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少数民族文学:新时代,新征程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分组讨论小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马媛慧  2019年10月23日15:28

五十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党中央全方位的大力扶持和中国作家协会的推行实施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如沐春阳,少数民族文学作家更是以蓬勃的朝气极大的热忱和为新时代文学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力量。

“少数民族文学作家”这个称谓究竟意味着什么?对少数民族作家身份内涵的思考成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分组讨论会议的作家们首先关注的焦点。参会者陈刚认为少数民族作家的这个称谓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关爱。的确,对于身为宜化集团区域副总裁的陈刚来说,忘我而持续的创作是一种奢侈,但正是因为土家族作家的身份,才使他不禁感慨能有机会参加会议,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学习交流。我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少数民族作家必然会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这其中也包括剧作家冯俐。常年活跃在儿童艺术工作战线上的她对自己少数民族作家身份有着更为客观的认识:“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担负起一个作家应该担负的重任,做时代的记录者,如同陈刚所言“用手中的笔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家园”。见证少数民族在新时期下生活工作的变迁发展,这是每个少数民族作家的历史使命。

文学创作犹如欢快流动的溪流,跨过山岩,跃过丛林,穿过大地上的每一株稻草,不分民族,不分行业,不分疆界,汇成浩瀚汪洋奔入碧海清波,回荡时代的高歌。出席本次会议的少数民族作家来自各行各业,这使得他们能够站在适当的距离外反观和审视文学创作。来自电网系统的侗族作家姚友本提出了切身感受到的行业困惑。首先是工作繁重与创作培训的冲突,其次是行业内部文艺评奖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存在着标准严苛、奖金较少等现象。生活现实与创作理想在时间天平上的激烈博弈、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士气不足,这些的确代表了绝大多数行业系统内部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问题,幸运的是,中国作协针对这些问题已经在行动。

姑且不论行业内部,放眼整个文学界,正如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总结得那样,也存在制约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因素:“现在文学似乎存在两套评论体系:汉族文学的评论体系和少数民族文学的评论体系。”黄老师对少数民族文学地位问题的质疑一针见血。“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可能没放在整个中国文学格局里评判”,毫无疑问,地域和人口因素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在汉族文学占据主流文学空间的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学应当如何冲出重围?“少数民族文学落脚点还是文学,要以文学的标准在中国文学平台里谈论”,黄宾堂给出的答案是严肃而令人警醒的。文学性是检验创作的唯一标准,不分民族。这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考验,也是鞭策和期待。

在当下,如何促使少数民族文学焕发生机活力蓬勃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文学不能一直停留在一个符号上、标签上。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尹汉胤的话说就是“少数民族文学并非局限在作家身份上,文学作品也并非只有展现少数民族风情”,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他者的构建,这并不是说创作者就能避免猎奇的陷阱。在黄宾堂看来,理性的思考在这种时刻尤为重要。尹汉胤、《民族文学》副主编哈闻等也表示赞同——对民族本质性的认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根。文学是丰富的,有其自身的独立质素,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文学一定要发挥它的社会功用,作家也只有担负起历史使命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21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文学正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显露出其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和越来越宽广的空间。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繁荣,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研究院肖惊鸿给出了不用于尹汉胤的方向。“文学不搭上时代的媒介列车,终究会退回到自己的狭隘范围里”,毋庸置疑,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之一,在媒介信息时代,中国网络文学正在以非凡的能量影响着中国文学的格局,携带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在海外打造着中国印象。这其中就离不开大量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家的创作。“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进”,在肖惊鸿老师看来,文学创作要秉持操守,砥砺情怀,以人为中心;另一方面,文学要与时俱进,少数民族文学要紧跟时代,体现时代性。

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将此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的召开视作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它既是对少数民族文学成就的检验,也是一次集结号,标志着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新时代的开始。少数民族文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发展始终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白副主席在分析其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要扎根人民,全方位地深入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要深刻认识时代,有时代感,与时俱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过往成绩是基石,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虽然还不够充分,但站在崭新的起点上,随时代脉搏而跃动,烛照之火终成燎原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