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下的美国之“情殇” ——以美华作家吕红的长篇小说为例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5期 | 张清芳  2019年09月25日15:16

内容提要:《美国情人》是美华女作家吕红的首部反映美国社会的长篇小说,以1990 年代两位新移民现代女性——芯和蔷薇到旧金山后充满“情殇”的感情经历为中心线索,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阐释出她们在异国他乡产生的精神、物质上的诸多变化和人生困境,同时也揭示出美国社会在标榜自由、平等思想的表面下掩藏的不平等、不公正,并不是现代女性能够获得进一步解放的乐土。

关键词:吕红 《美国情人》 女性主义

作为知名的海外华人女作家,美华“学者型”作家吕红的创作特征是:“从一个独特视角来关注并思考华人女性的命运遭遇。”1如果说她在短篇小说集《午夜兰桂坊》中主要探讨了20 世纪90 年代后被国内改革开放的现代性大潮所裹挟,移民到美国后面临更多的人生困境与命运挑战的中国女性故事,那么,长篇小说《美国情人》讲述了赴美国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诸多中国女性的奋斗史,张炯曾在《〈美国情人〉序》中指出:“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芯离别故土和亲人,在梦寻中挣扎和奋斗,经历了个人思想和情感的种种挫折和磨练,终于获得了事业成就的故事,寄托了作家对新移民生活命运的许多带有哲理性的思考。”2这部小说还融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性别理论等观点,不仅描写了移民到美国后处于地位弱势与性别弱势的中国女性“第一代移民”的奋斗与对男权社会的抗争,而且把所有的华人移民都纳入视野,除了以两位中国女性芯和蔷薇到旧金山后充满“情殇”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拼搏为中心线索外,也兼用直笔或曲笔书写出其他华人的人生故事。

不过吕红的关注点始终是中国现代女性的解放问题,即她们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这个后现代社会中获得了个人的自由与个性的初步解放之后,自由、独立、勇敢、坚强的现代人性格特点是否一定会使她们收获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作家在小说集《午夜兰桂坊》中曾给出了答案,指出中国现代女性依然跋涉在寻求深层次解放的路上3,依然无法轻易获得美满的爱情与婚姻;在《美国情人》中,那些20 世纪90 年代后移居美国的新移民女性已经成为实现个人价值的“世界人”,然而后现代社会中隐藏的不公平、不平等仍然笼罩着她们,爱情婚姻上的“情殇”依然成为她们无法挣脱的悲剧。从这个角度来说,分析新移民女性的“情殇”过程就成为分析总结她们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中追求个人身心解放之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因而具有了更深层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

《美国情人》一开头就写“我”到夏威夷海边度假,遇到形形色色世界各地来度假的人们。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同样充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其中有在美国出生长大,却回到原来国家日本生活的青年Jeff。对他来说,在美丽的夏威夷邂逅一段美丽飘渺的爱情,大概属于青年人冒险本性的一部分,这也是每一个来此度假的男人的爱欲幻想。不过“我”作为一个从中国来美国实现梦想的漂亮女性,却不愿意沉浸在这种浪漫虚幻的所谓爱情刺激中,她对爱情充满了悲观又辩证的看法 :“爱,是世人的幸福。但幸福不是圆满的实现。爱是聚。无散,就无所谓聚。在爱之中,一切融欢乐与赞美于一体。没有先前的分离,便没有如今的聚首。万物一旦融为完美的一体,在爱之中就不再发展了。爱的运动,正如海潮,在此刻达到了高潮;还会有退潮。所以,聚依附于散;缩依附于张;涨潮依附于落潮。这些永远不能成为宇宙的爱、永恒的爱。恰如这宁静的海湾,令人迷醉,而狂暴的海啸也令人恐惧;美丽的山麓,令人向往,但火山的滚滚喷涌来势汹汹,在瞬息之间烧毁吞没了一切!”4这也奠定了这部小说的爱情悲剧基调。

