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郎平和一个时代

来源:天津日报 | 肖复兴  2019年09月25日07:26

站在体育的第一线,没有一位能够如郎平一样,同新中国70年历史相濡以沫时间更长的人士。

1980年年底,郎平20岁,我受《中国青年》杂志的委派,到新源里她家和体委训练局女排宿舍采访她的时候,发现她和其他运动员有一点不同之处,是爱读书。光她订的杂志就不下十种。她告诉我她爱读巴金、杨沫、宗璞的小说,也爱读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她告诉我1976年地震时,在北京青年队塑料布搭成的地震棚里,她还在看书,看得眼睛都近视了,现在视力只有0.6了。说到这里,她冲我笑了起来。

那时候,郎平还只是中国女排初出茅庐的年轻姑娘。她告诉我一个笑话,有一次和孙晋芳一起出门,在公交车站等车,几个小伙子冲她们两人叫道:嘿,傻大个儿,过来呀,和哥们儿比比个儿!气得她俩冲他们喊道:谁像你们呀,跟土豆一般高!说完,她和我一起乐了起来。如今,谁不认识她郎平呢?还会冲她这样乱喊乱叫吗?

我为《中国青年》杂志写了一篇报告文学《球,落地生花》。记录了20岁初出茅庐的郎平。她的运动生涯的开始,正好踩在中国刚刚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点上。可以说,生正逢时。

4年之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国重返奥运大家庭,第一次在奥运会上亮相,其运动比赛含有无可比拟的政治意义,不仅寄托在运动员身上,也翻涌在全国人民的心中。郎平幸运地参加了这一届奥运会,不仅参加,而且和女排姑娘们一起在决赛中,以3:0的成绩干脆利落地完胜美国女排,实现了是她们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三连冠梦想,可谓扬眉吐气。正是国家改革开放伊始,万物复苏,百废待兴,郎平参与了拉开这个新时代帷幕而成为世界瞩目的显赫人物。

体育正是那个时代崛起的一面镜子,是民族精神振奋的一种写照和激情的一种宣泄,在新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而举足轻重。所以,当时的中美女排决战,万人空巷,一家老少都围着电视机看,连大字不识的老太太都知道“短平快”,都会叫响郎平的外号“铁榔头”。当女排姑娘胜利归国的时候,万众欢腾,红旗漫卷。女排的那场胜利,曾经对于我们是那样的重要,因为女排的拼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而女排姑娘一跃升级为中国姑娘。郎平,成为一个时代英雄的名字。

1986年,26岁的郎平退役。退役之后,她结婚生女,到美国留学,尽管生活之路并不平坦,但她都会努力,并获得成绩。她独自品尝人生的种种况味,而将曾经的辉煌与美好的记忆,留给我们大家。

这之后九年的时间如水而逝。九年,淡出赛场与人们的视野之外,足可以让人彻底遗忘,很多曾经有名的运动员,就是这样被无情的遗忘。郎平,之所以是郎平,就因为她不可能被遗忘。她的血液里,融化着体育的细胞;她的睡梦中,激荡着体育割舍不去的情感。她不愿意归隐江湖,独钓寒江,而愿意做弄潮儿。1995年,郎平临危受命,当中国女排的主教练,是她人生角色的重要转换,从中国女排的运动员,成为了中国女排的教练员。九年来人生起伏之中,中国女排的运动员,有的出国,有的经商,有的升官,有的成为将军,只有她一人做到了这样不同凡响的转换。尽管伤病缠身,尽管生活跌宕,她始终都无法离开自13岁就开始摸爬滚打的排球场。那一年,从美国飞抵首都机场,她受到前所未有的热烈欢迎,是郎平,也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盛况。郎平,中国体育一个从未被遗忘的名字。她的名字响亮,永远回荡着历史与时代的回声,是其他运动员难以比拟的,就因为她始终在场,在体育的现场,不是笑看风云,而是叱咤风云。

