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铸就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经典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丽军  2019年11月04日18:17

一、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经典的审美基因和创作范式

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就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模式和审美风格。《诗经》中的“国风”,不仅有对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生动书写,而且有对民生疾苦与“黍离之悲”的审美呈现。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审美书写模式,将审美基因注入中国文学的血液和生命之中,融化为中国人独特的美学基调、艺术传统和创作范式。

在中国文学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现实主义文学一直担当着文学主潮、文学主流的审美功能,是中国文学最重要、最具特色、最有艺术感染力、影响力最大的审美理念和艺术模式。汉代乐府诗歌有着诸多对普通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书写,对各个地域文化与生活场景的书写,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书写的“建安风骨”诗篇,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生离死别之苦呈现在世人面前,显现出那个时代文学的独特光彩、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和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创作要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具有平易亲切的叙事风格、写实风格;杜甫创作出的“三吏”“三别”,书写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苦难,被誉为一代“诗史”,铸就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座艺术高峰。明代的“三言”“二拍”、清代的《红楼梦》等作品,凝聚着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包含着很强的现实性品格,呈现出对人生、世界、艺术的深度思考,具有很高的时代性、艺术性、思想性和哲理性的精神内蕴。晚清时期的四大“谴责小说”,通过对晚清以来中国种种怪现状的书写,呈现出对现实旧世界的强烈批判和对新的民族国家的热烈向往,建构起了一种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现实主义过渡的新审美理念。可以说,现实主义在中国从未断绝,一直是一个中国文学的主潮、主流,从而熔铸为一种亘古常新、不断流变新生的现实主义审美基因和文学传统。

二、 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首要选择和精神底色

1917年,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要倡导写实的文学、国民的文学、抒情的文学。其中,“写实的文学”既具有外来文化的精神因子,又在一定意义上对接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鲁迅在20世纪初期提出了一系列文学理念,都指出文学创作的中心和目的是首在立人,立人而立国,书写“愚昧的国民”,引起“疗救的注意”,为社会开一剂良方。鲁迅的文学观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呈现出对“国民性改造”这一现实的审美功用、审美意图和审美风格的追求。《狂人日记》通过塑造“狂人”形象,揭露出惨然的“吃人”文化、“吃人”社会,对封建专制文化作出了最沉痛、最激烈的批判;《过客》则呈现出对社会、对未来的沉痛思考,而依然继续前行、到“前方”去、“决不回去”的毅然生命姿态;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提出“铁屋子”的比喻:“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针对“无边的黑暗”和“无物之阵”,鲁迅发出“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的声音,依然做“绝望的抗战”,呈现出这个民族灵魂里最重要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战斗精神。这种鲜明的现实主义文学风骨,是鲁迅留给后人的无比重要的精神遗产,是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精神内涵。文学研究会的倡导者茅盾先生,倡导“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的写实主义精神。五四文学中的“问题小说”,以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精神,很好地书写、描绘和回应了这个新旧交替时代的“新问题”,促进了新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壮大,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

在中国现代文学世界中,巴金、老舍、曹禺等文学大师笔下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审美品格。巴金的《家》写出了对“高家”这一封建大家族的批判,老舍的《骆驼祥子》写出了对旧文化与旧社会制度的批判,曹禺的《雷雨》《日出》同样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审美内涵。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悲剧性、反叛性与抗争性,恰恰构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内涵,从不同角度丰富、深化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风格,使其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空间开拓和多种艺术探索可能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学更是体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具有与大地同在、和革命斗争同呼吸、推动革命历史发展的现实精神内涵和审美功用。赵树理笔下的“小二黑”、孙犁笔下的“水生嫂”、欧阳山塑造的“高干大”等这些生于大地、长于大地的农民形象,鼓舞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革命斗争,推进了革命历史进程,成为一种巨大感染力和现实推动力的文化力量,具有动人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品格和艺术特质。

