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中国第一批彩色纪录影像
来源:文汇报 | 李东鹏 毛为勤  2019年09月27日06:46
关键词:纪录影像

《锦绣河山》素材——新北京:北京街景

“锦绣河山”制作完成后,由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和苏联影片输出公司将该系列的短片分别制成俄语版和各国语言版,分别运到我国驻捷克、罗马尼亚、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蒙古、匈牙利、保加利亚、瑞典、丹麦、瑞士等国的使馆和外交使团,以便放映。1951年10月1日在苏联举办中国电影周,中苏合制的《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锦绣河山》等片,陆续在苏联十六个加盟共和国首都和其他十四个大城市放映。此外,在缅甸、巴基斯坦等国也进行了放映。

近代以来,苏联曾在中国革命发展不同阶段派摄影团队来华,拍摄、记录下中国的重大历史转折,为中国纪录影像史发展做出贡献,更为近代中国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记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苏联和中国摄影团队一起合作拍摄大量彩色的、记录了新中国的成立及初期国家面貌的活动影像,并根据这批素材先后制作《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锦绣河山》三部大型彩色纪录片,这是目前已知新中国的第一批彩色影像,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关于中苏一起进行拍摄彩色新中国的原因,可以说是中苏双方不谋而合,一方面,中共中央很早就决定要记录下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同时把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事迹、新中国的建设,用电影表现出来,并介绍给苏联和其他各国人民。但国内的技术力量、拍摄水平等,还达不到最先进水准。另一方面,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了解中方的意愿后,主动提议派摄影队来华。据《中国人民的胜利》中方总导演吴本立说,在全国快解放时,斯大林建议拍摄一部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片子,且在莫斯科编辑时,是经过斯大林本人审查通过的。周恩来在庆祝《解放了的中国》摄制完成大会上曾提及:“对于这部影片的摄制,我们首先要感谢中国人民最亲切的朋友,伟大的斯大林同志。是他提议拍摄这两部影片,并且派遣了苏联优秀的艺术家来到中国进行摄制的工作。”

为新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的建设工作做好记录,从1949年10月1日开始,苏联摄影队在不同时段,从不同机位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全过程。随后苏联摄影队奔赴各地拍摄,历时近一年。根据所拍摄素材,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苏联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先后制作成《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锦绣河山》这三部纪录片。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胜利》(俄文片名 Победа китайского народа),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是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伟大的政治教育意义、高度的艺术水准的五彩纪录片。该片导演为瓦尔拉莫夫,苏联名作家西蒙诺夫执笔该片说明词,我国作家刘白羽担任文学顾问,我国吴本立、周峰任副导演。

《中国人民的胜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艺工作者与苏联的文艺工作者第一次实际合作。影片内容是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场面开始。接着回溯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伟大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又叙述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压迫下的悲惨生活。接着,影片描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的革命事业一步一步开展。该片的解说词讲道:“伟大的中国人民,虽然经历着重重苦难,终于越战越强,赢得一个接着一个的胜利,推翻了反动统治,取得了震撼世界的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民的解放。这部影片将把新中国的光辉灿烂告诉全世界人民。”

该片素材在中国拍摄了大约八个月,后期制作在苏联进行,电影局派刘白羽、何士德、周峰、吴本立和翻译尹承玺于1950年5月21日离京,6月1日达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俄文、中文版的说明及配音等工作。7月17日,整个片子完成。

该片制作完成后,人民解放军总部为了庆祝作品完成,特于1950年8月19日晚在北京“大华电影院”举行庆祝“中国人民的胜利”摄制完成晚会。8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也祝贺这部影片的成功,举行了庆祝《中国人民的胜利》摄制完成大会。沈雁冰亲手为瓦尔拉莫夫佩戴纪念章,北影厂并献上写着“永久合作以电影武器捍卫世界和平”的锦旗。

