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叶梅:春华秋实

来源:文艺报 | 叶梅  2019年09月18日07:47

伴随新中国70华诞的同时,《文艺报》也迎来了70岁的生日,我们没有亲历这份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文艺类报纸的创建,但目睹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文艺报》的传播,感受到它给读者带来的欣赏和激励。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与《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多有联系,常常感怀这块园地上的春华秋实。

2006年秋,记得最初拟创办“少数民族文艺专刊”时,时任《文艺报》总编室主任的王山对我说,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蓬勃发展,文艺报社的领导经过研究,准备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版面,让他负责专版,他特为征求一下各方面的意见。我们坐在一个小饭店里,听完他的话我十分高兴,这个专版显然是少数民族文学园地的又一拓展,刊登的散文、诗歌、评论各类作品可更加贴近生活、短小精悍;可加强对精品力作的评介,对文学新秀和人口较少民族作品的推荐等。王山谦逊地点头称是,并约我为这个专刊写稿。没过多久,第一期“少数民族文艺专刊”面世,以其多民族的文化信息、风格独特的面貌让读者耳目一新。

此后,我陆续应约写了一些小文章,专刊为此开辟了一个《主编第一视野》专栏,后为《新视野》。我最初介绍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青年作家群等不同民族的文学群体,继而又接连介绍了多位少数民族作家及作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悠久、变化巨大,色彩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学土壤,生活在那里的少数民族作家常以他们的作品见证民族的变迁,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保护,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梦想追求,如同七彩之光,斑斓多姿。蒙古族诗人阿尔泰和他的诗集《阿尔泰蒙古风》,围绕着祖国、民族、人民和草原,在充满激情的抒怀和深沉的哲理思考中唱出了时代的声音、民族的心声,是我国当代蒙古族母语诗歌创作的标志性著作。《民族文学》自2009年创办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版之后,许多用母语创作的作家诗人都十分欣喜,认为这是国家对不同民族的母语更为实际的一种关爱。那年我们为此分别赴内蒙古、西藏、新疆召开了翻译家作家的座谈会,曾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集《草叶集》翻译成蒙古文的阿尔泰也一起走进了拉萨,与藏族的作家翻译家倾心交流,他用他马头琴般的音色,用他深爱的母语读他的诗:“露珠醒了,奔向灿烂的朝阳/激情醒了,投入火热的生活/醒来吧,我的诗。”我们这些不懂蒙古语的人在一旁听着,也情不自禁地被那种难以形容的魅力所感动。

生活在苍茫的青藏高原上,内心充满敬畏的藏族作家次仁罗布,他的作品剖析族人隐密的心灵,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表现出藏族人民在时代的动荡中所受到的冲击,表达出作家包容的情怀、善良的呼唤。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精通母语和汉语,他的长篇小说《时间悄悄的嘴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讲述了一个弃恶扬善、自我救赎的寓言式故事,充满维吾尔文化的幽默深邃、哲理和诗性。善于开掘生活、刻画人物的仡佬族女作家肖勤,从女乡长到县长,一直工作在第一线,同时用写作表达着对家乡土地和生活的一片真情。她的成功给更多的文学人以证实,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 经历过汶川地震的羌族诗人羊子从撕心裂肺的生死边缘走过之后,重新审视那片古老的土地和民族,在他的组诗《汶川之歌》被《民族文学》特别推荐之后,又捧出了长诗《汶川羌》。

从大漠绿洲的北疆、草原冰封的雪域,到云深林茂的丛岭、稻香叠翠的南国,在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上,56个民族的作家诗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所讲述的故事精彩纷呈,数不胜数。《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让许多不忘初心、讴歌祖国与时代的少数民族作家诗人进一步走入广大读者的视野,共同妆点当代文学的多姿多彩,也让无数少数民族文学新秀崭露头角。十几年来,我前后为专刊书写了数十篇文章,就如同一次次穿过多样化的河流,领略不同的风景和生活,倾听那万千气象中蕴含的声音,让我常怀感佩之心。“少数民族文艺专刊”的编辑明江、黄尚恩等多年来勤勉敬业,四处组稿,精心编校,在与他们交往的数年间深感其辛苦不易。《文艺报》创办以来,跨过新世纪,走入新时代,坚持导向、凝魂聚气,伴随祖国的脉动和文化的兴盛,共同迎来70年庆典,春华秋实,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