东坡有诗云:“上党从来天下脊。”脊者,脊梁也。

——题记

一 太行山与长治

二〇一九年仲夏,我来到太行山西北麓的山西长治。

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四百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太行山即便一辈子都没来过,也不会陌生。

只要少年时代上过学,都会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被编入历届的小学课文中。在古文《愚公移山》里,愚公住在山的北面,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出路,一座叫作太行山,一座叫作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名叫智叟的老头子看了发笑,说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天,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人们将愚公的壮举和精神,作为敢作敢为、战天斗地、锲而不舍的典型代代相传,用以激励后来人做生活的强者。毛泽东著名的“老三篇”之一,写的也是《愚公移山》。那是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激励并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战,坚决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愚公是太行山人的榜样。而太行山里的人们,似乎骨子里都根植着这种开山破壁的天性,并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留下了足以印证的奇迹。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太行山里的人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壮举。这股“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也飞越太行,传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国人为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国而齐心协力,战天斗地。

著名的“红旗渠”人工天河工程,也诞生于太行山。从一九六〇年二月破土动工,到一九六九年七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河南林县人民以强大的意志力和团结忘我的精神,舍身奋战了近十年,完全以人力削平一千二百五十座山头,开凿二百一十一个隧洞,架设一百五十一座渡槽,在崇山峻岭间修起了总干渠长七十点六公里,干、支渠遍布各乡镇的传奇水利工程——红旗渠。当年有诗云:“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说的正是红旗渠战天斗地的壮举。

林县虽然隶属太行山东麓的河南,但红旗渠的另一头却连着山西长治的浊漳河,也就是说,浊漳河是红旗渠的源头,是来自山西长治的浊漳河水源源不断地通过红旗渠供养着太行山东麓的河南林县人民。我此行的目的地,正是位于太行山南段、山西东南部的长治。

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从全市整体地貌看,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总体呈盆地状。最高点为沁源县太岳山主峰之一,最低点为平顺县浊漳河出境处。

长治古称上党、潞州、潞安府等。“长治”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公元一五二九年),取长治久安之意。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郡即为其中之一。

“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古称上党的长治,素有“天下脊”的美称。这里是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神话的故乡,是神农定居和黄河文明的发祥地。自古以来,上党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那些最惊心动魄的章节就在这狭窄的山谷中纷纷上演,无数英雄豪杰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轮番登场,叱咤风云、纵横驰骋。历史的风云,战争的硝烟,激荡并铸造着长治人民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和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英雄豪气。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长治的沁源县不仅设立了太岳军区司令部、创建了著名的抗日根据地,还奇迹般成为全国唯一没有出过汉奸的一个县;著名的上党战役,让长治成为全国胜利解放“第一城”;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和申纪兰的家乡、位于太行山南部腰脊的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是中国第一个农业互助组诞生地,同县的三里湾村(原川底村)则在一九五一年四月就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而也诞生了著名作家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而为了改变荒山、绿化造林,长治的壶关县更是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凭着一代代干部和群众的接力修建起进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万里长墙。

浩浩神州,是什么原因造就长治人民的这种意志、此种品格?

我不由暗自思忖,努力寻找答案。

二 太行崖柏

陡峭的太行山犹如一道屏障,横陈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这两大文明发源地之间。从低处看,太行山是一面巨墙,壁立万仞,隔绝一切信息。若从高处俯视,又如一阶阶石梯,拾级而上似乎就能抵达新的世界。太行山中多峡谷,因了刀削斧砍、陡峭雄奇的山势,峡谷中便多有惊世骇俗的风景。然而,如今的太行山,最吸引我的却是山上山下那满目的绿。假若与印象中的黄土高原相对照,你会感到那耀眼的绿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行走在长治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抑或徜徉于惊世骇俗的太行山大峡谷,放眼望去,你会发现绿色像上天撒下的“绿雪”(而非白雪),这“绿雪”不仅覆盖着大地山川斜坡峡谷,而且附着在陡峭的悬崖峭壁,青翠悦目,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绿色当然不是什么“绿雪”,而是绿树,因为世间原本就没有“绿雪”而只有绿树。到底是什么样的树才敢如此不惧贫瘠干旱、险恶高寒,不屈不挠宣告着自身的存在,孤傲地彰显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崖柏。

崖柏——极富内在气质和精神质感的名字!

