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飘零已久 一朝回家

来源: 北京日报   | 黄婵媛  2019年11月06日09:03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

韩滉《五牛图》

王珣《伯远帖》(局部)

皿方罍

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明,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异邦人对于这片神奇土地的想象自古而生、从未停止,那些不怀好意之徒一旦有机可乘,便纷至沓来,猎奇、探险,从想象到所见,从观赏到占有,或为炫耀般的粗暴掠夺,或为商业利益的巧取,终使文物流失他乡成为民族的伤痛。

圆明园的十二兽首铜像便是其中典型一例,恐怕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中学语文课本上那一段雨果控诉英法联军纵火并抢夺珍宝的文字深入人心,雨果在最后说道:“今天,他以一种所有者的天真,炫耀着圆明园里的灿烂古董。我希望,铲除污垢后解放了的法兰西把这些赃物归还给被掠夺过的中国的那一天将会到来。”可喜的是,“这一天”确已到来。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首先陈列的便是已回归祖国的六件圆明园兽首铜像,它们与其他25组共600余件文物共同参展,见证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来,国家与人民,万众一心,促成大量文物回归祖国的伟大历程。

国家收购 珍宝回归

新中国成立之初,香港地区是当时很多国内外收藏家以及文物贩子的聚集地,有大量文物经此流通,甚至有很多国宝级文物待价而沽。为抢救这些即将流失海外的文物,文化部成立了香港秘密收购小组。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在综合考量后,选定徐伯郊为收购小组的负责人,另有胡惠春、沈镛、温康兰等人协助。徐伯郊长期旅居香港,人品贵重,又家学深厚,尤其是在书画鉴定上造诣很高,是当之无愧的人选。很多珍贵文物正是在此机遇下才得以回归祖国,著名的“二希帖”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收购小组开展的第一次工作。

所谓“二希帖”即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它们原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并称“三希帖”,因被乾隆皇帝珍藏于三希堂而得名,清末时流出宫外,后被郭昭俊带到香港。当时“二希帖”已被郭昭俊抵押给了英国银行,为国外机构所觊觎,幸而徐伯郊及时报告,国家确认后迅速出手收购,最终合浦珠还,“二希帖”得以完好回到故宫。

此后,收购小组陆续促成了大量珍宝回归,如韩滉的《五牛图》、(传)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的《潇湘图》、赵佶的《祥龙石图》等书画名作,以及宝礼堂珍藏古籍善本等。

而另一些流失文物则经历了更为曲折的回归路程。众所周知,20世纪初,欧洲、美国及日本的古物探寻者们对龙门石窟趋之若鹜,想方设法盗取、买卖。因龙门石窟雕像往往体量很大,盗掘者多进行局部盗凿、分批运输,很多石佛头不幸与佛身分割,流入海外、四散各地。20世纪末,美籍华人收藏家陈哲敬收购了数件几经流转的石佛头及造像,并联合国内专家从造像特征、材质特点等方面仔细考证,论证出其均原属于龙门石窟。2004年至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多方努力,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回购了陈哲敬和另一位美国收藏家手中共7件原属龙门石窟的石造像,这也是中国首次征集的流失海外龙门石窟文物。

上述这些耳熟能详的国之珍宝都是国家专门回购的。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成立起,国家对于流失海外文物的问题就非常重视,在不同时代依据客观条件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了收购工作,回购之物多为历代文物中的精粹。正是集聚了国家之力,才使这些遗珠得以顺利回归祖国。

赤子之心 无私捐献

自文物流失之日起,就有很多怀揣赤子之心的有志人士以个人收购的方式尽力保护着祖国的文物,阻止了更多文物继续流失他乡或遭受更长久的海外飘零。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将自己珍藏的物件赠予国家及相关单位机构的人士更是不胜枚举。

此次展览即展出了大量仁人志士的捐赠品,从陶瓷到牙雕漆器,从锱铢钱币到青铜礼乐重器,从古籍善本到丹青妙笔,不一而足。收藏家杨铨为广州文物部门倾箧献出6千余件文物,捐献运输工作从1958年一直持续到了1964年。收藏家叶义立下遗嘱,其去世之后81件精美的犀角雕刻类文物都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病理学家侯宝璋在出色的本职工作之外,还时刻关心着祖国的文物,竭力搜集以防外流,并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之间将陶瓷、书画悉数捐给故宫博物院。

