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竭尽全力向世界捧出所能奉献的最美好的作品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侧记

来源:文艺报 | 李晓晨 康春华  2019年10月15日07:41

10月14日晚,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

10月14日晚,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灯光璀璨,乐声悠扬,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注定将成为新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中国文学以她独特的光芒在这个钩连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时空里熠熠生辉。大厅中央红色背板两侧的屏幕上,5位获奖作家的头像和作品渐次闪现,背板上方是巨型白色花岗岩浮雕《愚公移山》,历史和现实就这样相互映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我们永恒的信念和坚守,事实上,这也是我们的根本追求——竭尽全力向世界捧出所能奉献的最美好的作品,并坚信这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意义所在。

人民在他们笔下得到鲜明生动的展现

19点30分,清脆的童声演唱《我和我的祖国》拉开了颁奖典礼的序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王晓晖出席活动并为获奖者颁奖。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致辞。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钱小芊主持活动。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李敬泽、阎晶明等宣读授奖词及颁奖。600余位各界代表见证了这一属于文学的庄严时刻,共享5位作家接受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最高奖项的荣光。

黄坤明、铁凝为梁晓声颁奖

王晓晖、阿来为获奖作家徐怀中颁奖

钱小芊主持颁奖典礼

吉狄马加、毕飞宇为徐则臣颁奖

李敬泽、贾平凹为陈彦颁奖

张平、格非为李洱颁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天高地阔。铁凝在致辞中说,五年前的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中国文艺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中国作家艺术家迈向“高峰”的必由之路。五年来,我们的作家充分领受着时代丰厚的哺育和滋养,以史诗性的深广目光注视着经历着剧变的中国人的生活与心灵。人民的形象在他们的笔下得以鲜明生动的展现。五年来,我们的作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宽广的世界视野中讲述中国故事,在现代意识的映照下描绘民族的精神图谱。他们以苦心孤诣的沉着,探索新的艺术可能性,为人们认识生活、认识世界打开了新的视野。

铁凝说,“茅盾文学奖的光辉和荣耀,来自于它所褒扬的作家,也来自广大的、今天没有来到现场的读者。茅盾文学奖始终坚守对文学的信念,秉持对文学的公心,这是因为,一届又一届的评委深切地知道,归根结底,人民才是最终的和最好的评判者,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文学的热爱、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期待就是评委们努力的目标,更是作家们前行的动力。”

“想象世界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从1981年设立至今,38载春秋,10届评奖,40余部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见证了中国文学的光荣与梦想,不断积累着一个文学奖项的历史厚度。颁奖典礼现场,5位获奖者分享了他们的人生和创作感悟。

梁晓声说,文化不论对于个人好心性的养成,还是对于国家乃至全人类可持续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是其他各艺术门类的酵母,文学对文化影响世道人心的使命,具有先天的义务,文学应该为时代文化和精神“拾遗补缺”。

年逾九旬的徐怀中一番话很是让人动容:20出头,见证了百废待兴、蒸蒸日上的黄金年代;年过半百,正值改革开放大潮涌动,为文学实践注入新的活力;而今耄耋之年,自己“身心愉悦、精神抖擞,竭力做最后一搏,倒也痛快淋漓”。

“想象世界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徐则臣说,写作22年来,我一直在感谢大运河。感谢的方式就是一篇接一篇地写出与这条河相关的作品,它是我的小说最忠贞、最可靠的背景。盯紧一朵朵浪花和一个个漩涡,想象它们在辽阔的大地上奔走不息。盯着这条河,就是在打量一个辽阔而古老的中国。

在陈彦看来,只有写最熟悉的生活,写那些呼之欲出、欲罢不能的生命记忆,才有流淌和奔涌的感觉。“主角”不仅是戏剧舞台上的行当主角,更是饱蘸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大舞台演进的各色人物,这既有个人的生命高度,也有社会生命价值衡量的温度、厚度与宽度。

“文学要描述的,是浓缩着深沉的情感,包含着勇气、责任和护佑,同时也意味着某种险峻风光的时刻。”李洱认为,当下中国每一天都在变化,所有的变化构成新的现实与新的挑战,而一个植根于汉语文学伟大传统中的写作者,应当对此做出自己的回应。

向文学致敬 向精神致敬

频频聚焦的闪光灯,庄重有力的授奖词,真挚有情的获奖感言,与婉转悠扬的歌声、箜篌和钢琴曲一道,让这个属于文学的美妙夜晚幻化成每个人心底的永久记忆。评委孟繁华说,现场气氛让人感受到文学的荣光与骄傲,《我和我的祖国》令人心潮澎湃,专业演员演奏的《李凭箜篌引》别具一格。这样的颁奖现场充满活力,也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种不一样的文学自信。

“只有在现场,才会进一步感受到正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新文学独特魅力,”评委张丽军说,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给予了一代又一代作家无穷的创作动力。特别是老作家徐怀中由女儿搀扶着走上领奖台时,现场响起持久的掌声。“那一刻,我为当代文学的四世同堂感到欣慰,这不仅显示出文学创作队伍的整齐壮大,也标志着作家梯队的传承有序。”

评委刘大先说,文学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为数不多葆有总体性思维潜能的艺术。这一届茅奖显示出史诗式书写的复兴,同时也有各种风格的呈现,这是新时代兼容并包的气象。

“坐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的会场,我感到振奋也深受激励。”网络作家血红坦言,作为一个网络文学作家,深感在学识、阅历和写作功底上的不足。亲历了今夜的典礼,我鼓励自己,未来要更努力地学习充电,坚定初心,创作更多的好作品。

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七届高研班学员刘少一说,文学书写历史,文学书写时代,文学书写生活,文学书写人民。置身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现场,自己深感光荣,同时也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同样来自鲁院的学员于然也倍感激动,她说,在鲁院学习的日子里,在未来写作的道路上,茅盾文学奖是灯塔,是指引我们创作的航标;是高山,是激励我们攀登的坐标。

“在今晚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当代作家庄严地向民族历史呈交文学的答卷。”青年编辑王志新说,历史的荣光与现代的求索,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轻盈交相辉映。未来,我们当以接续历史、抒写时代为己任,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传统赓续,步履不停。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向文学致敬,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致敬,向伟大的人民致敬。这是对中国作家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指引下所做的探索和创造的一次盛大展示,同时也昭示着茅盾文学奖的志向:检视、挑选、甄别,然后郑重地将之交付给时间和历史。时光正在眼前,未来等待创造,就像颁奖典礼最后的歌中所唱的那样:“迎着那梦想阳光,我们乘风破浪;迎着那梦想阳光,我们纵情歌唱。我们自信,我们自强,复兴的旗帜高高飘扬!”

五位获奖作家合影

(摄影:王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