据悉,太行崖柏乃国之瑰宝,素有“活化石”之称。太行崖柏是天然长生的一种植物,并且生长环境非常恶劣。尤其千年崖柏,一般都会生长在无人问津的悬崖峭壁之上,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在悬崖绝壁生长千万年的树种。史料记载,崖柏源于三亿年前,是恐龙时代白垩纪的孑遗植物,被植物学家称为世界上最珍稀、最古老的裸子植物,素有“植物大熊猫”、“活化石”之称,是我国特有国宝级植物。因其生长在海拔较高的悬崖峭壁上,故而得名为“崖柏”。

在被誉为“太行第一雄峡”的壶关八泉峡景区,我久久地凝视着生长在一处陡峭悬崖上的丛丛崖柏。从外形看,它们都不高大,都属于大小不一且枝叶茂盛的灌木丛,但都长得仙风道骨。单丛看,它们或破崖而出,或傲然挺立,或倒挂金钩,或不屈不挠,或搏命攀援。成片看,它们桀骜不驯、脱俗超群、多姿多彩、气势非凡。如此神树,我不由得肃然起敬,耳边回响起清代诗人郑燮《竹石》中的著名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少雨干旱,高山险境,太行崖柏却依然能破崖而出,不屈不挠,傲然生长,千年不朽——如此高贵的品质和英雄气概,不正是太行山和长治人民古往今来的精神象征?

因为高贵,所以珍贵,文玩家向来对崖柏情有独钟,人们对崖柏的喜爱也曾红极一时,太行土著则更是钟爱崖柏。因为太行崖柏所有特征符合珍贵木头的一切标准:不可再生,几千年生长,不具备人工培育可能性;安神杀菌,上千年的木头没有虫蛀过;味道醇厚,药香甜香薄荷味道沉迷可嗅;纹理瘤花闪电水云,变幻绚丽;油性十足,盘带包浆见玻璃底;密度大到沉水;壁立千仞,采集不易,直至现在还没有先进工具用以采集。一言以蔽之:木如此,得之幸!

壮哉!巍巍太行,钟灵毓秀,遗世独立,无欲则刚,崖柏不朽。

三 万里长墙

谁都知道,中国有万里长城。可有谁知道,中国还有万里长墙?

然而在这里,最让长治人引以自豪津津乐道并且最能体现长治人民精神品格的,当数壶关的万里长墙,那也是中国的万里长墙!

站在海拔一千六百三十九米的壶关县十里岭,极目远眺,山川秀美,松涛荡漾。苍松翠柏间,或隐或现的一道道白色石墙,玉带般在绿树掩映的山峦间飘舞,与层层林海交相辉映,成为太行山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百万亩林海,万余里森林防护墙,是长治市壶关县干部群众在造林护林中创造的两大奇迹:一是发明“干石山上栽油松”技术,在干石山上植树造林一百零五万亩,把干石山区变成了生态绿洲,被誉为新的“太行奇迹”;二是发明“搬起石头垒石墙”技术,用石头垒成一万余里的森林防护墙,被誉为“天下第一长墙”,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说起万里长墙的由来,年轻的女解说员和当地的干部兴致勃勃、滔滔不绝。

壶关在汉朝设县,为著名古战场。唐宋以前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七十以上。“上党战役一把火给烧了,再加上大跃进的破坏,到了五十年代末,山上全秃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壶关县的森林覆盖率陡降到百分之二点三,连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基本就是光秃秃的干石山。老百姓的生活极苦,“山荒鸟绝迹,滴水贵如油”。