该片定期上演消息公布后,国内各上演戏院定票观众极为踊跃,据上海华东影片经理公司的初步统计:“仅上海一地五天之内,定票观众即达十五万人,集体前往登记定票的有九百个团体,办完登记手续者已有四万九千七百五十人,前后已近二十万人。杭州市观众定票已达六万人。”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从来未曾有过的盛况。《字林西报》也报道《中国人民的胜利》创下电影预定纪录,还说为了纪念这部电影的成功,制作了一枚特别的纪念奖章。纪念章的原配额为10万枚,但由于各方面对纪念性奖章的需求很大,管理部门正考虑再制作10万枚。

1950年9月29日,《中国人民的胜利》在北京、天津、张家口、沈阳、哈尔滨、大连、上海、南京、杭州、济南、汉口、广州、重庆、西安、迪化(今乌鲁木齐)等十五大城市隆重上演,以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庆节。上映后,该片引起了极大反响,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文《学习〈中国人民的胜利〉各地观众纷纷组织座谈会》,讲各地观看学习该片的情况;著名导演丁里专门撰文谈《我看了〈中国人民的胜利〉》的体会:

《中国人民的胜利》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影片,它选取了壮丽的富有特征的形象来表现了庄严宏大的内容。它的艺术的美,不仅在于形式上的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由于它通过了美的形象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刚毅英勇,献身真理的美的品质与性格。

《解放了的中国》——讲述新中国发生的深刻变革

《解放了的中国》是中苏联合制作的第二部彩色纪录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苏联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编导是苏联著名导演谢尔杰·格拉西莫夫。摄影团的主要人员,包括摄制五彩艺术纪录片的苏联摄影专家:勃拉兹诺夫、金丁、吉赛里奥夫、马卡赛也夫、彼得洛夫、拉波保尔脱及哈夫琴。北京电影制片厂有周立波、何士德及徐肖冰等参加。

《解放了的中国》的制作任务是“在一部纪录片里,用历史的正确性清楚地描绘出近百年来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主要阶段”。近代中国历史的复杂为该片制作带来了难度,格拉西莫夫说“《解放了的中国》电影内容的设计,是在苏中两国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这一影片的摄制,曾使我们遇到无数的困难,我们首先必须在短促的时间内,把许许多多的材料加以衡量和研究”。

关于该片的内容,苏联《真理报》曾对该片做介绍:

影片《解放了的中国》是表现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领导下所实行的政治变革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的一部真实动人的电影文献。影片中富有历史意义的部分,虽然用了不多加描绘的手法,依然是极感动人的。制片家们很巧妙地把连续的事件中最重要的环节表现出来,生动地显示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各重要阶段。这部影片的主题极其广阔、穿插又非常多样,而结构的和谐与统一依然表现得很显著。该片末尾用的开国大典的镜头做结尾,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庆祝盛况,一般认为是庄严华美的对胜利的歌颂。彩色的丰富多样性,把那一片欢乐的喜悦的心情完全传达出来了。

该片同样于1950年完成,但晚于《中国人民的胜利》。10月4日,《解放了的中国》举行摄制完成大会,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发表讲话:“这部影片,扼要地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历史,生动地反映了中国解放后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其中包含很多珍贵的历史材料,和优美的艺术画面。我国人民过去的痛苦,今天的欢乐,将来的希望,在这影片里,有很出色的描写。”周总理代表中央人民政府授予格拉西莫夫以荣誉奖状。

1950年12月30日起,该片同样在十五个城市同时放映,以迎接1951年的胜利新年。此外,该片也在世界上多次放映。1951年,《字林西报》曾报道:“Liberated China”在布拉格上映。

反映新中国城市形象的《锦绣河山》

如果说《中国人民的胜利》与《解放了的中国》两部纪录片在国内还存有较高知名度,而利用同一批影像资料汇编而成的《锦绣河山》系列五彩纪录短片,则一直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该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苏联电影事业部文献电影制片厂合制。它包括五部分,即:《新北京》《大江东去》《人民的新上海》《江南胜景》《解放了的南方》。除《新北京》片长为34分钟外,其他四部片子片长为18分钟。

