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上海文艺,向着“高原”不懈攀登
来源:文学报 | 金莹 何晶 李凌俊  2019年10月18日18:11
关键词:上海文艺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文学艺术,是上海城市文化记忆中的重要因子。五年来,上海文艺工作者努力践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创作的根深扎进生活和人民,精神和情感的枝叶伸向广袤的天空,砥砺前行,成果斐然,一次次擦亮“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365天不落幕”,成为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文艺家们在“高峰”通向“高原”的路途上跋涉、攀登,未来上海文化的美好画卷在一次次的创新实践中徐徐展开,我们满怀期待。

1

舞台艺术:时代主旋律之声昂扬奋进

时代奔涌向前,舞台呈现辉煌。面对火热的时代和生活,五年来,上海的舞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倾情书写着人民的喜怒哀乐,全力描写时代的恢弘篇章。

2015年,上海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引进等多个方面推出多项举措,并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各艺术院团个性的基础上,鼓励全市18家国有文艺院团采取“一团一策”,出人才,出好戏。

成果是显著的,近年上海舞台精品迭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歌剧《晨钟》、京剧《北平无战事》、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全本昆剧《临川四梦》、越剧《双飞翼》、淮剧《浦东人家》、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话剧《追梦云天》、沪剧《敦煌女儿》……百花齐放才是春,各个门类的艺术家以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共同呈现了上海文化血脉中的红色基因,江南文化根源和传统底蕴,充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和兼容并蓄。

中国故事需要中国表达,立于中国的土地,也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这些饱含艺术家创作激情和时代心声的作品在国内外屡获殊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昆剧《邯郸记》、交响乐《启航》、沪剧《敦煌女儿》先后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攀登-集体造型》《突破-抖杠》两个杂技节目参加第42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并荣获“金小丑”奖。木偶剧《创世-补天》在塞尔维亚第二十届“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上夺得“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剧作戏剧奖”……

传统与现代,戏曲与技术,也在艺术家的创新实践中激情碰撞。3D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3D昆剧电影《景阳钟》、3D越剧电影《西厢记》、越剧电影《双飞翼》、沪剧电影《挑山女人》《雷雨》……戏曲电影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观众眼前,体现了上海戏曲人与时俱进地为民族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所做的努力。

这些成功的艺术作品背后,是上海数代艺术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传承与创新。10月16日获颁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艺术家,无论是获得“终身成就奖”的王文娟、何占豪、陈少云、周慧珺、黄宗英,还是被授予“杰出贡献奖”的辛丽丽、张静娴、陈燮阳、茅善玉、韩天衡,从他们身上,我们始终感受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不懈追求。

生活是蕴藏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的富矿,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戏剧要真正回到人民中去”,越剧艺术表演家王文娟的心声言犹在耳,“如何跟上时代,做力所能及之事。越剧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勇攀高峰,真正回到人民中间去,扎根人民,深入人心,是我们要思考的话题。”沪剧艺术表演家茅善玉带领上海沪剧院创排《敦煌女儿》,八年间与主创六赴敦煌,可以说,这部感人肺腑的剧作就是从这片丰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书法家周慧珺捐款成立“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激励中青年作者为振兴海派书法而努力拼搏;美术家韩天衡创立“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用于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并开办天衡艺术教育基地,推广传统艺术……他们从人民中来,又将自己的心血反哺于人民。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更要继承文化传统的精髓和神韵。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张静娴和陈少云两位传统戏曲大家,无论身处舞台还是幕后,始终致力于传统戏曲的传播与传承,将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演员。音乐家何占豪坚持从传统民族音乐中汲取养分,从《梁祝》到《孔雀东南飞》,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回响和新声。

2

文学创作:奔涌的现实不断转化为作家笔下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指明了未来的发展路径。

五年来,上海文学始终以此为基本遵循,在讲话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聚焦现实,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成为上海文学的自觉追求。金宇澄《繁花》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及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郭姜燕《布罗镇的邮递员》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战上海》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一个工程”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李洱《应物兄》最先由《收获》杂志发表,小白《封锁》和陈思和《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这些无一不是作家评论家们摒弃浮躁、潜心创造的成果。

