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蒋志武:写作是我们的栖息地

来源:深读诗会(微信公众号) |   2019年10月21日19:19

活动现场

2019年9月29日,“深读诗会”第十一期活动在深圳《特区文学》杂志社文学会客厅举行。本期活动通过朗诵与点评的方式,对主题诗人蒋志武的诗歌创作展开生动的探讨。

我们在落日的余晖中寻觅一种气息

蒋志武的诗歌对精神境界的关注近乎执着。有评论说他的诗歌中树木、河流、火焰、黎明、桃花等意象出现太多次了,但他仍像一个熟练的工匠,反复顺手写下这些相似的主题。蒋志武的执着似乎令人难以理解,但其实是他对精神世界的坚守。他将人生分为三个门,前门、中门、后门。他认为前门是物质表面的门,中门是欲望的门,而后门是精神层面的、肉体和灵魂之间的门。诗人应该去打开自己的后门。他相信诗人是精神境界的书写者,是探索人们内在世界、深入灵魂深处的独行者。

孙夜指出,蒋志武的诗是自己思想情感过滤之后的产物,他将自己对现实的关注转移到诗里,并通过加工、改造,使之产生诗意。这是一种高级的叙事艺术,比单纯地描绘现实要有力得多。郑德宏认为,蒋志武向内心挖掘出诗意,在安静中完成自己与灵魂的对话。而吕布布则直接表示,蒋志武是一个注重精神的诗人。

在蒋志武诗歌创作的十年里,他有时也会感到沮丧、失望、迷惘,这些时候,是诗歌帮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从2009年开始,蒋志武踏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那个时候他的创作几乎到了癫狂的状态。这样持续了两三年,他仍未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那时他沉浸于自己的情感状态、对故乡的思念和打工处境的反思。他需要一次契机,或者转变。到了2013年,他迎来了诗歌创作的转型。他意识到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不能太窄,一个诗人必须同时也是一个宏大、仁爱的写作者。于是他开始思考更多的问题,包括对时间的思索、对社会的审视等。

在这十年里,他一直在强调人的精神境界。他表示,在深圳奋斗了十来年,他已经不太在乎物质上的需求,更在意的是能否在精神上获得突破,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在他的诗作《虚无与艺术》中,“我们在落日的余晖中寻觅一种气息”,即是他这种精神追求的隐形注解。从小生活并不富裕的蒋志武并没有让自己沉浸于物质享乐中,他更把这种想法当作一种警醒,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对精神境界的关注。

一直没有找到它们的边界

蒋志武在80后诗人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写作既带有乡土气息,又不乏对城市文明的反映,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和探索等。他的诗风是充满矛盾的,不能简单地归到某一类。评论家廖令鹏称他是“在中间地带构建整体精神世界”。

廖令鹏从四个维度解释了蒋志武的这种“中间处境”,分别是现实生活维度、物理空间维度、精神价值维度、时代维度。

现实生活维度是指从人生阶段来说,蒋志武刚好处于朝气蓬勃的青年阶段;物理空间维度是指他在乡村、城市都生活过,同时拥有乡村和城市的经验,他不是一个纯粹的乡村人,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城市人;精神价值维度是指他“在历史变革与现实变化中未能确切地建构一种适宜的不变的精神体系”,所以只好“采取迂回的中间立场”;时代维度是指他生活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中,同时接受着两个时代的浸染、揉捏。

蒋志武在诗中说:“一直没有找到它们的边界/这是我劳心的事情。”不过,身处中间处境的蒋志武并没有放弃寻找出路,他始终想做一个“诚恳的诗人”。廖令鹏表示蒋志武试图通过传达善良和正直来解决困境,他虽然身处暗处,却喜欢在光处生存。

范明认为蒋志武拥有一颗纯净的诗心,他的诗也走着纯诗的路子,向往率真、质朴、追问、寻找的诗歌品质。在蒋志武的诗中,她很少读到晦涩的词语或故弄玄虚的把戏,而经常感到一种自然的淳朴和情感的温存。蒋志武出生湖南,和深圳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离乡背井的异乡人,但他的诗歌并没有沉浸在对困境的不满和抱怨上。他的诗里始终有一种思索和温暖,有一种昂扬向上、追求光明的感觉。身为异乡人,写作成了蒋志武的栖息地。诗人孙文则评价蒋志武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诗歌是个意外,是人生多出来的一点。