在河南林州人修建红旗渠的时候,壶关人也开始想改变自己的面貌。

转机出现在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壶关迎来发展的春天。“壶关的希望在山,出路在林”,“治水必先治山,治山必先种树”,“造林就是造水,造林就是造粮”。县委县政府发出“向荒山秃岭进军”的号召,从此一干就是四十年,从未间断。令人感动也堪称奇迹的是,壶关县的历届干部都非常爱树。四十年来,壶关的县委书记变了十人,县长换了十二人。但书记变了,绿化壶关的决心没有变;县长换人了,举县造林的力度没有减。他们都念草木经,都行绿化令,都树绿化志,都干绿化事,一任接着一任干,唤起民众千千万,他们硬是在干石山上创出奇迹,把壶关植成了个大公园(壶关被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壶关的群众与林县红旗渠的百姓一样,是那种特别朴实肯干的太行山人。

自古中国的油松就是长在阴坡山,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壶关的农民王五全创造了油松在阳坡石缝中植活的方法,他以此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壶关县大力普及,有近十万人掌握了这项技术,大家齐上阵,年年在石头缝里种树。他们成立了种林专业队,走遍全国。在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大城市,经常有十几个专业队一起搞绿化,而壶关的成活率最高。以至于全国哪儿有在恶劣环境种树的活儿,比如在石头山上绿化,在高大楼房、水泥街区和立交桥上种树栽草,园林部门就去壶关请人。壶关经验是:“阴坡育苗阴坡栽,阳坡育苗阳坡栽,当地育苗当地栽。”

壶关植树造林取得的显著成效,引起了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和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有两任国家林业局长、四任省林业厅长到壶关调研指导工作,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专门录制了《干石山上栽油松》科教片,把壶关经验推向全国……

造林难,护林更难。由于气候变暖,持续干旱,壶关防火任务越来越重。每到清明节期间,有时一天发生数起火灾,此起彼伏,防不胜防。尽管县里领导和群众一起死看硬守,实行包片、包村、包山头,很大程度减少了森林火灾,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一九九九年春天,某乡一个月起火二十五次,乡长奔波得疲惫不堪。

一九九九年春,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牛建忠回老家店上镇井则口村,在与乡亲的聊天中得知,村里一处果园因有石墙保护躲过一场山火,一个想法在他脑中迅速形成:山上遍地是石头,用石头垒一道防护墙,应该能起到隔离和保护作用。牛建忠把想法给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说,大家一致同意试一试,并且说干就干!他带领乡亲们在“三边”(村边、路边、地边)开始垒墙。七十天的时间里,井则口的老百姓垒起了一道宽五十厘米、高一百厘米、长五公里的石质防火墙,并刷了白。把全村一千多亩山林全围了起来。

防火墙的作用很快发挥出来了。防火、防盗、防牲畜,保水、保土、保植被。

经验很快被推广到全县,哪里有树,防护墙就垒到哪里;哪里有山,防护墙就延伸到哪里。从最初的几千米,到后来的几百里、几千里,森林防护墙越修越长。截止到二〇〇一年六月,全县建成一条底宽零点八米、上宽零点四米、高一点五米、长两千六百公里的森林防护墙,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最长的森林防护墙”。截至目前,全县森林防护墙已达一万余里。沿山沿林沿沟建起的森林防护墙,有效发挥了防火、防盗、防畜害,保水、保土、保生态的“三防三保”作用。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奇迹和创造。

说起万里长墙的由来,壶关人总结出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壶关精神:“坚韧、厚道、睿智、奋进”。壶关随处可见的这八个字,让我不由得产生联想:壶关精神,不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石精神,同时不也正是太行山的崖柏精神吗?

四 古树雄风

沁源县的灵空山,也隶属长治。

穿过密林,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小道,我来到灵空山圣寿寺后面的须眉山顶。山顶的岩崖处,一株粗犷高大、气势雄伟的古树鹤立鸡群,赫然耸立在我眼前,那粗大的主树干拔地而起,半腰即派生、分岔出九支方向不同的树枝,雄赳赳地向天空挺拔。及至高处,茂密的枝干松针高傲地四下展开,宛若甩出九面随风飘扬的猎猎旌旗,九杆旗因此而得名。