“第一代”新移民在美国的“情殇”首先成为折射20 世纪90 年代中西方文化巨大差距的一个显示器和晴雨表。那些为了追逐梦想或者想换一种活法来实现自身价值的中国现代女性,离开中国后使尽浑身解数想在美国这个后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并扎根。当时她们作为第一代新移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与美国这个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必然会产生艰难的心理嬗变和各种不适应,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悲剧,爱情悲剧就是其中的一种。

20世纪90年代的旧金山表面上是一个非常自由开放的地方:“个性自由发展,穿衣随便,大冬天穿短裤着三点式在阳光下暴晒的悉听尊便。绝对没有群居习惯带来的群体惰性、扼杀个性的闲言碎语清规戒律。”5因此在“第一代”新移民眼中,这是一个可以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乐土,因为“迁徙者在这片重新移植的地方嫁接文明精髓,并吸收融合异质文化而形成多元文化,呈现出不同凡响的价值取向和人性中最值得彻悟的精神内核……”6但是这种看法却遮蔽了西方文化所处的霸权位置及它对当时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文化的压制与压迫,如果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西方文化就是“男权社会”的一种象征和体现,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对前者却经常会产生一种“斯德哥尔摩式”的仰慕和臣服,并不是反对和反抗情绪。这也增加了现代女性解放之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如果从这个角度再来考察芯和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皮特之间的爱情悲剧,那么就不仅仅是一个从中国到美国打拼的女性新移民与一个美国本土男人之间的“情殇”事件,而是包含了特别丰富的内容主题,其中也包括了部分美国女性在内的所有现代女性在后现代社会走向解放之路时在爱情婚姻生活中面临的多种困难、挫折时,未必能够获得作为知识女性身心的进一步的解放。

也正是在西方文化的文化霸权和它所营造的温情假象笼罩下,芯和皮特之间存在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被有意缩小,他们的相遇、相恋和分手过程被赋予了张爱玲言情小说中的感伤色彩,只是吕红把张爱玲的散文《爱》中男女主人公在历经沧桑后再次重遇时所说的“你也在这里”,变成了带有西方化色彩的问候语:“嗨,你好吗?”7然而二者的内涵却是相似的,都包含了悱恻缠绵、欲说还休的爱情感伤情绪:“一句寻常的问候,却花开花落随冷暖悄然流动,穿越了跌宕起伏的沧桑世纪。”8与此相对应,芯第一次见到皮特时印象非常好:“西方男人天生的幽默感,自然流露的温情细腻,给她留下最初的印象。”9然而二人的兴趣爱好也隐藏着东西方文化差距的阴影。皮特喜欢看棒球赛,“芯也知道老美一般对体育的迷恋程度远胜于文艺。每逢周末电视台几乎大多转播各类球赛的实况,而美国人全家老少都会聚集在电视机跟前兴奋地大呼小叫不亦乐乎。也难怪,那些球星是青涩少年的偶像;是美女狂热追求的目标;是经济人脑满肠肥的摇钱树、印钞机!”10但是芯当时却想去听华人名家的小提琴音乐会。这种文化差异被隐藏在西方男人温情脉脉和儒雅温和的外表下,此时的芯正处在与国内的丈夫刘卫东产生的种种矛盾中,丈夫根本不尊重妻子的选择,而是采用种种手段,其中不乏威逼利诱和卑鄙的手段来逼迫妻子离开美国回国。这些行为反而激起了芯的厌恶:“本应夫妻慎重考虑之后再作决定的事,到男人那里就演变成为一场精心谋划、动用所有关系网和软硬手段,以此来向女人施加压力的计谋。一切或许都出于爱,出于痴情,但却难以让女人接受和容忍。当双方矛盾和裂痕愈来愈烈、愈难以调和—爱,便也走向尽头。”11其实刘卫东这个人物非常符合20 世纪80 年代中国文坛流行的“男子汉”和“硬汉”形象,吸烟喝酒和性格粗豪曾是前两者豪迈性格的一种魅力体现。但是随着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和文化语境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当时美国所处的文化语境中,西方男性温柔礼貌的举止成为新的评价标准。在此影响下,芯有意无意地会把温柔细腻的西方男性与丈夫的粗鄙自私的行为相互比较,在情感的天平上自然也会倾向前者。