诗人吕布布表示,蒋志武诗歌中的真实是存在的,虽然会有情感的重复,但这种重复并不平庸。他的诗不会把“我”放在第一位,虽然在说日常的东西,但非常开阔。诗人马兴则评论道,蒋志武具备创作中国现代诗歌的各种技巧,同时也没忽略诗歌意境和背后的深层含义。

诗人鲁子认为,蒋志武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点开花,内容丰富且深刻。诗歌已经成为他观察体味世界的方式,也是他体验人生和挖掘自己灵魂的工具。鲁子还以蒋志武自己办的一个公众号“诗魔方”为喻,说明蒋志武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魔方一样的诗歌世界。

蒋志武仍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着“它们的边界”,不知他何时才能找到,但相信凭着他这颗“纯净的诗心”,凭着他对诗歌的执着、精神境界的坚持,对善良、正义、美好、温暖的追求,总有一天,他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出入时间的盛宴和旷野

蒋志武的诗有意无意中,总对时间的存在和流动投入较多的关注。凌春杰表示蒋志武诗中的时间“主要是另一个世界的某种情绪,他聚焦的并不是时间本身,而是时间之门,是人如何与时间的残酷达成和解”,他认为蒋志武诗中的时间和现实中的并不相同。他认为蒋志武诗中的时间有具象的形体,又具有纯粹与哲思的生命联结。想要理解这一时间,必须进入他的心灵和他在内心缔造的这一世界。蒋志武的时间与他的心灵密切相关,是解读他诗歌的一把钥匙,也是他诗歌的一个鲜明标志。

诗人李晃在蒋志武的诗歌里发现一个关键词:十年。他表示,蒋志武从2009年开始写诗,这十年的生活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诗歌中。这十年的时间融入诗歌里,同时融入的还有他这十年的遭遇和思考,他对时间存在的思索等。廖令鹏引用《深秋的山野》里的诗句,“这些年,出入时间的盛宴和旷野/在青年为梦寻找归宿/又要在不久的中年去寻找身体的药方”,说明时间对蒋志武诗歌写作不经意间的影响。

范明也发现蒋志武的诗在反复地叙述着对时间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她认为蒋志武的诗并不只是在单纯地讲时间,而是通过对时间的思考表达对生命的追问和哲学的反思。她指出,蒋志武的诗也是诗人内心精神苦闷的写照,更是他观照社会,对于公平、正义、荣誉、得失等问题的思索。

廖令鹏则将目光放在蒋志武如何用诗中的时间抵抗他的“中间困境”上。他认为蒋志武在内心世界里建立起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时间观。他举了城市和乡村的例子,分析了城市时间与乡村时间的不同。城市时间“是匆匆的、碎片化的,同时又是‘铠甲’般坚硬的,它常常与轨道、打卡机等现代化产物互为联系”,而乡村时间则是“缓慢的、整体的,‘水流’般柔软的,它常常与落日、山峦互为整体”。通过对时间的展现与描绘,蒋志武在诗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

胡帝和廖令鹏都着重指出了《在一条河流的西南岸》这首诗。胡帝认为,这条河流即是时间的河流,河里流动着他“对自然的偏爱,对生态的着迷,对生命易逝、生存艰辛、世态炎凉的普遍意识”。胡帝认为蒋志武的诗歌极富节奏和美感,表示这样的一条时间之河,在为他的诗歌“伴奏”。廖令鹏则引用“这些年,一直在寻找一条横在内心的河流”这句诗,指出这些年蒋志武一直试图用善良和正直,穿过时间之河,从而抵达他精神的彼岸。

蒋志武,男,湖南冷水江市人,80后青年诗人,中国作协会员。有诗歌刊发于《诗刊》《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钟山》《天涯》《山花》《芙蓉》《大家》《清明》《作品》《西部》等多种期刊。入选《扬子江评论》2018年度文学排行榜及多个诗歌选本。曾获《鹿鸣》年度诗歌奖,深圳青年文学奖,广东有为文学奖等多种奖项,曾参加江苏作协《钟山》第三届全国青年作家笔会,出版诗集《万物皆有秘密的背影》等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