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贵州作家进行时•铜仁文学展新颜”研讨会举行
来源:铜仁文艺 | 晏武芳  2019年09月28日08:38
关键词:贵州作家

9月20日,由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办、铜仁市文联承办的“2019贵州作家进行时•铜仁文学展新颜研讨会”在锦江河畔举行,我省文学评论家及高校研究生就铜仁市作家的16部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点评,并与铜仁市作家现场交流创作问题。

“贵州作家进行时”自2017年以来,已举办三届,旨在加强我省文学理论研究,推出研究成果,夯实作家作品内涵,推动作家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至今已成为省作协的一个创研品牌。省作协组织省内知名文学评论家,先后对黔西南、黔南、遵义等地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精读深研,研讨交流,肯定优势,指出不足,有力推动了各地文学创作蓬勃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为提升铜仁作家群的整体创作水平,彰显地域人文魅力,繁荣文学创作,铜仁市围绕“出作品,出人才”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努力为作家搭建平台,激发创作热情,已举办了两届5年一届的政府文艺奖;争取铜仁市文艺创作扶持基金每年2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市文联出台《铜仁市文艺创作扶持基金管理办法》,每部作品资助3万元,已有7批次21部作品获得出版扶持。实施“1+X”人才传帮带工程,以老带新,一对一辅导,一批文学青年得到较快成长。筹措社会资金,连续八年举办梵净山年度文学奖评选活动,奖励优秀作品。至目前为止,全市有中国作协会员12人,省作协会员150人,市作协会员430人,区县作协会员1000多人,形成了老中青少结合的人才梯队。6年来,各级会员在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公开发表作品1000余件,有作品获《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散文选刊》《诗选刊》《作家文摘》等刊物转载;出版文学专著90部,40余件入选重要文学选本;多部作品获贵州文艺奖、全国土家族文学奖、全国冰心散文奖、贵州乌江文学奖、贵州少数民族金贵奖、尹珍诗歌奖、贵州专业文艺奖等重要奖项。4名青年作家被推荐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10多名作家推荐到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鲁院西南班学习。同时,还有2名作家获省作协“突出贡献青年作家”奖,1名作家参加全国作代会,1名作家参加全国青创会。

此次活动,铜仁市文联向省作协推荐16位优秀作家的16部作品供评论家研读,包括罗漠的中短篇小说集《一声长叹》、张贤春的长篇小说《神兵》、晏子非的中短篇小说集《夜奔》、黄方能的中短篇小说集《美人之美》、崔晓琳的短篇小说集《东一街》、龙凤碧的中短篇小说集《句芒云路的小说》、刘照进的散文集《沿途的秘密》、安元奎的散文集《二十四节气》、陈丹玲的散文集《村庄旁边的补白》、完班代摆的散文集《逆迁徙》、张羽琴的散文集《情到深处》、末未的诗集《归去来》、龙险峰的诗集《你是我除夕等候的新娘》、非飞马的诗集《像一片树叶》、冉茂福的诗集《雪落村庄》、马晓鸣的诗集《白日有梦》等。杜国景、谢廷秋、颜水生、庄鸿文、颜同林、杨波等文学评论家从主题思想、艺术魅力等角度对其进行点评,或剖析作品时代内涵,或耙梳作家创作脉络,或揭示篇章艺术特色,充分肯定铜仁作家的创作成就,认为作品富含时代气息,地域特色鲜明,故土情怀深厚,构成贵州文学创作版图的一道靓丽风景。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杜国景认为,铜仁作家的实力一直很强,和黔北作家一起成为贵州文学的重镇。参与本次研讨会的16部作品,水平比较整齐。安元奎的文字老道,细节尤其丰富;冉茂福散文诗在不经意间就触及到心灵的疼痛,“雪”带有乡村、季节、寒冷和温暖的诸多暗示;马晓鸣写亲情、写乡愁手法独特,比较少见;张贤春的《神兵》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把目光投向黔东大地的奇特民俗,把民俗与宏大叙事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尝试;非飞马的诗对人生、对艺术的一些简短的感悟,带有很浓的哲学意味。咏物、叙事、抒情饱含着、浓缩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陈丹玲的散文凝重、沉滞、厚实,立足于地方,又聚焦于人的命运及家族、行业的生存,对个人情怀有所超越。她的散文文字老道,自成格局;晏子非的小说写底层苦难,写离散,是现实的缩影,难得的是文字里有发现人生的暖色调。