除了刘卫东这个粗鄙的中国男人形象外,《美国情人》中还出现了另一个对比性人物—早就移民到美国工作的中国男人老拧。与皮特不仅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而且温柔体贴、很有情趣的性格又一次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皮特约请芯见面吃饭约会时,这也是两人的第二次见面,他刻意营造的浪漫温馨氛围非常契合具有“文艺女青年气质”的芯的美丽幻想:“他言辞幽默,比喻生动,笑容舒展,间或恰如其分的表情及手势,为女人带来徐徐暖意……” 12也难怪芯此后会陷入皮特的爱情陷阱中,以为寻找到了真正的爱情。

其实西方男性也只是用表面的温柔文雅掩盖内里的自私无情,只是此时的芯因为欣赏西方文化的优点从而塑造了西方文化的代表—皮特的形象,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由此也被涂抹上丝丝缕缕的、似梦似幻的唯美情调。当两人之间的爱情最终成为悲剧,芯在梦碎的痛苦中才能清醒地认识到,她不是皮特的第一个爱情猎物,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也使芯在皮特离开她后不久,发现他身边又出现一个中国情人时,不再独自咀嚼悲伤而是毅然前行自我奋斗。从这个角度来说,“情殇”也成为促使芯心理上发生巨大蜕变的重要因素。并找到自己的解脱:“一对怨偶经历了长期痛苦磨合、生死交缠、跨越大洋的恩怨,从吵架到伤害再到陷入冷战,婚姻已名存实亡。维持僵局,相互不理不睬,一拖又是两年。在男人那边,也许是权衡,如弈棋;在女人这边,却是痛苦,还有万般无奈。”13不仅如此,后来她在面对皮特几次提出的复合请求时也坚定地加以拒绝。因为通过这段情殇,她已经认识到,即使是在标榜自由、平等的美国,男女之间存在的平等也是表面的,骨子里却依然缺乏真正的平等。事实如此,以芯为代表的华人女性与美国男人皮特之间的爱情悲剧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二人在各方面的不平等及美国男人内心深处的优越感。正如芯的好友蔷薇分析的:“在情感上也许你们很投缘,但在实际上,你和他之间还是缺乏平等的。无论是身份,是社会地位,是种族等等,尽管你觉得爱情是高于一切,尽管你美丽贤淑温柔,符合他的东方审美意识,但毕竟你是个一无所有的异乡人。何况,你把面临的诸多问题一下子毫无保留地端出,太傻。作为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美国男人,他再怎么了不起,怎么爱你他也是现实的……在热恋时,别看他说了那么多‘海枯石烂不变心’……你是他的唯一的话,可他,抽身而去连个招呼都不打,连解释、连安抚都没有,这不正是骨子里的优越感吗?”14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本土女性也未必能够拥有幸福的爱情与婚姻。热爱中国文化的金发碧眼的美国女人琳达曾把自己喜欢的一个北京男人不惜一切代价弄到美国生活,但是这个男人到美国后却离开了她。还有与丈夫皮特两地分居的妻子也是典型的美国女人,她未必不知道丈夫的背叛和他不断寻找中国情人的外遇生活,不过两人却没有离婚。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本土内部也依然隐藏着男女之间不平等的社会问题。这也剥开了披着自由、平等外衣的美国社会内里充满了不平等的事实真相。吕红还指出这种不平等无处不在,特别是对新移民来说,而且“所谓排外意识、种族歧视往往是潜隐在诸多理由和借口之下的,并错综复杂地渗透到社会层面,即便你是入了籍,是有身份地位的美籍华人,但在老美眼中,从骨子里你还是异类”15。创作来源于生活,《美国情人》中提到的美国种族歧视、排外意识到现在还是常见的社会痼疾,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第一代”新移民女性不仅要面对与美国本土男人之间不平等的现状,还要面对美国华人社会中更严重的不平等问题,更遑论是爱情婚姻上的幸福了。由于美国的华人社会是更封闭性的一个小圈子,其中存在着更严重的性别歧视。一个华人女性如果想在事业上干出一番成就,就要参加与华人男性的博弈与战斗,要抵抗、颠覆后者所代表的华人社会秩序的压迫和压抑。芯作为这场男女性别之间旷日持久的“战役”中的一员,切身体验到自己身为女性的性别弱势:“从地域来讲,是‘外来妹’同‘本地佬’的竞争;从性别来讲,是弱者对强者的挑战。有人说自古以来,男人为女人作战,为不同女人作战。(譬如冲冠一怒为红颜,譬如古希腊帝王为美人海伦的特洛伊大战等等。)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男人的,于是男人便认定了自己是国家和家族中的上帝。而女人,只是亚当的一根肋骨,只有一个弱者的名字。面对女人的挑战,男人不屑一顾。男人的微笑就足以剥落女人的铠甲了。从前,只知道性格就是命运,现在才恍然明白,性别,也是命运。无力挑战的她,说到底,也只是一个把命运悬系于梦想的女人。”16因此华人女性要想在美国获得事业成功和身份上的认同,必须要付出比华人男性更多几倍的努力和艰辛。她们追求自身解放的路途上充满了种种坎坷与荆棘,付出的代价和挣扎并不比当时在中国的那些女性少,甚至是更多。因为在异国他乡的美国,华人新移民处于高度紧张的生活环境中:“来得早的已打下地盘,唯恐新人来争,变得狼一样凶残。为一点可怜的私利造谣中伤,明枪暗箭,手段无所不及。”