中国文学与时代和人民始终紧密相连,上海作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生活,深耕不辍,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滕肖澜继小说《美丽的日子》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后,将目光聚焦在更广阔的时代变迁中,相继创作了以浦东机场为背景表现两代民航人生活的长篇小说《乘风》,和书写上海陆家嘴金融行业的长篇小说《城中之城》。奔涌的“现实”不断转化为上海作家们笔下的“故事”,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如何更深切地诠释上海,以反映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实来投射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历史图景、现实图景,成为上海作家们的另一重文学关照。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战上海》,重现了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解放大上海到1950年国民党军从舟山群岛撤退的“大上海解放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风采。红色题材是上海文学近年来在重大题材、历史题材上的呈现,上海市作协自2017年开始启动的“红色起点”重点主题创作项目,从党的诞生地上海出发,围绕党的初创期和革命斗争历史,沿着红色基因的发展和承续,82位作家共同创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历程。程小莹长篇纪实文学《白纸红字》,以“左联”历史为主题,展现了左翼作家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红色篇章的澎湃历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于2016年1月在上海启动,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本溯源。20位上海诗人参与“中华创世神话”新史诗的创作,采用长篇叙事组诗的体裁,用现代诗和古体诗将“混沌开辟”“女娲造人”“炼石补天”“黄帝造车”等30多个故事创作成史诗作品,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上海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使文艺创作不仅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的具体呈现。

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呼唤着广大作家艺术家自觉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用饱满的笔墨讴歌人民,以多彩的作品反映时代,以深刻的思辨引领风气,激发向上向善、同心筑梦的精神力量。上海文学书写着我们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向着新时代的文学高峰不断攀登。

3

影视创作:聚焦普通人的奋斗,彰显民族向上的攀登

“与信念有关的生死攀登,正如那句名言‘山就在那里’,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一群登山者。欣慰的是,国人登顶珠峰的历史终于被搬上大银幕了。”网友“瑞波恩”看完电影《攀登者》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10月15日,这部“上海出品”诠释新时代攀登精神的电影票房突破十亿,在刚刚过去的国庆电影档期,与其他国产佳作一起创下同期电影总票房的最高记录。

《攀登者》的创作过程曾被形容为“一群不要命的‘疯子’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而这又何尝不是电影中和现实里为国登顶的英雄们的真实写照。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以普通人的拼搏和奋斗,彰显整个国家、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是这五年来上海影视剧创作的显著特征。五年间,上海影视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厚积薄发,探索着一条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的创作之路,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电影《我是医生》《我不是药神》、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彭德怀元帅》《大江大河》《黄土高天》等在“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榜上有名;电影《明月几时有》获“华表奖”;电影《村戏》《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获金鸡奖;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彭德怀元帅》《小别离》获“飞天奖”;电影《地久天长》包揽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电影《山河故人》《江湖儿女》《南方车站的聚会》等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看着这份成绩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令人难忘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以凡人大众为主角,反映他们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的创造和奋斗,喜乐和哀愁,那些沉淀在历史中的片段,那些正在经历着的生活,那些自强不息的奋斗者、建设者、创造者、守护者,在上海影视人的镜头里熠熠生光,镌刻进观众的记忆,也点亮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星空。

艺术工作者“沉下心”,走进生活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人民群众也回应以巨大的热情:2018年,上海出品影片年度累计票房首次突破100亿元,其中《我不是药神》票房31亿,目前位列中国影史票房总榜第八位,其引发的舆论关切间接推动了药品管理法的修订;《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小别离》《小欢喜》成为荧屏“现象级”作品,引爆话题的同时带动原著热销;《山河故人》《江湖儿女》《地久天长》既获得观众良好口碑,也探索了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方向;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全球影视爱好者的狂欢节日,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带动大批文化合作项目,为上海成为文化创新的源头打下扎实基础。

2017年,上海出台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即“上海文创50条”中,将影视产业作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中国电视剧重镇,上海拥有底蕴深厚的创作传统和数量可观的受众群体,又在近年从全局高度规划了格局清晰的影视产业目标,未来将在优化影视产业扶持的政策机制、提升影视产业链发展能级、吸引和培育人才、促进影视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长三角地区影视产业共同繁荣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化,这一系列举措将为上海构筑现代影视工业体系,力争成为“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提供助力。上海影视,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