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上海书画出版社70年: 时代发展业态变迁 出版品格永不褪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陈妙然  2019年10月11日14:30

上海书画出版社后院的一座小楼里,阳光映照着二楼楼梯口的一块木牌,上面镂刻了一行阴文隶字:木版水印。这个面貌朴素的工作室,就是被誉为传统印刷“活化石”的木版水印工作现场。

“直到今天,朵云轩还在沿袭这种传统工艺。”王立翔说。

作为社长,王立翔对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历史如数家珍:1900年,上海的河南路旁新开了一家笺扇商号——朵云轩,它便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前身。为满足书画界人士的需求,当时的朵云轩已经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出版产品。至1960年,上海书画出版社正式成立,其现代意义的完整艺术出版业态就此开启。

将传统技艺推向高峰

作为传统工艺,木版水印的每一道工序都完全采用手工操作,所有技艺的传承都是师带徒,一代代口传身授。

木版水印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以其工艺复制的书画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王立翔进一步介绍说,这种技艺使用的是宣纸,颜料采用的是矿物原料,与原作几乎一样。

1962年,一场大型的朵云轩书画复制艺术展览在香港举行。“由此可见,上海书画社在很早的时候就走向了国际化”。1963年,在上海美术馆又举行了一次面向国内的复制艺术展。王立翔表示,这两次大型的展览,说明当时上海书画出版社复制的艺术作品之多、水准之高。

改革开放后,朵云轩制作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1981年,朵云轩复制、出版了明代孤本《萝轩变古笺谱》,获得了国际大奖。“为了让更多的书画爱好者能真实地感受古代珍品的艺术魅力,我们选取了许多古人代表作进行了再创作。”王立翔说。1985年,朵云轩复制了明代作品《十竹斋书画谱》。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了朵云轩全手工复制的巨幅作品——任伯年《群仙祝寿图》。上海书画出版社用传统方式进行复制出版,这幅作品“堪称是个高峰”。

用艺术精品服务时代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长河中,上海书画出版社最大的变化就是以书画艺术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出版物不断面世。伴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书画社也在同步成长,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色。

上海书画出版社一贯注重艺术文献的整理,据该社总编办主任吴迪介绍,其1993年10月出版的《中国书画全书》,在书画艺术界影响深远,是中国书画学者的案头必备之书。近10年,上海书画出版社进一步由书画基本文献扩展到了古今中外与艺术相关的文献,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艺术学科发展的需求。

围绕传统书画艺术这个核心,他们先后出版了《赵孟頫文集》《董其昌全集》《吴昌硕全集》《凡·高书信全集》等一批书画名家专著,出版了《中国文人画史》《中国书法史绎》《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中国书法大事年表》等一批高质量学术著作,出版了《法书至尊》《朵云名家翰墨》等一批成系统、大体量历代经典艺术作品集,将学习与创作、研究与典籍整理并举,使得选题更加丰富,内容更加严谨,呈现更加规范,品质更加精良。

随着人民群众在书画学习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他们着眼于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书画出版物,《中学生字帖》、《书法自学丛帖》、“中国画技法入门丛书”等图书在书画爱好者中留下很好的口碑。

为了有高度、有规划地做好海派艺术的出版工作,他们自2001年起,从个案到群像、从作品到文献、从资料到研究,不断深耕内容,逐渐扩大规模,先后出版了《海上绘画全集》(5卷)、《海派绘画研究文集》、《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10卷)、《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18卷)、《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16卷)、《海派绘画大系》(24卷)、《海派绘画史》等项目,打造海派艺术研究的出版重镇。

在融合中坚守艺术品格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级、全国性奖项9项;列入国家“十二五”至“十三五”的规划项目达23项;连续多年在全国美术类出版社中排名第一、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获得上海书展“全国十佳出版社”,2018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在这些属于上海书画出版社的荣誉背后,是一批批工作者的努力和奋斗。

朱艳萍就是其中一位,她曾创下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运作的图书一夜售罄的奇迹。这还要从她全面的专业素养说起。

书画出版是专业出版,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又要能跟上学科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新视角上看题材,对选题具备一定的预判能力。朱艳萍就是这样的编辑,她通过与身边金石爱好者的交流,敏锐地发现了目前市场上现有书籍无法满足金石爱好者的需要,牵头完成了“民国书画金石报刊集成”“珍本印谱丛刊”等系列产品,尤其是《殷墟青铜器全形拓精粹》一书,在网上一经推出便被抢购一空。上海书画出版社还延伸了产业链,将殷墟青铜器全形拓这一项目衍生成文创产品,亮相于今年的上海书展,令金石爱好者获得了图书之外的惊喜。

“我们致力于发掘优质而独有的内容,并通过专业编辑的加工和引导,尽力展现艺术图书内涵和形式的感染力。”王立翔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出版人要有作为、有担当。”王立翔坦言,“书画社是比较小众的出版社,但这要求我们更要专注做好自己的工作。专业出版社的核心内涵不能变,要用高品质来服务和回报读者。”

王立翔认为,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出版物以纸张作为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可感性,而纸质表现力是屏幕无法超越的,尤其在今天,纸张、印刷、装订等技术在图书出版中发挥的作用,都是历史上无可比拟的。同时,数字阅读的便捷性又是纸质图书难以企及的。出版更应该充分用好互联网和新媒体,以实现选题与制作、纸质与数字的一体化。上海书画出版社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还原的珍贵画作《五马图》及以此制作的数字产品,就是纸质图书与网络传播共赢的鲜活案例。

“走过70年的峥嵘岁月,几代出版人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奉献了智慧和汗水。在伟大的新时代,我们更要牢记出版工作的初心,磨炼好核心竞争力,把握好发展趋势,在变革中求发展。”王立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