囿于篇幅,这仅仅只是大量捐赠人中的冰山一角,他们当中有人仅以一己之力,即使省吃俭用也要竭力收罗那些为外国人所垂涎的中国文物以保全文脉,正是这份热忱与奉献,使这些曾经很有可能沦落异国的文物得以完好呈现在今人面前。

与此同时,国外也有越来越多人士认同这样一种理念:比起简单的私人占有,文物在其所属的文化环境中更能体现真正的价值。于是,很多外籍收藏家通过无偿捐献的方式帮助中国文物安然回家。格林伯格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美国的保险业巨头,曾斥资购买了颐和园万寿山宝云阁上的铜窗,之后无偿归还了中国。因为一件铜窗的价值,在孤立展示上和回归建筑本体这两种存在形式中是完全不同的意义。还有菲律宾华裔庄万里,致力于收购散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在其去世后将百余件宋元书画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而前文提及的圆明园兽首铜像中的鼠首和兔首,是由法国皮诺家族于2013年无偿捐赠中国。

其实,还有更多不为人知晓的社会捐赠人士,他们往往做事低调,不愿向外界透露讯息。

外交追讨 合法索取

文物回归之路与国家的命运无法分割。

新中国成立不久,苏联、民主德国为表友好相继返还了此前掠夺的《永乐大典》和义和团战旗。

对于盗抢文物,中国也学会了合理运用法律来捍卫自身的利益。如1994年至1995年有一批走私到英国的中国文物,正是先合理运用“国家豁免权”冻结走私文物,再通过国家文物局的多方努力,最终英方于1998年同意归还此次全部文物。更有名的一例是王处直墓浮雕石刻。王处直墓甬道在1994年时被盗,其彩绘浮雕石刻具典型的五代时期特点,敷色鲜艳、雕刻精细,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极高。2000年3月,其中的一块武士浮雕石刻流失到美国后,现身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我国立刻开展索回工作。美国著名收藏家安思远看到报道后,发现其所藏的另一件浮雕石刻也属王处直墓,便无偿返还中国。最终盘龙踏鹿武士和栖凤踏牛武士两件浮雕武士无恙归来。

还有2018年轰动一时的“虎鎣”,其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原属清宫旧藏,在圆明园浩劫中被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军官哈里·埃文斯劫掠。当“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传出,国家文物局就立即展开追索返还工作,在其海外漂泊了百余年之后,终于当年年末重回祖国怀抱,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外,皿方罍、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重器也均依靠国家相关部门被成功追回。

如今,依据国际公约和相关协议,很多国家还进行了大批量的中国文物集体返还活动。今年2月底,美国返还了共计361件中国文物;3月,意大利返还了共计796件套中国文物艺术品。这些文物的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清代,涉及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钱币、木雕建筑构件等多个门类,而如此大规模的返还均为首次。

文物凝聚着文化的精髓,这70年漫漫回归之路,从国家收购、民间捐赠,到利用法律索回、通过外交推进,见证着祖国的逐步繁荣与富强。它们有的曾经历了数次流转,有的遭受割裂或剥离的苦难,但最终都回归祖国,在此荟萃一堂。今后,国家和人民也必将守护中国文物安全、保存中华文化根脉。

知道多一点

《永乐大典》回流后首亮相

享有“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百科全书”之誉的《永乐大典》,无疑是国之瑰宝。它给世人留下太多惊奇与赞叹,其包罗万象,从历史、文学、科技、医术,到诗文、戏曲、工艺、兵法,堪称汇集了自先秦迄明初约8000种古代典籍的“百科全书”。如今,这批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系首次公开展出。

国博展厅里,一段珍贵的历史影像总能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它记录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接受民主德国总理归还《永乐大典》和义和团旗帜的珍贵画面,这段视频此前从未公开播出过。据了解,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努力下,1951年至1954年间,苏联先后3次向我国返还64册《永乐大典》。此后,民主德国又向我国返还了3册《永乐大典》,周恩来总理亲自接收了这批文物。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这批从海外回归的《永乐大典》,开创了外国政府向新中国返还流失文物的先河。

展厅里还有不久前从日本追索返还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一套8件,包括1鼎、1簋、1甗、1霝、2盨、2壶,品类丰富,保存完整,从形制、铭文、纹饰、铸造等方面均体现出典型的春秋早期青铜器的时代风格。

观展提示

时间:至11月17日

地点:国博北2、北3展厅

票价: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