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混搭时尚设计,中国非遗惊艳丹麦

来源:文汇报 | 李婷  2019年09月17日08:32

中秋佳节,上海美术学院跨越重洋,将中国传统手工艺带到丹麦。当地时间9月13日,“风从海上来——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作品展”在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拉开帷幕。

展览围绕“平静的海”“温暖的海”“波澜的海”三种意境展开,展出的60余件作品均是上海美术学院在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方面的创作成果。展厅内,来自中国青海、新疆、四川等省区的中国染织绣、竹艺、木雕、剪纸、陶瓷等多种传统工艺齐齐亮相,勾勒出岁月静好的往日图景,更让人们看到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迸发出的活力与生机。

以缂丝为例,它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自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缂丝自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制作龙袍、复制名贵书画和宫廷装饰品,具有“织中圣品”之美誉。然而,美则美矣,与现实生活多少有些隔阂。此次展览中,苏州王氏缂丝第六代传人王建江与设计师苗海燕、李丹联手创作的“千里江山翠履霓裳”系列,让人们看到了缂丝全新的表达,成为当代服饰的一部分。这个系列包含女鞋、箱包和礼服,上面的图案取材自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但并不大面积使用,而是“采撷”部分加以点缀。如此构思让作品含蓄典雅,既能体现中国传统神韵,又透出时尚感。“这种东方美太奇妙了!”丹麦当地观众不禁赞叹。

竹编技艺自殷商问世,传世已有数千年。“20年前,竹编以出口为主,重视实用性兼具工艺风格。随着国内购买力的提升,为何不能把实用品艺术化,摆脱瓶瓶罐罐的创作模式?”带着这个想法,东阳竹编的非遗传承人何红兵首次尝试与两位荷兰当代设计师合作,利用竹柔韧的特性合力创造出了系列竹灯作品。这些竹灯尺寸不一,造型简约,色彩绚烂,极富线条感,令人赏心悦目。

本次展览中,跨界时尚的生活用品还真不少,比如竹艺与银器“混搭”的首饰,结合皮雕技艺、顾绣、紫铜錾刻的箱包,泥塑和崇明土布等非遗元素组合而成的立体走马灯……“非遗是智慧的结晶,它们中的大部分产生于农业社会,融入现代生活是其面临的重大命题。”非遗研究专家章莉莉指出,在当下,非遗传承需要打开壁垒,积极建立与社会多方面的联系和互动。

据悉,“风从海上来”是上海美术学院推出的系列展览活动,目的在于推动国际艺术文化的交流。2018年以来,“风从海上来”以东方故事与海派文化为基础,分阶段地把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实验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等教学与创作成果带上国际舞台。展览已经在埃及开罗、比利时布鲁塞尔、德国柏林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