17这种人性异化,一方面在于生存的重压导致华人的一些国民性弱点,像“窝里斗”、造谣中伤等得到放大,导致他们的性格变得扭曲;另一方面则是客观生存环境的冷酷和激烈的竞争氛围,使他们为了生存和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就不顾同胞之谊地相互争斗。从这个角度来说,寄希望出国实现自我价值的中国现代女性即使到了美国生活与工作,也未必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事实已经证明美国也不是现代女性能够得到彻底解放的一方乐土。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代新移民女性即使能找到情投意合的华人男友,但是依然会面临着产生爱情悲剧的“情殇”。《美国情人》中的蔷薇可说是芯的形象的一个补充和映衬。美丽聪颖、冷静理智的蔷薇在美国遇到了同样移居到美国的中国男人林浩。不同于刘卫东、老拧等人的粗俗不堪和自私自利,林浩在性格人品上有很多优点,他能干吃苦,例如他在自己开的超市中与工人一起来干活:“说起来,在美国当个老板也辛苦,事必躬亲;还得扑下身子干活,以补人手不足。西装不脱,多少显得和那些身罩布衫大褂的打工者有心理和外表上的区别。”18他对蔷薇的感情也很真挚。他们两人的爱情则属于日久生情型,林浩对她的态度也不同于皮特对芯的玩弄和欺瞒,而是真情实意:“相处多时,他和她关系始终都是淡淡的,好像雾里看花,总也看不分明,却又总是充满向往。隐隐约约,随着流水般的日子渐渐生出的,是说不清的情愫:比怜惜更纯,比依恋更深,比渴望更强烈。若是哪天没见到她,听到她的声音,便觉得心里发空,有点失魂落魄。”19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挚心意,他特意买房子、买车送给蔷薇,他也希望以后能和她走进婚姻的殿堂。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意,当林浩把自己的三个孩子从中国接到美国上学后,孩子们却并不接受蔷薇当继母,想方设法地破坏和阻碍父亲与她在一起。林浩出于溺爱孩子和对他们补偿的心理,对他们的伎俩和恶作剧并没有加以阻止。这给他与蔷薇的感情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仅如此,林浩到美国生活后并没有改变业已形成的经商思维,他的心理状态依然停留在属于中国改革开放早期阶段的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把在国内形成的商业“赌徒”心理运用到已进入后现代社会阶段的、商业机制运作已经比较成熟的美国,把自己“冒险家”的投机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赚钱不计后果,也一次次地使自己陷入失败的困境中:“自从林浩进入美国开办公司、搞买卖大抽奖、买两栋房子、搞抵押贷款几乎没停歇没喘息,就像一匹马车飞驰,茫茫然,看不清方向又不停地飞驰,在激情燃烧欲望驱使和外人设套诱骗下,一次次为鲁莽褊狭付出高昂的代价。沮丧时他会骂自己是‘盲人瞎马’,但血液冲动却又使他一再顾此失彼,重蹈覆辙。”20林浩的失败不仅在于他的经商思维和策略不适应美国的商业情况,而且在于他没有吸收经验教训,屡次地轻信商业骗子,不仅包括美国本土的骗子,还包括一些华人骗子。清醒理智的蔷薇曾多次劝阻林浩,可是林浩却不以为然,也并不吸取经验教训和改变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说明美国并不是华人投资商和冒险家的乐园。林浩的种种行为使蔷薇感到缺乏安全感,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多。或许是因为新环境导致由桔变枳,这两个来美国打拼的中国移民之间的坚贞爱情为此也变了味道?总之,两人的感情不可避免地陷入危机:“这一段时间都是,两个人碰面要么吵架,要么沉默不语,都心事重重。最初的一点浪漫情怀,早被现实麻烦搅得支离破碎。”21事情的发展证明了蔷薇的担心和判断是正确的,林浩的最后结局是被人设套欺骗后不知所踪,两人也早就分手。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凭借在沿海开车吊唁自己情殇的蔷薇之思来直接抒发人生感慨:“从未想到自己和朋友在异国他乡会遭遇各种变数,个性被逐渐磨损,爆棚信心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碎得很惨。不光是她自己,还有芯,安琦,妮娜,还有琳达。不仅是东方女人,甚至也包括了西方女人。”22芯尽管在事业上和生活上都成功了——获得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最高奖,也拿到了保障身份的绿卡,她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新人”,但是爱情婚姻的“情殇”和漂泊感却使她无法在精神世界中获得大完满,精神世界中总是存在着某种残缺。或许这也是身在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而又孤独的一部分人的悲剧性宿命。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是现代人在后现代社会中会经常面对的一种悖论情境。

