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吴贻弓,电影接力传出重要一棒

来源:澎湃新闻 | 韩浩月  2019年09月15日20:42

2019年9月14日早晨,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吴贻弓在上海去世,享年80岁,很多电影人在得知消息后,纷纷表示哀悼与怀念。

怀念吴贻弓,一是记起他为中国影坛留下的那些经典电影作品,二是感谢他对后辈导演的影响与培养,三是铭记他在幕后为电影事业所做的贡献,当然,还有不少人想起与他交往的温暖点滴。

吴贻弓是一名典型的电影热心人,一位导演能为电影所做的事,他几乎都做了;他也是一位电影创作与制作的“全能型选手”,导演、编剧、监制等身份贯穿他的职业生涯。他当导演时可以背下所有角色的台词,可客串演出时却会把自己的台词说得磕磕巴巴,这成为吴老的一件轶事。

吴贻弓导演的电影作品在数量上并不多,只有九部,其中《巴山夜雨》、《城南旧事》最具知名度。以不多的作品博得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威望与名声,这在于他在创作上有严格的标准与要求,保障了每部电影都有艺术的完整性与纯粹性。

吴贻弓创作上的完整与纯粹,也体现于其他第四代导演身上,比如拍出《本命年》的谢飞、拍出《画魂》的黄蜀芹、拍出《老井》的吴天明,还有拍出《小花》的黄建中等等。

按照现在的眼光看,吴贻弓拍出代表作的年代是没有商业片的,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文艺片,之所以吴贻弓的电影“又文艺又好看”,在于第四代导演在创作时,除了坚持较高的艺术标准外,还不断往作品里灌注民族性与现实主义。也就是说,在吴贻弓的电影里,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的文化灵魂以及对中国人现实生活最精炼的萃取。

吴贻弓电影的文艺气质,是他那一代人文化气质的延续,电影在吴贻弓手中,既是记录时代的一种载体,也是表达理想的一个渠道;而吴贻弓电影的好看,则在于他通常从小人物入手、从个体视觉切入,把命运与悲欢融于历史背景下,拍出令人感同身受的故事。

一名上海导演把一个发生于北京的故事拍摄的入情入味,《城南旧事》的成功,是吴贻弓敏感把握时代气息的最好例证。在导演手记里,他用十个字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后来《城南旧事》又被拍摄成别的版本,但原著作者林海音只认吴贻弓这一版。

吴贻弓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但毕业后便长期工作于上海,他一生的工作重心都在上海,已经是上海电影名片的之一。

2019年5月24日,他在病床上写下了颤颤巍巍的六个字“上海电影万岁”,这是他送给上海电影最后的嘱托与盼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电影,是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峰,1949年之后,上海也是新中国电影的主力军,吴贻弓参与创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现在每年都在举办,已成国际电影盛会。

在这些年有关电影的活动中,出场时获得掌声最多、得到全场起立致敬的,不是大明星,而是那些备受尊敬的老导演,比如吴贻弓,电影从业者在用明星般的待遇,来感谢前辈的付出与引导。

隔代相传,在喜欢宏大叙事、反思与批判的第五代导演辉煌过后,第六代导演接过了第四代导演的衣钵,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人的作品里,也大多弥漫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第六代导演作品里那股缓缓流淌着的情绪,以及附着于情绪当中的诗意与不安,与第四代导演是一致的。

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百花齐放,电影的形态与理念也有诸多变化,但总有人还在延着前辈导演的电影理想之路行走,拍摄他们心目中的好电影,吴贻弓传出的接力棒,仍然会被不少新导演紧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