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想象空间中追求现实质感 ——少数民族网络作家代表感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康春华  2019年10月16日09:38

“虽然北京的秋天已经很冷了,但我的心是火热的。我觉得非常新鲜,也很激动,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满族作家宋丽晅第一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难掩激动之情。“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各民族的文学创作者也要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来自上海的苗族作家代表刘炜说。

少数民族作家在坚守传统创作的同时,也不断汇入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大潮之中。经过20余年的积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队伍逐渐壮大,作品日渐丰富,年轻的少数民族网络作家,将民族文化、当代生活与网络样态紧密连接在一起。

“江边傩送”是壮族作家陈朝金的笔名,这个源于《边城》的笔名,标示着他文学之路的起点,也隐喻着他的写作与民族性之间割舍不断的关系。第一次参加少数民族创作会议的陈朝金谈到了近些年自己观察到的网络文学创作现状:从早期迎合市场的导向,到如今全方位创新,并赋予小说社会责任担当,创作手法从缺乏思想沉淀的幻想主义发展到接地气的现实主义,用故事构造和人物塑造表达作者自身的世界观与艺术追求。

“70后”作家刘炜的网名是“血红”,他的目标是写一亿字,目前已经写了近5000万字,代表作《巫神纪》在2018年入选为“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作品”。刘炜说:“早几年的创作,更多是依托热情来写,有一种满山放羊的感觉,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只求一种酣畅淋漓的感情释放。”在网文圈有着16年写作经历的他认为,网络文学虽然建构的是超越现实的想象世界,但在这个世界中,要更注重在想象空间中追求真切的现实质感、现实逻辑,让读者感觉一切都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

“悬疑推理是类型文学中的小众,读者数量不多,但粘性很高。”来自贵州代表团的苗族作家朱双艺是一个致力于悬疑推理题材写作的人。在他10年的创作历程中,主题基本不变,但写作手法发生了明显转变。早期以讲好故事为核心,如今除了讲好故事以外,更多会涉及普通人忽略的社会现实状况,以作品引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而第一次尝试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瑶族作家赵磊,正在写一部关于中国铁路发展和改革状况的现实主义作品《铁骨铮铮》。“我第一次写这样题材的作品,太具有挑战性了。未来的写作对我来说,依然仍重道远。”今年刚加入中国作协的赵磊感慨到。

满族作家甘海晶刚开始写作时,主要以比较流行的网文元素诸如穿越、玄幻、古装等为创作主题,现在更多转向现实题材类型,贴近当下的生活。“我最近完成的作品《刺猬小姐向前冲》,是以流传千年的手工刺绣为灵感,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甘海晶对此跃跃欲试。

对于网络作家而言,少数民族的身份让他们的写作多了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对这些丰厚的写作资源,如何深入领会、继承,并内化于自己的创作中,对他们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擅长仙侠、玄幻写作的刘炜计划创作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架构的三部曲长篇作品,《开天录》是第一部:“网络文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想象空间的无穷尽。我的写作并不会仅仅局限我是苗族人,我的书中有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文明元素。”宋丽晅则对满族语言和文化在自己这一代人中的失传有些伤感:“从我妈妈这辈开始,就不会本民族的文字和语言,旗服也没有穿过了。”但宋丽晅还是捕捉到日常生活中一些割舍不掉的文化,比如经常挂在嘴边的老理儿、一些婚丧嫁娶中的规矩等。同样来自满族,甘海晶在写《帝妃本色》时,注意在传统饮食、人情往来等民风民俗上借鉴本民族人的生活习惯,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上天马行空的幻想元素,达到写实与虚构两者的平衡。朱双艺的作品有一以贯之的民族特性:“我的作品一直都能看到本民族的元素,比如《诡域档案》里我写苗族的岩洞葬,很多读者觉得新颖。我一直希望把自己民族的一些文化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有更多了解。”

大到世界宇宙观的建构,小到衣食住行、一针一线,面对取之不尽的民族文化,“如何写”也成为是大家最大的困惑。赵磊目前正在写《一世兵王》和《铁骨铮铮》两部作品,前者已经创作了两年多,超过400万字。赵磊觉得瑶族身份对自己创作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书写与民族有关的作品,需要大量的资料整理与采风调研。他说:“我尤其渴望在与其他前辈作家的交流中,了解如何运用本民族特性书写现代故事的经验,寻找未来写作的总体方向。”

每个民族都有流传下来的民俗传统,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都值得深度书写。正如刘炜所说,“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从中挑选好的内容、好的素材,将其运用在我们的创作中,让作品更有吸引力,让读者一眼难忘。”朱双艺认为,只有做到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民族气质与世界眼光相整合、文化功能与美学理想相融合,民族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才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