尽管程国君、韩云曾指出:“《美国情人》是一部书写自我、书写自我实现的小说。因为《美国情人》借‘情人’书写,整体上就是反映了现代新移民别样的自我追寻与自我实现的。”23 然而“第一代”新移民为实现自我价值付出的代价同样巨大,尤其是中国现代女性在进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生活之后,处于“精神转型期”的她们更是面临着中西文化差距产生的不平等、不公正等更多的问题和困境,更遑论追求个人的进一步解放了。或许这也是在20 世纪90 年代后进入“全球化”“地球村”后所有现代人必须要面对的人生悖论:他们曾毅然挣脱和斩断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但是却在获得个人自由和原始欲望解放之后产生了不知何去何从的困惑感、迷茫感、孤独感,更何况是在一个男女并不真正平等的西方后现代社会中,情殇由此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这是《美国情人》揭示出的一个社会现实,也由此给现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注释:

1 张清芳:《生命的繁华与苍凉—美华女作家吕红的女性主义特质》,《名作欣赏》2017 年第25 期。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吕红:《美国情人》,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 年版,第1、5、34、35、11、11、66、65、61、74、63、247、11、99、111、24、68、165、165—166、259 页。

3 张清芳:《生命的繁华与苍凉》,《名作欣赏》2017 年第25 期。程国君、韩云:《“所有移民迁徙原因”——由〈美国移民〉看新移民小说的现代内涵与叙事创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1 期。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