九杆旗实际是一株古油松,二〇〇四年六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组织实地勘测立碑,碑文如此记载:树龄六百年,胸径一点五米,高四十五米,树冠幅三十四点六平方米,立木材积四十八点六立方米。”如此看来,九杆旗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油松之王”,因而载入当年的吉尼斯纪录。即便如此,当地人认为吉尼斯的记载有些保守,沁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二〇一八年夏编撰的《灵空山》,书中的文字记载却显示:九杆旗树身通高五十余米,主干直径一点六米,树冠冠幅七十余平方米,木材蓄积量近五十立方米,树龄大约在八百年以上,是中国油松中最壮观最奇特的巨松。九杆旗古松一树成林、独树一帜,近千年来它像灵空胜境中的森林领袖,守望森林,俯瞰万物,向宇宙苍生昭示着生命的珍贵与传奇。

松柏长青,青山不老。

在长治的平顺县西沟村,我见到了另一棵“不老松”——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

申纪兰,女,汉族,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出生于山西平顺西沟,历任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至四届执委。一九五二年第一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九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一九八三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二〇〇七年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称号,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申纪兰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周恩来总理家中做过客,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后来历任的几位中央领导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申纪兰还代表中国妇女参加了一九五三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访问过莫斯科、华沙和柏林等,还受到了金日成、胡志明等外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二〇一六年三月二日,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随团抵达北京,出席全国人代会。这是申纪兰第五十次出席全国人代会,因为她是全国唯一一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有媒体誉她为人大代表中的“长青树”和“活化石”。不过,对于耄耋之年仍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舆论也不免传出杂音和疑问。未见到申纪兰之前,我对此类舆论难作判断,因为从年龄讲,这样的杂音和疑问也并非没有道理。

及至那天在申纪兰的家乡、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见到她本人,我颇为震惊:她结实硬朗的身板,沧桑却仍然红润健康的面色,稳健的脚步和爽朗的谈笑,让我难以相信她已经是一位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面对我的来访和提问,申纪兰精神矍铄,谈笑风生,思路清晰。她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西沟村近年来的变化,一个劲儿说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还竖起大拇指说:“老百姓跟着共产党走没错!”听着她朗朗的笑声,看着她舒心的笑容,我深信她这番话是肺腑之言,也是她半个多世纪的经验之谈。

申纪兰之所以是长治大地上的另一棵不老松,缘于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传奇经历。

一九二九年出生于山西长治平顺县山南底村的申纪兰,十八岁嫁到了同县的西沟村。太行山夹缝中的西沟村“山是石头山,河是乱石滩”。申纪兰说:“一句话就是,金、木、水、火、土什么都没有,群众吃不饱穿不暖。”

穷则思变,刚好又赶上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一九五〇年,年轻的申纪兰联络了十多个要好的姐妹加入互助组,后来,她又与著名劳模李顺达携手创办了闻名全国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并被大伙推选为副社长,从此,申纪兰的事迹逐渐传遍了全国。

一九五一年,申纪兰协助李顺达创办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带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一九五二年,她第一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一九五三年,申纪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四月,申纪兰还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出席了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五月十九日,申纪兰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

一九七三年,申纪兰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毫无思想准备的她,总觉得这不合适,不愿去。她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机关工作的经验,让自己当省妇联主任不如让别人当更合适。”她如实地向组织反映了自己的想法,但最后还是服从了组织决定。她上任后却不要级别,不要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专车,还在西沟村参加劳动……不久,在她的再三要求下,最终还是辞去了这个正厅级职务。

一九八三年,组织上把申纪兰列入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候选人,她还是一再申明自己不合适,说:“我识字不多,当好代表就行了。”最后她还是当选了。市里要给她转户口、定级别、配专车,她又全部推辞了。她说:“我的户口在西沟,级别在农村,能走能动,要那些用处不大。”后来,她连续四届当选为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职期间,申纪兰多次外出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价格低的旅馆,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为了给村里出差办事,她每年的车费、住宿费少说也要花上好几百元,但她从未在村里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反而把国家每月发给她的生活补贴也“赔”进去了不少。有人说,你这是办公事,该报销就报了吧。她执意不肯,说:“国家每月给我一百五十元的补贴,这就都有了。”

二〇一八年一月三十一日,在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的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申纪兰当选为山西省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申纪兰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初心不改的农村的先进模范代表”。