在她的带领下,仅仅用了一年的工夫,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获得亚军。可以说,做运动员和教练员做到这份儿上,是郎平体育与生命的巅峰,迄今在女排前国手中,无人可以企及。

以后,她只身一人闯荡意大利好长时间,又辗转回到美国,执教于美国女排。她开始率领美国女排打中国女排。作为主教练,她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在自己的家门口,和中国队的主教练陈忠和对垒斗法,这不仅成为了中国球迷和记者、也成为了世界上许多人关注的热门话题。一时间,郎平被推上舆论的浪尖。这段富于戏剧性的经历,更是中国女排前国手不曾有过的传奇。

这一年,率领美国女排出征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女排对阵的郎平48岁。那一年,跟随中国女排出征洛杉矶奥运会战胜美国女排获得三连冠的郎平24岁。生命中的整整两轮光阴,让郎平出奇意外地从此岸站到彼岸。按照过去人们惯性的思维,是两军对垒,站在了敌对的一面。不少人对此颇为不解,但绝大多数人为郎平骄傲,也为中国骄傲。毕竟时代在前进,曾经为以郎平为首的中国女排举国欢庆万人空巷,属于一个时代;转身一变,执教美国女排,对阵自己国家的女排,属于又一个时代。体育,是战争的袖珍版,又是和平的象征物。中国运动员、教练员到世界各国当教练的有很多,并不独此郎平一人,只不过郎平名气更大,女排这个项目更为国人瞩目而已。实际上,郎平此举,善莫大焉,不仅促进了世界女子排球的发展,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多少观赛的欢乐,让一部体育史变得那样跌宕生姿,丰富多彩。

记得当年有记者曾经问郎平:你带领的美国女排参加北京奥运会,和中国女排对阵,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郎平回答得非常得体。对比我第一次参访她的时候,她确实成熟了许多。看得出常年国外的生活与学习,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她受益良多,不那么偏颇,不那么拘谨。她说:带领美国队对抗中国队,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从感情上,中国队是我的祖国的队伍,当然会很特别。但作为职业教练,我尽量不去想对手是中国队,只是我的一个对手,战胜对手是必要的,这是体育比赛,不是战争。同时,她说:我还是希望中国女排能够走在世界之巅。只不过,她有自己对“世界之巅”的理解,她说:奥运会上有两个中国主教练,说明中国排球走向了世界,也展示了中国排球的魅力。

事实上,人们对那一次中美女排大战的关注,和24年前的心情与心态已经大不一样,从爱国激情到国际友情的演进,从借助体育浇筑自己心中之块垒一般的宣泄,到尽情享受体育回归体育之本位,从拼搏精神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归,正体现了一个越来越有实力越来越朝气勃勃的中国开放和包容的胸怀。于是,女排不仅仅是历史中怀旧的一种情感,更是中国在新时代焕发出的一种青春形象。如果说郎平是一本书,那么,打开这本书,可以管中窥豹,看到新中国70年特别是自粉碎“四人帮”中国百废待兴之后迄今为止这四十余年一部跌宕起伏的体育简史。

如今,水流回环,郎平又回国成为了中国女排的主教练,以近60岁的高龄带领新一代的女排姑娘,奔赴日本参加女排世界杯,进而备战日本奥运会。如果从13岁步入体坛,到2020年日本奥运会,郎平的体育生涯长达47年,在这47年的时光里,郎平始终在赛场的第一线,这种几乎占据了新中国70年体育史百分之七十如此长时间所彰显的在场感,是其他人无可比拟的。我不知道郎平心里作何感想,会不会想起40年前曾经年轻的自己。训练场和赛场像一个个旋转的魔盘,变幻着自己多彩的人生。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我常常会想起1980年,第一次采访郎平的情景。一晃,四十年的时间这么快过去了。那时候的郎平,叠印着今日的郎平。郎平,踏进体育,从一个年轻的姑娘到霜染两鬓,贯穿中国改革开放整整四十年,郎平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共和国见证她个人的成长,也看见郎平以自己的生命见证共和国的历史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