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想起张贤亮

来源:文艺报 | 祖丁远  2019年10月16日08:21

5年前的9月27日,作家张贤亮逝世,让人深感突然和遗憾。他在2006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来江苏南通,我俩见面畅谈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1992年,当时的张贤亮是宁夏文联主席,是一名在编的专业作家。当年,市场经济兴起,文联机关全靠财政拨款,连一辆汽车也买不起。国家号召“大办第三产业”、“寻找第二职业”,机关可以经商,他就想为文联办个“三产”,可是文联拿不出钱,他就用自己作品的30多种译本得来的外汇稿费,向银行抵押贷款折合人民币78万元,拿出来交给文联机关办了一个企业。哪知不久,中央又下发了文件:企业必须和机关单位脱钩。就这样,1993年张贤亮被逼“下海”,捡起了一个烂摊子、一堆债务,让他体会到什么叫“骑虎难下”。因为这个企业和他的身家生命结合在一起,张贤亮说:“我本来是给公有制办的企业,却成了我的私有制。”

“下海”经商10几年来,张贤亮有极其深刻的感受,他对我说:“后来我操作的是一个文化企业,21世纪是什么世纪?是文化的世纪。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被大家所共识。那么什么是第二生产力?我认为第二生产力就是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文化在一段历史时期,在某些方面,它和科学技术有同样的作用。你说比尔·盖茨的Windows视窗,它究竟是什么?是科技产品还是文化产品?说到底,它是建立了一个操作平台,它是依附于高科技硬件上的一个软件,还是一个文化产品。美国从1993年开始,大量出口文化产品,美国极力保护知识产权的根就在这儿,这是它的命根子。我国要想富裕,必须要在逐渐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发展我们独特的文化。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当中,迅速地把我们的文化转变为产业。我们在科技上现在能够获得独立知识产权的东西不多,因为我们的科学技术和外国有一段距离,但是我们的文化他们是无法替代的。所以,我在‘镇北堡’创办华夏西部影城能够用最少的投入收到较大的回报,也是把一个完全被人看不起的两座古堡的废墟变成中国西部最大和最知名的影视城,也是宁夏投入与产出之比最高的企业。”

张贤亮认为,文化人投身于市场经济对个人和社会都能相得益彰。“下海”,不同于一般所说的“作家深入生活”,市场经济是一种动态的、立体的、变数极大且具有挑战性的、发展迅速而又纷纭复杂的现实。不仅会给作家多方面的感受,并且会激发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学以致用”一向是中国人的传统,学问“用在市场经济中,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并有举一反三之效。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建设也非常需要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参与,缺少这样的人,我国便无法实现知识经济的振兴。问题仅在于个体的文化人怎样在广阔的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摊位’,要善于利用自身拥有的文化知识锻造出正确的市场眼光,如果找到了,那么智慧立即就能变成商品贡献给社会”。

谈到创作,他又对我说:“最近写好的一部长篇小说,已经搁在那儿‘磨’了三年,还未最终定稿,还得修改。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灵魂在上至官员巨富下至流氓的五代人肉体间穿行,据此思索历史、人生、命运,意识流似的。”他认为,这部作品故事性不很强,但在语言上却下了大功夫,所以至今尚无发表这部作品的想法,因为“现在的读者怎能安静地坐下来看一部和现实无关的小说?所以我不急于发表作品。我相信命运,我的命运决定了我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写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发表”。

对自己的成名,张贤亮非常清醒:“我们当时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许多禁区都是被我们闯入的。”他说写作,尤其是写小说,写人物的命运比较容易,但要写出人物的语言艺术,必须要用非常艺术化的语言去吸引读者表达自己。“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我想尽量写得好一点。”

是的,张贤亮除了近百部平面文学作品小说之外,还精心创作了两部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老银川一条街。当有人问及他,文学与经商究竟哪个是主业时,张贤亮说:“我现在分不清哪个是我的主业,哪个是我的副业,写作和办影视城,这两方面我都很感兴趣。”

张贤亮当时78岁,依然不算太老,他还有许多作品正在思考酝酿写作,他的未竟事业还有很多很多,他的匆匆离世,实在太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