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马明高:永远对生活与现实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马明高  2019年10月31日16:2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梦里不知人换世,买珠犹自说京华”,满足于坐在自己家里的“想象”与“推演”,缺乏对外面火热生活和时代现实客观了解和深度认识,是不可能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出去、留下来的优秀作品的。“脚力”和“眼力”到不了生活和现实的“现场”,仅凭“脑力”去“想象”和“虚构”,你就是“笔力”再“妙笔生花”,也绝对写不出优秀而杰出的文学作品的。只有踏踏实实用“脚力”走进火热生活的“现场”,用行动的深入度走进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之中,用“眼力”感知他人的生活与人民的灵魂,增强自己心灵的敏感性、眼光的明敏度,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开掘现实中的新生事物和问题困惑,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让自己的“心力”永葆真诚的热情,从而用充满内心温热度的“笔力”,写出我们伟大时代与复杂现实的高度、深度、厚度和宽度,写出当代中国人民广泛而普遍的、活泼的生命与灵魂。

可喜的是,去年以来,出现了《主角》(陈彦)、《活水》(葛水平)、《景恒街》(笛安)、《经山海》(赵德发)等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家们不仅以饱满的敏感性和强烈的敏锐力,写出了当下现实生活的生动、鲜活与复杂、繁芜,而且充满了文学应有的理想性,写出了人应该有的样子、人应该有的精神。特别是《经山海》对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打黑除恶”新常态生活的书写和吴小蒿这个时代新人的塑造,让人强烈地感觉到了现实的活泼泼的力量与生活毛茸茸的质感。葛水平的《活水》,更是在正视城市化下乡村衰弱现实的同时,以乡村古老的诗意赋予文学强烈的理想性,写出了乡村新的复苏与希望,写出了乡村伦理下每个农民的不同理想、命运和结局。小说中的人物,都被赋予了使作者富有生气的那种同样的生活热情。这些作家不仅仅是在临摹生活,更是在创造生活。正是这种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才使得这些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学理想性。

文学必须具有理想性,正如谢有顺所说:“正义、和平、爱、同情、幸福、神圣、美、生命与艺术的高贵等,永远是人类缺少并追求的,只有这些,值得我们为之受难甚至献身,也正是这些崇高的事物保证了人类能够延续至今,并使一颗充满恐惧的心灵从中得到真正的慰藉。受难的意义就在于能在苦难的深处亲见高贵的生存品格,以建立存在的意义。”

习总书记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我们每一位作家更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必须对历史与现实、时代与社会有一颗敬畏之心,对生活的秘密与人类的精神生活要持有一种必要的尊重。我们要根据天道人心去发现和书写现实生活的本质,写出现实生活“表象”中所隐含的历史逻辑与未来走向,写出直接可见的社会现象之下的客观的、更加重要的、持续的那些现实倾向,写出人物与现实的各种真实而生动的关系,写出生活丰富的多样性中那些最持久的东西,写出那些在当下仍处于萌芽状态的生活新的现象、新的思想和新的境界,写出现实生活所有主观和客观特点在社会和人物方面还未能展开的发展倾向。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让诗与非诗分开,让真实与谎言分开,让创造与模仿分开,让借鉴西方与唯西方大师是从分开,让有尊严的写作与知识崇拜分开,让有活力的言说与对存在的缄默分开,让朴素的词语与不知所云分开,让心灵在场与故作高深的“复杂诗艺”分开,让敏感的人与僵化的知识分子分开。”(谢有顺语)

只要我们永远对生活与现实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永远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充满理想性与批判性,对生活中的庸常经验保持怀疑,对人类的危机现状保持警觉,在复杂而繁芜的现实中持续发现理想、意义和价值,对社会中的假丑恶不丧失愤怒的立场,对终极价值始终保持着不懈的追求,就能够创作出无愧于历史与时代、无愧于民族与人民的优秀文学作品来。

(作者为  吕梁市孝义市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