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金坚范:“克隆一个鸡蛋?”

来源:文艺报 | 金坚范  2019年09月18日08:12

从左到右第一排王愚、冯牧、孔罗荪、部队宣传处长,第二排黄毓璜、宋遂良、吴泰昌、孙均政、关木琴,第三排孙达佑、钟本康、阎纲、李炳银、唐达成、战德泉、刘锡诚、钟艺兵。(拍摄于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北京西山邵家坡)

从左至右第一排召明、黄文珍、杨天喜、吴泰昌、郑兴万、柴鸿逵、文椿,第二排陈新民、工作人员、许世杰、谢永旺、唐达成、陈丹晨、李燕平、臧小平、雷达,第三排高洪波、刘锡诚、战德泉、寒小风、李炳银、何孔周。(拍摄于一九七九年四月北京香山)

1998年4月初,中国作协时任党组书记翟泰丰同志找我谈话,说郑伯农同志已超过任职年龄,由我接任《文艺报》总编辑一职。隔行如隔山,我是学英语出身,长期从事英语口译和外事行政组织工作。在文学界“打工”多年,编辑工作一窍不通,写评论文章做梦都未曾想过,所以我当场予以婉拒。他锲而不舍又找我谈了两次,我是软磨硬抗,死活不从。逼到墙角里,我说:“这是要让鸭子下鸡蛋。”他迅即一笑:“现在不是有克隆技术吗,你就克隆一个鸡蛋吧。”智斗败下阵来,只能服从组织决定,走马上任。

《文艺报》比共和国的历史还长。茅盾、丁玲、冯雪峰、张光年等前任领导人,无不是让我肃然起敬的名字。即使是后来的几位总编辑,也都是知名编辑家、评论家。忝任总编辑,实有狗尾续貂、滥竽充数之感。

当时《文艺报》面临三大困难。人际关系复杂,特别是社一级领导班子,总编辑、副总编辑、副社长共有9人之多。虽非“九龙治水”的局面,但人多嘴杂、各执己见。且《文艺报》员工才50人,领导占了9人,头重脚轻,比例失调。经过逐步调整,形成了一正两副的三人班子。经费严重短缺,稿费、医疗费报销常常拖了又拖,有时连下个月工资在哪儿都是问题。真可谓左支右绌、捉襟见肘。文章千古事,苟且不得。版面好坏是一张报纸的关键之关键,恰恰在组稿上又困难不小。

古人说:“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王冠之重在于责任。既然“上得梁山”,便守土有责。按泰丰同志说法,我能否“克隆一个鸡蛋”呢?

好在《文艺报》有一个很好的集体。

无论是编辑还是行政后勤人员,他们“认庙不认神”,对于我这个小学生水平的人并不嫌弃、心存偏见,相反是热诚欢迎,坚决支持我的工作。我找他们谈话了解情况,他们坦诚相告。有些人还未排上队,便迫不及待主动到作协办公室向我介绍情况。令我感动的是,有些私密的内心深处的想法,也不避我。

穷则思变,困则谋通。《文艺报》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都很强,有些还颇有建树,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无论是在全体会上还是个别谈话时,要求从改革中寻找生机和活力的呼声,甚嚣尘上。情同乃聚,气合乃群。不满现状、从困境中奋起,大家思想一致、情绪高涨,是报社改革的前提和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是国之大计,道大无外,也是《文艺报》的出路所在。顺势而为,我委托李兴叶同志主持调查研究,提出改革方案,以使大家各安其位、各展其能。改革的方向,根据两位副总编辑的意见,《文艺报》当努力成为在文艺问题上为中央建言献策的智库,在文艺界保持话语权。

1999年年底,方案几经协商,尘埃落定,决定于2000年起改版。为纪念创刊55周年,2004年9月25日出版的《文艺报》我一直保存着,因其第一版醒目地刊登着标题新闻《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学艺术类全文转载量本报2000-2002年连续三年排名第一》,于我而言,这一消息有特殊意义。

首先,这是我退休一年多之后的《文艺报》,是后任对我工作的肯定。2000年是改版第一年,当年就成绩骄人。在全国报纸全文转载量中,连续三年《文艺报》名列第三,屈居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之后,而在文艺类报纸中,《文艺报》稳坐第一。这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公开发布的统计,具有权威性。最后,《文艺报》历史上第一次荣获全文转载量第一的桂冠。

记得2000年新年伊始,《文艺报》以《文学周刊》《艺术周刊》《作家论坛周刊》的形式甫一出版,便好评如潮。文艺界朋友、熟人有些打电话对我给予肯定,有些见面时当面赞扬。寿登九秩的“左联”老人、中国作协顾问林林同志亲自给我打电话说,最近报纸办得好,提出了一些新问题。

《文艺报》这几年发表的文章,除了文学艺术界普遍叫好外,文化部办公厅、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中央政策研究室资料室等单位,不时打电话来,要我们多赠几份某期报纸。记得2003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一位同志私下对我说,《文艺报》有些文章为中央决策和思考提供了一些信息。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事涉文化主体性,在全国报刊中,是《文艺报》率先提出这一问题,且一时引起社会上热议。笔名杨盅的批判前卫艺术的文章发表后,江泽民总书记高度评价。2001年4月初,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后,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对我说,会上江泽民同志表扬了《文艺报》,他脱稿讲了一段话,全引用的是《文艺报》批判“前卫艺术”的文章。《文艺报》刊发的批判“文化台独”的文章,在全国报刊中可谓一骑绝尘,国务院台办两次在内部会议上表扬中国作协、《文艺报》走在前面。近几年台湾地区政治形势的变化,凸显了批判“文化台独”的重要性。

顺便提一下,有些引起重大反响的好文章,是《文艺报》自己提出选题约稿的。例如,《文艺报》约请曾庆瑞教授撰写的《刹一刹亵渎文学名著和经典的歪风》一文,发表后国家广电总局发红头文件,要求各地电视台学习此文。根据中宣部的要求,中国文联专门召开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讨论此文。

追忆在《文艺报》5年的峥嵘岁月,虽非处处逢春,成绩骄人,但也不是乏善可陈。我克隆的鸡蛋,不知道泰丰同志是否满意?不管怎样,感谢泰丰同志对我在《文艺报》工作的支持。

已故《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同志有一句诗:“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想起当年《文艺报》的同事们,感谢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成就了《文艺报》走出困境,体现了患难之交情谊深。想起他们对我的支持和友谊,温其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