目前,关于该片的消息,最早见于《字林西报》,在1951年3月23日的《字林西报》上刊登了5 Sino-Soviet Documentary Colour Films的消息,介绍五部短片,分别为:“Scenic spots south of the Yangtze”,“The Yangtze roars east”,“Liberated South China”,“People’s Shanghai”,”New Peking”。《锦绣河山》于1951年6月4日起在苏联放映。在苏联上演时为三部,缺少了《新北京》和《解放了的南方》。在国内的上映时间是1951年国庆后。

《锦绣河山》描绘了北京、上海、南昌、广州、杭州和沿着长江的城市重庆、汉口、武汉、南京在解放后的新面貌,包括文化古迹和生活、工作、风土人情、社会变化等,主要反映中国秀美壮丽河山和人民生活习俗,其定位是一部“新颖的、今天的和明天的”纪录片,该片使观众不仅看到祖国的历史文化,也了解到丰富的地理知识。上总电教队的陈惠珍写道:“在电影中又使我看到了过去未曾看见的东西,和以前不能看见的东西:如中国发明最早的陶瓷器,精巧玲珑的雕刻,逼真如画的刺绣等。”该片在摄制时大量利用现场声,如码头、集市等处,让该片充满了生活及艺术的真实性,该系列纪录片的职员表如下:

摄影:吉西僚夫、金丁、别特罗夫、罗波波尔特、马卡谢叶夫、哈夫琴、徐肖冰、苏河清、布拉日科夫

编导:格拉西莫夫、谢特金娜、斯维洛娃、斯拉文斯基、鲁金斯基

文学顾问:周立波

说明辞:加拉夫金、马里扬莫夫、巴切力斯、克里盖尔

解说:周峰

音乐顾问:何士德

配音:罗特曼、斯米尔诺夫

该片的制作同样离不开中苏双方摄影团队的辛勤工作与密切配合,据周峰撰文回忆:

苏联同志们有着极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是那么热爱和关心着中国,所以在工作中他们忘了疲劳,拿写解说词来说,当天看完片子,第二天解说词就写出来了。这不仅是一般的文章,而且里面是包括着专门的世界地理、历史的。譬如:北京创建的年代,长江发源地及它流经的长度,中国陶器的发明年代、中国最早的天文台等等。当然,他们备有许多的参考书,然而这样迅速的似乎“信手拈来”的熟练程度,及丰富的常识,也是颇使我惊讶的。

苏联的《真理报》曾发表苏联名画家费诺格诺夫对《锦绣河山》的评论:

影片《锦绣河山》在苏联人民面前展开了中国的疆域广大、山河壮丽的图景,中国的出色的文化古迹和生活、风土的画面。影片真实而清晰地摄下了新中国人民的面貌、他们的创造和建设的活动,以及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巩固伟大的和平事业的坚强意志。影片加深了苏联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它将有助于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进一步巩固。

“锦绣河山”制作完成后,由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和苏联影片输出公司将该系列的短片分别制成俄语版和各国语言版,分别运到我国驻捷克、罗马尼亚、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蒙古、匈牙利、保加利亚、瑞典、丹麦、瑞士等国的使馆和外交使团,以便放映。1951年10月1日在苏联举办中国电影周,中苏合制的《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锦绣河山》等片,陆续在苏联十六个加盟共和国首都和其他十四个大城市放映。此外,在缅甸、巴基斯坦等国也进行了放映。

***

中苏合作完成的三部纪录片,影响既深又广。在中苏合作的蜜月期,苏联电影和图片成为我国广大人民学习苏联的最好的教材。据不完全的统计,从1950到1952年,全国各地中苏友好协会放映苏联电影共7400余场,观众1690多万人;举办苏联图片展览14000多次,观众300万人以上;在工厂、学校及街头举办小型苏联图片展览或流动苏联图片展览已成为普遍、经常的事情。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为各地中苏友好协会组织编制的介绍苏联的各种图片已超过5万套。苏联影片译成华语上映或准备放映的有故事片90多部,教育短片50多部。仅仅两年时间,中国人民的电影事业,便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此次大规模的中苏合作拍摄,锻炼了队伍,苏联的新闻纪录电影从理论到实践都对我们的新闻纪录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