二〇一九年九月十七日,申纪兰荣获“共和国勋章”。

申纪兰为何能够获得党和国家如此多的荣誉,耄耋之年的她为何仍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相关资料显示,一九五四年,从她第一次走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认字、开会听不懂的申纪兰就不断学习,从所生活的基层农村出发提出各种建议。“男女同工同酬”被写进宪法,引黄入晋、太旧高速、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长治到北京的直通列车和长治机场的建设、长治经平顺至林州的城际铁路、南太行山旅游交通建设……这些建议,都是在她联合其他人大代表提议下实现的。有人粗略统计,自从当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提交的议案建议有上百个。她和李顺达,先后成为与西沟村紧密相连的另一种符号。就像西沟村人自己总结的那样,“先是李顺达的时代,然后是申纪兰的时代”。一九八三年李顺达去世后,申纪兰就成了西沟村的“唯一”。

毫无疑问,申纪兰的这个“唯一”,既是西沟村的文化符号,也已成为西沟村在新中国发展史中的精神象征。她就像长治境内灵空山上那棵千年不老的古油松“九杆旗”,任尔风霜雨雪、世事沧桑,她都能穿越岁月风尘傲然挺立,向世界、向万物生灵宣告着坚忍不拔的生命奇迹和生命誓言,鼓舞乡亲父老向着美好的生活百折不挠地奋勇前行。

五 长治的色彩

色彩是形象的外衣。

赤橙黄绿青蓝紫,世间万物都有着自己的色彩。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地区和国家,都有着各自的色彩和喜爱的颜色,也都以此彰显着各自的形象。

辞典上说:色彩是能引起我们共同的审美愉悦的、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素。色彩是最有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因为它的性质直接影响人们的感情。

自从踏上长治的土地,长治的山水原野、城市乡村,便向我展现出各自的色彩与风姿。但长治的朋友一见面,便迫不及待、津津乐道地向我历数着长治最突出的色彩——

古色: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古称上党的长治,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二点五亿年前的木化石,为上党文明写下了久远而深厚的第一篇章;新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向世人昭示了上党文明的亘古和绵长。数不尽的遗址、道不尽的陈迹,仿佛散落在上党大地上的颗颗明珠,印证着数千年长治文明的邈远悠长,诉说着上党文化的源远流长。上党还是神话的故乡。在中华史前神话传说中,上党神话以其源流之原始、密度之集中、内容之详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神农尝草、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精卫填海,这一篇篇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神话传说,折射出长治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印证着上党历史文化的博大久远。

红色: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长治是著名革命老区,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座城市,长治也称“新中国第一城”。全市有六百多处革命纪念地,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武乡县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黎城黄崖洞革命纪念地、沁源县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长治市太行太岳烈士纪念馆、平顺县西沟村等,都是长治著名的红色文化景点。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在长治境内驻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军民浴血奋战,铸就了挺起民族脊梁的太行精神,当地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之为“上党红”。

绿色:长治,是国家森林城市。境内共有森林面积三十九万公顷,其中成林面积三十二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二十三,木材蓄积量一千一百万立方米。沁源境内的灵空山,属太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而长治境内的老顶山森林面积达三万亩,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七十四。即便是长治市域,森林覆盖率也达到百分之三十点九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四十八,绿地率达到百分之四十四点六,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十四点八九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城乡绿化一体化的现代林业生态建设格局。中国天气网前不久还授予长治“避暑宜居地”称号。

长治朋友如数家珍般的介绍,终于让我明白:古色、红色、绿色,如今成为长治最鲜明也让长治人最引以为豪的形象名片。古、红、绿,自然也成为如今长治的主色调。然而,除此之外,长治还有其他什么色彩呢?