黄方能的小说写底层、写小人物,但作家很注意去发现和表达其中的温暖;张羽琴的散文叙事简洁、干净,注重剪裁;罗漠的小说是一种边缘写作,这样子做的好处是可以冷眼旁观、超然物外。题材、语言、叙事角度可以更加凝重、冷峻;完班代摆的散文对苗族命运史、精神史甚至性格史的寻找,不同的切入角度,让作品有了烟火气,有了灵魂;龙险峰有独特的诗艺追求,诗句中隐含暗示、隐喻和象征;末未的诗歌有明显的内在节奏,有超越意识,试图从地域、个人中突围,把诗思引向更宏大、更深邃的境界;刘照进的散文有关乎良知、关乎反省、关乎正义感和批判意识的沉思,有真性情、真体验以及强烈的修辞意识。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颜水生在《小说精神是复杂的精神》的发言中,对崔晓琳《东一街》、《龙凤碧小说作品集》、晏子非《夜奔》、黄方能《美人之美》、罗漠《一声长叹》、张贤春《神兵》等六部小说作品进行简要评述认为:崔晓琳的《东一街》讲述的是小城市民世俗人生和日常生活,其中不乏邻里相处、婆媳矛盾、同学情谊、商贩买卖、生意经营、城市拆迁等多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窥见了人生世相,也揭示了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时代变化和精神困惑。从中见出作家把握语言的良好能力和修辞技巧,一些句子打破语言常规,颇具新意,也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思想;龙凤碧的小说有意识地发掘民间文化内涵,使小说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价值。民间文化确实能增加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小说主题的表现有很好作用。其次,龙凤碧擅长心理描写,能较好把握叙事结构;晏子非的《夜奔》,有意识地运用了互文本,扩展了小说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升华了小说的境界。其次,晏子非在写景方面颇具特色,在小说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黄方能的《美人之美》讲述的是夫妻感情、父女关系等日常生活琐事,在日常生活叙事中透视了人间的真情。其叙事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没有太多的波澜,在平淡如水的叙事中却又见出了人生的真谛。特别是在小说题目的选择上,见出了功夫。其次,作家试图尝试在小说中引入诗词升华小说主题、扩充小说内蕴;罗漠的《一声长叹》,文如其题,体现的是对世俗人生的喟叹。小说集中有不少教师题材作品,写出了山村教师的奉献精神,也写出了山村教师生活的艰难。小说在叙述人称方面独具匠心,喜欢运用第一称的限知视角,在叙述方面有其长处,能自由自在书写“我”观察的世界,也适合抒发“我”的内心感受,这在《一生涕泪》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张贤春的《神兵》是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在创作方法上,与20世纪5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小说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和形式,也借鉴了神魔小说的形式诸如燃香起誓、入坛作法等仪式,使小说形式多样化。小说还把民间文化和地方风景结合起来,使小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贵州日报》文艺部资深编辑陆青剑对安元奎的《二十四节气》、刘照进的《沿途的秘密》、陈丹玲的《村庄旁的补白》、完班代摆的《逆迁徙》、张羽琴的《时光深处》等作品进行评述。陆青剑认为,安元奎的散文是一个散发着传统和土地气息的强大存在。他的散文集《二十四节气》系统地把中国重要的传统节令——二十四节气,按照时序,对故土古龙川的时空演进做了一个全方位的描摹,而这个描摹的内核,就是故乡的景色、风物、风土、风情、民俗、农事、手艺、气候、庄稼等这些具体而实在的物象。因此,那些被汉字赋予美感的山川树木、瓜果蔬菜、四季节日等,在作家的笔下是鲜活、丰富、多彩的,更是充满灵性和感佩的。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节气的黔东映照;刘照进是踩着乌江浪涛节拍创作的作家。他的散文集《沿途的秘密》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文字在物象节令、泥石草木、花鸟虫鱼中行走,风情不尽,优雅不尽。也充满了浓烈的精神气韵,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成为作家最拿手的谋篇技巧。这样的记述,与白描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得那种源于心底的无奈获得了一种空灵的解脱;陈丹玲的散文生发于故土,所有的建构、叙述、感叹、思考,皆源于对故土的贴近。