三、 现实主义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经典的必然选择和审美需求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精神内涵。在“十七年文学”中,柳青的《创业史》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合作化运动进行了精心书写,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理念、如何实现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变等种种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作出了追问,鲜明地呈现出那个时代的历史进程,生动鲜活真实书写出了社会主义初期中国农民的充满乐观、淳朴、理想、激情、向上的精神面貌与那个时代的风云激荡、心灵震颤。时至今日,柳青的《创业史》依然是一部经典著作。《创业史》中的梁生宝这一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依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芒,依然是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梁斌的《红旗谱》通过对革命历史的书写,里面大量的历史、现实民俗与地域文化、自然风景的精细描绘,与独具典型个性的英雄形象的塑造相结合,铸就了这个时期历史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长久的、丰富蕴含的艺术生命力。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具有了更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将时代的改革热潮与旧格局、旧秩序、旧文化紧张对峙起来,雷厉风行进行改革,把一种强烈战斗精神的现实主义审美品格呈现在读者面前。《乔厂长上任记》生动呈现了改革的氛围、改革者的精神风貌、时代中心经验。当代中国需要大变革,而文学正以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方式,以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人文关怀和历史使命感,汇聚为一股巨大的、不可阻挡、不可遏制的文化艺术力量推动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同样是这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性作品。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学思潮一个接一个,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到改革文学等等,作家、编辑、读者、社会、民众共同追求和创作着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同样引人注目。“现实主义冲击波”在这个时期提出。之后“三农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丰富呈现:文学向何处去,农村向何处去,农业如何转型,农民如何生存、未来在哪里等问题,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热点。文学以其独特的现实关怀和强烈的审美追求,推动着社会问题的解决,实现着当代中国文学的现实使命、精神担当和美学功用。

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新兴起的进城文学、打工文学以及底层写作,都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艺术品格和美学追求。曹征路、王祥夫、罗伟章、陈应松、刘玉栋、常芳、盛可以、王十月等作家的“底层写作”,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坛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线。曹征路的《那儿》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巧妙的艺术细节和深刻的现实关怀,成为一个时期当代底层写作的标志性作品。一些老作家在新世纪,创作出了新的、与时代同行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贾平凹的《秦腔》《高兴》《带灯》等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书写濒临消失的鄂温克族,呈现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把现实主义和浪漫精神融为一体。张平的《抉择》抓住“改革”这一时代热点,关注亟待解决的当代中国国企资产流失的现实核心问题,同样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品格,具有与时代同步的、无畏无惧、大义凛然的创作勇气和现实精神。近年来出现的“非虚构写作”,是现实主义书写的一种升华,一种全新审美探索。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真实地记录着今天的故乡如何沦陷、乡村振兴的困境,农民走出乡村、进入城市后的生活困扰、二代农民工的未来出路等现实问题,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留守女性等焦点问题的书写,引起了广泛关注。梁鸿以“非虚构写作”的新审美叙述方式,创作了全新的、具有使命担当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新的审美道路和新的审美叙述形态。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先生在接受《南方周末》访谈时提出,新时代文学需要关注时代热点、焦点和痛点,以一种现实主义精神进行审美书写,需要与现实进行“肉搏”,需要与现实进行全身心的拥抱,才能够写出与时代同步,具有时代精神、时代经验、时代气息的现实主义审美品格新经典。在今天,现实主义文学依然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必然的审美选择,是需要我们大力呼唤、需要作家大力书写的时代重大命题。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经历着巨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宏大局面、这种整体性的纵深变革,前所未有。谁来书写前所未有的时代巨变?如何去书写已经发生、刚刚发生巨变的中国?今天的中国,对当代作家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现实性需求,即书写中国故事、中国经验的历史需求和美学命题。我们要写出新时代、新变革、新现实、新城市、新乡村。这必然要求一种现实主义审美品格的深化、细化与经典化。我们期待今天的中国作家深入中国现实,用全部的身心去拥抱现实,与现实“肉搏”,以全部的激情、生命和灵魂去书写这个伟大时代的震荡与变革,铸就新时代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经典。伟大的时代已经创造了历史巨变的伟大现实。而正是这个千载难逢的、与时代同在并行的伟大实践,为我们的作家提供了绝佳的艺术观察窗口,为我们的伟大文学提供了营养最丰富的艺术腐殖土。伟大时代正呼唤着伟大的作家,呼唤着伟大的艺术作品。这是新时代中国作家的必然使命和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经典的热烈呼唤。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新现实主义’审美书写研究”(编号19BZW10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