带着好奇,我继续寻找。

在屯留县的抗大一分校旧址门口,我看到粉红色的木槿花。在平顺县西沟村,我看到红色的大丽花。在长治市区的垃圾处理站前,我看到黄色的万寿菊、白紫相间的石竹、粉色的天竺葵。在去往壶关县的乡村公路,我甚至看到一个村庄的路边竖着一块牌子:彩色村庄。

“彩色村庄”到底是这个村原本的名字,还是它现在的广告形象名称?我问车上同行的长治朋友,他们也答不上来。因了我乘坐的面包车飞速路过,我无缘下车一睹那个“彩色村庄”的真容。但在长治县的振兴小镇,我却有幸领略到“彩色小镇”的迷人风采。

振兴小镇位于长治市东南三十五公里处的上党区振兴村境内,四周群山环绕、翠绿掩映、气候宜人,素有“太行无扇之城、上党天然氧吧”之称。近十几年来,振兴小镇以“绿”为先,以“文”为魂,以“旅”为径,是一处集山水风光、休闲娱乐、民俗体验、农艺博览、旅游开发、农业观光、生态采摘、产品营销、会务策划、食品加工、餐饮宾馆、精品民宿、健康养生、旅游地产开发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小镇还规划建设了振兴雄山欢乐谷、振兴民俗文化村、振兴农艺博览园三大旅游板块,建成了槐荫寺、工人文化宫、农民艺术馆、红色文化广场、孝廉公园、抗战主题广场、格桑花海、格桑寨、花间堂、拓展基地、鹊仙吊桥、山地秋千、生态游乐馆、恐龙馆、采摘园、跑马场、上党战役展览馆、上党印象步行街、振兴冰雪世界等二十余处各具特色的景观景点。

令人称道的是,振兴小镇积极建设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先后建起了以二十四孝故事为主题的孝廉公园、梅兰竹菊四大民俗文化长廊,同时对村内的四条街、九条路分别以仁、义、礼、智、信、贤、德、文、明等传统文化精髓加崇字打头进行命名,真正实现了看古品今、古今对话的和谐统一。

走进振兴小镇,新颖别致的农家新居鳞次栉比,农舍绿树环绕,路边花团锦簇,洁净平坦的水泥路如玉带在乡间延展,村民们脸上神采飞扬、笑意盈盈,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振兴小镇党委书记牛扎根引导我穿行在赏心悦目、景色宜人的小镇街道上。面对一栋栋崭新整洁、环境优美的民居,他不无自豪地介绍说:“我们这里凡小镇居民,都是以户为单位免费分配住房。若子女长大结婚独立生活,镇里也给单独分配住房。”我不禁羡慕,也不由得啧啧称赞:“这不就是共产主义嘛!”其实,有如此感觉一点儿也不奇怪,近年来,振兴小镇声名远播,已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小城”“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范例”等近二十个荣誉称号。

“上党从来天下脊”。

追根溯源,长治能够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范例”,一点也不奇怪。在长治短短几天,长治在全国领风气之先、让我惊喜的不只是振兴小镇,还有:早于全国各地,在全市普及实施的垃圾分类;倡导公民用钢笔而禁用一次性水笔和圆珠笔;国家创新型示范企业振东健康产业集团;国家“三高”煤的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基地潞安集团……所有这些“敢为天下先”的范例,无不传承着“上党从来天下脊”的传统,无不彰显着锲而不舍、奋勇拼搏的太行精神。

离开长治的前一天,长治晴空万里,天高地阔,阳光灿烂。我登临长治市区最高点的老顶山,山顶的炎帝巨型雕像顶天立地,巍然矗立。此刻的炎帝正极目远眺,默默地注视着阳光普照的长治大地,这位华夏民族的祖先、农耕文明的先驱,此刻是否被现代化的长治惊呆了?眼前的土地和子民,是否让他震撼?

循着炎帝的目光,放眼望去,长治市区全境几乎尽收眼底。崭新林立的高楼,整洁宽阔的马路,青翠葳蕤的绿树,车水马龙的集市和花团锦簇的街区,哪里还有一点儿农耕时代的影子?

蓝天下,阳光如瀑。我注意到,阳光照耀下的长治市区,此刻不仅仅只有长治人引为自豪的古色、红色和绿色,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可以说是五光十色、五彩缤纷。各种颜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宛若彩虹,如梦如幻,绚丽多姿,光彩夺目。我已经分不清这时候的长治到底是哪种颜色,但我知道无论能否分辨,眼前的美景就是如今长治的色彩,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