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岁华一枝:京都读书散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苏枕书  2019年09月11日09:12

作者:苏枕书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9年08月 ISBN:9787101139747

辛德勇序

枕书的《岁华一枝》付印在即,让我写几句话,一并印行,这让我很是惶恐。因为不管是相关的知识,还是文采,我写的东西,都不能与之相副。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读枕书的文章,看枕书读书、求学、做事,既羡慕她的文字,又敬佩她的学养,特别是十分认同她看人、看世界的眼光和态度,所以也就勉为其难,随便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旅日求学多年,枕书写了很多在日本的生活,写出了自己身在异乡的认知、体味和感悟,这部集子里面收录的文章,也是这样。与以往那些居日文稿稍许有些不同的是,讲读书,直接讲书籍史的内容更多了一些,笔调也更厚重一些。学术的气息,扑面而来;学识的深度和厚度,也都展卷可知。尽管如此,看枕书的文笔,仍感觉她是在捧着一盏香茗,向读者娓娓道来,轻柔而又温婉,绝不会像我写东西那样横眉竖目,剑拔弩张。

文如其人,更如其心。枕书看中国的眼光,是这样;看日本,也是这样;看人看世界,都是这样。同样的柔和而善良,同样那么敏感,体察入微。

在这个狭小的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不管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总是生长在一个特定的国度里。这是没办法的事儿。当一个人离开自己出生和少时生活的地方来到另一块国土,感受、观察并且再以自己故乡通用的文字来写录、抒发些什么的时候,你就不由自主地成为一个中间人,是在把一方的文化,传递给另一方。我读枕书这些年写的一本本书,感觉最强的,就是这一点。

同处于东亚的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历史绵长,相互之间,有着积极而又深重的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两国民众彼此之间的认知,出现了很严重的隔膜,甚至日渐疏远,这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都是严重的障碍,并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界、文化界有责任努力扩大双方的沟通,增进相互理解,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大陆的学人,在这方面显然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对日本了解的匮乏,认识的粗疏,从近代以来蜂拥而起成批赴日留学时起,一直就是这么个样子。在这当中,不是没有人能够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悉心观察日本,理解日本,甚至有一些人深深地爱上了日本和日本文化,但由于当时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主义背景,特别是接下来的日军侵华,一些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因素,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和日本文化的认识进程,变得多梗多阻,蹇踬不前,其间掺入诸多其他的因素。

不管从政治和文化上怎样看待日本,近代以来经济大幅度落后于日本的实际情况,实际上使得很多中国人对日本的富庶,是艳羡满满的,是仰而视之的。通观前前后后的发展和变化,不能不说,这种心态,带有诸多粗鄙庸俗的“势利”色彩。 眼孔直对着钱孔,自与认识日本、了解日本毫无干系。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困窘状况的改善,伴随着中国快速走向世界的步伐,本来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看看包括日本在内的整个世界,积极地感受和吸收异国文化,可令人遗憾的是,实际情形,恰好相反,对日本尤甚。

稍微了解一点儿中国古代历史的人都知道,所谓中华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乃至融合外来人种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与近代以来世界主流国家在工业文明主导下的历史性进步相比,中国的落伍,警醒人们必须深刻反思其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阙失与弊病。可对于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来说,时至今日,所谓睁眼看世界,还不过是睁一眼闭一眼而已;更不用说,世界真奇妙,内涵丰且饶,即使是瞪大双眼,也还需要一个漫长细致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地去品味,去体验,才能更好地从异国文化中吸收有益的营养,滋润自己,疗养自己,让身心不再那么贫乏,减少一些病态。

日本自古以来不断出现的飞跃式发展,不是偶然的,与这个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间缘由,引人深思。日本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和精致性,使得我们看待日本,不仅需要睁开双眼,还需要有一双慧眼,才能如佛家所说,无见无不见,看到一个真实的日本。

枕书笔下的日本风土人情,包括她谈学术文化,总是那么轻缓,那么娴雅。这首先是由于她对日本的感受是细腻的,透彻的,是自然而然地沁入肌肤的,因而能透过一些看似零散细琐的片段在不经意间传递出日本文化微妙的神髓。她没有告诉给读者什么特别的理念,只是轻声细语地讲述了对日本的美好感受。读枕书这些文稿,就像在跟着她的慧眼看东洋。

2019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