散文集《村庄旁的补白》,几乎所有篇什都与故乡有关,而这个故乡的情感范围,已超乎她出生的那个村子,但根又是从她出生的那个村子衍发的。从她的许多散文可以看出,她是满眼风光,满心风物,欢喜与惆怅交织,对望与紧挨相扣。她能在不经意间营造细密湿暖的氛围,让这种氛围浸入阅读者的心间,如泉水润泽,欢快难当;在乡间寻觅歌唱的欲望和表达的冲动,对于完班代摆来说,是安慰心灵的良好药剂。他在散文集《逆迁徙》里的扉页,直接袒露灵魂对故土的仰望:“在我的记忆中,父母始终带有乡村的、泥土的气味,而这种气味恰恰是诱发我‘文化乡愁’的主要动因,是我美丽梦境的唯一源头。”这种开篇就将读者代进乡村情景的“告白”,是作家抑制不住的对于故土情怀的秉持和凝望故土的眼神流露。他的许多篇章,几乎成了乡间日记,文字里饱含的情愫和意绪,被渲染成鲜亮的爱的标签——爱土地,爱家乡,爱家乡的万事万物,包括一些无奈、落寞和忧伤;张羽琴的散文集《时光深处》,更多的是面对故乡的诱惑而导致的情感沉淀。其中的许多篇章,都是围绕故乡来阐发情绪和感怀的。她多半都是在描写和铺排中映射一些情绪,不渲染,不突出,不夸张,就像一股清泉,透彻心扉。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颜同林围绕末未的《归去来》、龙险峰的《你是我除夕等候的新娘》、马晓鸣的《白日有梦》、冉茂福的《雪落村庄》、非飞马的《像一片树叶》等五部诗集歌进行了剖析。他认为,以诗歌而论,黔东的乌江诗人群落在中国诗坛比较醒目,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身份的诗人成绩颇为显著。他认为:诗人末未始终把诗歌当作自己的宗教、坚持在俗世生活中仰望星空,早已走出黔东,成为贵州诗坛的一位大将。诗集《归去来》记载着诗人不断飘泊、迁徙的人生顿悟,更多的则是黔地生存实录之后的审美体验。诗集中仍以纯粹的精短的抒情诗见长,故乡、田园、人间烟火味弥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苗族诗人龙险峰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有诗集《春天兜售爱情》和《你是我除夕等候的新娘》。从诗题来看,数十年间执着地进行爱情诗歌的书写,在情感的丰富着多样与特殊上用力,是龙险峰诗作一大特色。作为一位中年诗人,仍痴迷于人间真爱的审美建构与营造,暗示了诗人本性的率真、坦然。在诗歌的结构上,描写日常生活的场景,借情境、意境来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在修辞手法上,隐喻性思维比较常见。在篇幅上以短小、精悍见长,诗人往往抓住一个物象或某种情绪,不断进行生发,成为一种抒情的常态;土家族诗人冉茂福,素以散文诗创作见长,散文诗集《雪落村庄》便是这一类作品的结集,主要写故乡、乡村、自然风光,在乡村风景的背后有人事的纠缠,有情感的暗自流动,也有当下乡村生活的阵痛与隐忧。作者在面对乡村时,将乡村物象诗意化,意象的流动与聚合比较典型,乡土守望的姿态明显。冉茂福用笔的方式是在抒情上做文章,将写景、状物、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一切眼中之景都是美化了的画面,作者着力于文字的华美、纤丽,走的是一条乌托邦式的内心理想化的小路;马晓鸣的诗集《白日有梦》借白日做梦的假象,实际上是透过梦幻、想象、虚构曲折地观察现实生存的真实,特别是以乡村、故土为主的真实图景。农家的困苦、灾祸,走出农村青年对青春理想的追寻,在诗集中多有表现。马晓鸣的诗相对比较实在、稳重,对故乡的风土、世态与人情贴得更近,其眼光往往有些忧郁,力透纸背的是生存艰难的喘息之声;土家族诗人非飞马,是贵州80后代表性诗人,《像一片树叶》是他的第二部诗集。诗人立足现实的多样化形态,携带黔东生活的厚实底蕴,显然诗人在摆脱青春期写作之后,在题材、主题方面有大迈步的拓展。敏感、多思、善于发现,是诗人的一大亮色。作为一位不断成长的诗人,作者的优势不但体现在年龄上,也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题材多样,驾驭各类题材的能力较为突出。不论是关于青春、爱情的咏叹,还是对日常事物的独特发现与把握,都显得老练娴熟;二是在艺术手法上,既有先锋的痕迹,也有诗歌传统的因素普遍存在,综合化的倾向明显;三是语言上比较老练,控制语言节奏能力强。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廷秋,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杨波,还就罗漠的小说创作和龙凤碧小说中的民俗叙事进行了专题发言。谢廷秋认为,罗漠的小说人物几乎摆脱不出生活的困境,用作家杨打铁的话来说,已经低到了尘埃里。罗漠的声声汉息,读者仿佛能真切地听到。他在呼唤什么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公平、正义,是人间的真情与温暖;杨波认为,龙凤碧的小说有着浓郁的民俗叙事,其中的仪式表演、道具、通神通人的巫傩程序等,富有叙事性、神秘性以及通达人与神的情感等特质,这样的民俗活动实际上具备了文学创造的基本元素,龙凤碧作为一名饱含民族文化因子的民族作家,这些民俗事象自然成为其得天独厚的文学创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