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跳吧,你的舞台有很多

来源:新民晚报 | 湘君  2019年09月23日08:47

上海,这座“国际舞蹈中心”的崛起,背后是越来越多新成长起来的“知音”。不一定要成为专业舞者,只要你热爱舞蹈,你能做的还有很多。

也是一种成功

如果不是事先了解他的专业背景,我怎么看他都不像是跳舞的。个子不高,略显敦实的身材,还有藏不住的小肚腩;一张脸圆滚滚的,一笑起来就把眼睛挤成了两条缝,令他看起来相当喜感。人如其名,昵称“盼盼”,活脱脱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但人家随随便便一个笔直的“站立一字开”,瞬间把我的疑虑全数打消。

七年前从湖北十堰来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分院学习舞蹈,盼盼终究没能走上专业之路。但我在他脸上没找到一点遗憾和失落的表情,因为他很快就为自己找到了开心的事——在各个培训学校教小朋友跳舞。盼盼迄今为止做得最长的一份工作,是在德国学校少儿部教外国孩子跳舞,那里除了他和另一个年轻女教师之外全都是外籍老师。作为兼职老师,他除了教孩子们跳舞,还陪他们玩耍,带他们感受上海生活。孩子们喜欢盼盼老师,他是大朋友、大哥哥,是他们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们趴在他身上让他背着走,给他戴上蝴蝶结与他们一起游戏;他们会时不时地送他一些小礼物,通常是他们亲手绘制的笔法稚嫩的图画,或者亲手烤制的歪歪斜斜的小饼干;他们也会向他提要求,比如,舞蹈课的时候,只做30分钟的常规训练,留下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想怎么跳就怎么跳。而他,往往也乐呵呵地欣然接受。

刚开始盼盼可不是这样。无论是在中国学校上课,还是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无一不力求高标准严要求。他恪尽职守,一板一眼地让学生们压腿、下腰,好像不严厉就是对不起他们似的。不久就有孩子提出太苦太疼了,没法继续下去,孩子的父母也屡次三番来“投诉”:“让他们跳起来,因为舞蹈也是运动,运动能带给人快乐,而不是痛苦。”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不同孩子的不同诉求。

说起那些孩子,盼盼始终满脸笑意:“他们表现出来的欢乐都是真实的。虽然动作很不标准,虽然只学了一点舞蹈的皮毛,但他们乐意表现自己。虽然只有半瓶子醋,但敢于晃荡、乐于晃荡。动起来才有活力,荡起来才有心跳。”

一个没能走上专业舞台的舞者,照样学以致用,能让许多孩子学会表达自己,在舞蹈中体会快乐,谁能说,这不也是一种成功?

视角带来转变

为什么要学跳舞?

“我没有什么个人主见,看到别人在做我也要做,不做的话感觉我的人生比别人少了什么。”《小欢喜》中海清饰演的妈妈道出了当下家长的普遍焦虑。孩子刚上小班,家长就急不可待地给她报班,学跳舞、学画画、学游泳……因为,“人家孩子都在学,你不学就落伍了。”

开班几个月就突击去考级,小升初时拿出一摞证书,小小年纪就手握舞蹈8级证书……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微信群里最活跃的,除了见缝插针的微商,就是那些总不淡定的家长。频繁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比赛,到处拜托亲朋好友投票,让自己孩子的名次靠前遥遥领先,妈妈也得到了满满的荣誉感……部分家长把孩子送来跳舞,并不是真正喜欢舞蹈,他们喜欢的是台上的风光,喜欢当明星的感觉。

事实上,除了成为“明星”,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舞蹈事业还有很多工作,比如,做一名舞蹈编导。

陈琪长手长脚和呼之欲出的灵气,似乎天生是为了跳舞准备的。从小,他就开始参加演出,在各种少儿比赛中屡屡获奖,后来在40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考上上海市舞蹈学校。进校后,刻苦的陈琪一路从群舞跳到独舞,再到领舞,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屡屡获奖。

可是,一个无法破解的难题从天而降,给这个一门心思用功、前途一片光明的上海男孩开了个玩笑——从小就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的他,长到1米69就停滞不前。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那个五彩梦硬生生地从骨肉撕扯开来,渐行渐远……

一束阳光透过乌云洒进来。舞蹈学校的老师为他指出了一条明路——报考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分院编导专业。及时的建议,重新点燃了他的艺术热情。

舞蹈编导是一个新兴专业,是对舞蹈教学、人才培养、剧目创作、舞台导演、科研创新等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学科。一个成熟的舞蹈作品不只是单一的舞蹈,还包含了音乐、舞美、戏曲、话剧等专业领域;一个完整的作品不仅有编导站在幕前,更有包括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统筹、宣传等幕后团队的齐心协力。陈琪满怀欣喜地接受这个挑战。

视角一旦发生了转变,结点瞬间被打通。毕业后,陈琪进入上海芭蕾舞团工作。他在芭蕾中大胆启用他喜欢的现代舞元素。2017年7月,陈琪自编自演的原创作品专场《起点》,在北京为“中国舞蹈十二天”启幕演出——舞台上,三束分开的灯柱里,三名舞者各自蜷缩着,姿态一如母亲体内的婴儿,那是生命的起点;追光灯在舞台上投下一片淡蓝色的圆形,犹如平静的湖水。一只白天鹅正在湖面上翩翩起舞,轻盈,优雅,美丽,圣洁,那是他的五彩梦;舞者一连串急速的旋转、跳跃,宣泄着强烈的情感,随着音乐越转越快最后骤然静止。舞者抬头急切地凝望天空,两臂向空中微微张开,那姿势分明是心痛,是追问,是呐喊……

台下掌声如雷,《起点》获得好评。

再接再厉,这回,给了他灵感的,是他的聋哑外公外婆——《不存在的故事》:舞台上,两名舞者身姿僵硬,奋力笨拙地行走,好似木偶一般,又似蹒跚学步的孩童;接着,不断有无法行动的人体,被他人拖曳而过。随着演员的舞动和交替,观众被带到一种悲悯的情绪里,不由自主地思考,一旦健康的人失能,该有多么无奈……

陈琪的创新得到了专业的认可,也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年老的外婆已经不便出门,但她急切地看完了演出视频,激动地频频扣动大拇指给外孙点赞;残联的会员集中观看了演出,久久不肯离去,兴奋地拍红了巴掌。

在游戏中学习

随着艺术渐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舞蹈教育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常常人满为患,最多的时候1个老师要教30多个小朋友;社会机构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过去十年中,大量的专业院校学生毕业出来,除了少数走进专业舞团,更多的纷纷涌入市场,无形中提升了校外教育的水准和品质。这是市场的选择,也是自然的规律,可喜的进步。

做少儿舞蹈培训的包雄伟特别注重科学训练。每一次上课之前少不了热身环节,身上热乎了再压腿,上完课之后还要做放松。课程设置上循序渐进,第一年让孩子们练习横叉竖叉,第二年着手解决胯和腰的问题,并开始完成一些小技巧,如下腰、倒立、翻跟头;等肌肉能力跟上了,才开始上点难度。他一脸严肃地对我说:“不要以为小孩子身体软,就可以随意搬动;千万不能在很小的身体里,去完成高难度的动作。”

包雄伟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多次与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合作演出,曾担任舞蹈《雀之灵》海外版的男主角,并领衔主演了很多中国元素的民族舞剧。因为自身扎实的专业背景,他更看重基本功。他手下的孩子,需要经过一年半的基本功训练,才开始排成品舞蹈。“我坚持自己的标准:脚伸出来稍微缺一点意识,脚背稍微缺一点角度,我会立即抓住加以纠正。别小看这一点点差别,肌肉有记忆的控制。只要按照要求做,终究有一天,你的腿伸出来是有质感的。”

一旦确认可以“上手”,他即表现出比其他老师更“残忍”的一面:哪个孩子的腿达不到180度,他会亲自上手给她压,压到位为止。没有人天生愿意受虐,可这里的孩子似乎十分受用,一节课往往几个孩子同时举手,主动要求老师“上手”。孩子们渴望有一天可以像包老师那样,旋转跳跃都那么美,无论新疆舞还是芭蕾舞,都信手拈来跳得好看。

是的,教孩子跳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幸,日趋成熟的社会化艺术教育体系为他们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同样舞蹈学校出身、在教育类出版社编了六七年舞蹈教材的佩奇说:“现在的教材加入了很多乐趣成分,孩子来学舞蹈,很大程度是来寻找好玩、开心,来参加舞会,整个舞蹈教室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大舞厅。”比如,在舞蹈中增设许多道具来吸引小朋友。在一开始的基础训练中,让孩子模仿动物,像蝴蝶一样飞,就戴上蝴蝶翅膀;化身小仙女,就手持仙女棒;练一个手位,就有花瓣和羽毛纷纷扬扬地撒下来……这场景富有画面感,小朋友像是参演音乐剧,在舞蹈中把梦幻变成了现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小公主。一旁陪练的爸爸妈妈连连惊呼:“这哪里是在上课?她们分明在玩儿嘛!”

寓教于乐,恰恰就在玩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对舞蹈的了解和兴趣。

苏珊是上海舞蹈学校的“前辈”校友,很有天赋,在全国3000多名考生参加的入校考试中,是唯一在“节奏”、“模仿”、“即兴”三科成绩获得全优的学生。但因身体条件的缺憾,最终还是没能进入专业舞蹈团。人才总不会被埋没,1998年,经老师的推荐,她进入王仁曼芭蕾舞学校上海分校当了一名全职老师。如今的苏珊经营着舞蹈工作室,她认为,真正“为芭蕾而生”的人万里挑一,而对业余舞者的要求就宽泛得多,只要你喜欢,任何人都可以跳芭蕾。

她班里曾经有个孩子,天生扁平足,平衡力弱,做动作晃动得厉害;弹跳力差,需要用身体把整个人带起而不是单靠腿脚的力量。若按传统观念,这是舞蹈大忌,孩子从此与舞蹈无缘。但苏珊经过观察发现,孩子除了脚的问题,身体其他条件都不错。于是她主动与家长沟通,鼓励孩子大胆地跳,放开来跳:“教材视频中有坐轮椅的小孩子,他们都可以跳芭蕾,你怎么不能?舞蹈不是只靠脚,能动的部分就能舞。”苏珊还特意用自己在拉斯维加斯看到的一场秀来激励学生:“演出最后谢幕时灯光亮起,我赫然发现,演员中竟然有一独腿男生,装了假肢的腿一样跳动自如,舞动自信,充满了喜悦和活力。”

只要开心就好

相比部分家长对证书的焦虑,一些年轻家长的态度轻松很多。他们并不刻意要孩子一定“得到”什么“产出”什么,他们甚至把舞蹈教室当作托儿所或游乐场,孩子在这里玩儿,感受一下艺术氛围,总比在家打游戏看电视强。只要孩子在这一个小时里开心,她就会慢慢爱上舞蹈。

90后的福娃妈妈,肚子里正怀着二宝。说起女儿学跳舞来慢条斯理,一点不慌张:“送福娃去学跳舞纯粹是为了体型好看。但我发现孩子喜欢跳舞,不排斥压腿,与身体抗衡的动作她都愿意接受、愿意坚持;跳舞虽然很苦,但一年来福娃的走路、站姿、气质、对身体的控制力和协调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一次福娃跟小朋友玩耍时,为抢玩具打起来,那个小朋友很胖,福娃被压倒怎么挣扎也翻不起来。我在旁边观察,发现孩子的力量不够,就让她去练自由搏击。由于学了舞蹈基本功,对身体的控制比别人好一些,福娃很快就能动作到位,她又喜欢上了打拳。

“我们并没有为福娃设置什么远大目标,报什么班学什么本领,完全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绑架她的兴趣爱好。”

我在和她妈妈聊天的时候,福娃一直进进出出忙着照顾我们,为我们倒饮料、加冰块、分纸巾,还帮我拿她最爱吃的零食。在上幼儿园之前,福娃没上过任何兴趣班,但她会帮妈妈做点简单家务。上幼儿园之后,福娃每天帮老师交晨检表出勤表,传递物品;小朋友每天在操场上活动,万一摔了碰了,福娃会主动拉起他们的小手送他们去保健室;福娃还学会了简单的包扎方法,在家里为妈妈处理伤口。

妈妈对福娃的表现非常满意:“我为她高兴,也为她骄傲。孩子不单学课业学跳舞,还要学习生活技能。学本领虽然重要,健康阳光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更重要。”说到此处她忽然捂嘴而笑:“话说回来,给孩子一条活路也就给我们自己一条活路。我很同情那些半夜怒吼咆哮的家长。做个务实的家长,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就不会活得如此狼狈。”

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心中,特别是在年轻家长心目中,将孩子学艺术这件事慢慢沉淀、渐渐落地,放到了一个理性认知的位置上,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欣喜的事。

近10年来,上海芭蕾市场急速升温。这座全新的“国际舞蹈中心”的崛起,不仅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因为这里有着越来越多新成长起来的“知音”。我想,今天说的这些故事,或许能给送孩子进舞蹈教室的家长们一个提示。

只要你热爱舞蹈,享受舞蹈,不一定要成为专业舞者,一样可以在各种舞台上翩然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