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6城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蔡天新  2019年09月04日10:05

作者:蔡天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8月 ISBN:9787521702774

A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

随心所欲的自由之城

入选理由:荷兰名义上的首都,以其情调和艺术珍藏品著称,对水和自行车尤为推崇。从磨坊主的儿子伦勃朗到磨镜工出身的斯宾诺莎,都在此留下足迹。

游历时间:2008年夏天、2012年秋天、2018年春天。

候选城市:阿布扎比(Abu Dhabi)、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亚历山大(Alexandria)、阿马尔菲(Amalfi)、安曼(Amman)、安道尔(Andorra)、安特卫普(Antwerp)、阿鲁沙(Arusha)、雅典(Athens)、亚特兰大(Atlanta)、奥克兰(Auckland)。

阿姆斯特丹作为欧洲的情色之都,起初我只是与之擦肩而过。多年以前的一次旅行,我已经从比利时沿海地区,乘船北上到达荷兰南方,见到了招牌式的风车和郁金香,可终究没有抵达阿姆斯特丹。直到2008年夏天,一次极其偶然的机会来临。

对每年不计其数的外国旅行者来说,阿姆斯特丹是以其历史的魅力、伟大的艺术珍藏品以及保存完好的古旧风格与情调吸引人。虽然贵为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王国的首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交易所),她却不是政府所在地,后者设在小巧可人的海牙,皇室家族只是偶尔住在阿姆斯特丹陈旧的皇宫里。此城既没有高大宏伟的建筑,也没有宽阔气派的大广场,甚至没有胜利拱门。

阿姆斯特丹让游客感到温暖亲切的地方,在于旧城狭窄喧闹的街道、山形墙的房屋(有着砂岩面砖建筑的正面和富丽堂皇的上楣)、教堂的塔尖,以及大钟琴和手摇风琴的音乐,这些与真实的现代都市生活并不相称。当然,此城最有特色的要数她的运河网络,覆盖了近百座“岛屿”,另有一千多座多姿多彩的桥梁与之匹配。

可是,在欧洲南方的地中海海滨,还有一座历史更为悠久,也更风雅的水城,那便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并且,由于阿姆斯特丹多数桥梁不通汽车,超过五分之一的蓝领阶层仍采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也正因如此,小河边有一些铁栏杆,既被用来系小船的缆绳,又被用作自行车的锁具,尽管有些时候不一定上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座城市以其宽容的姿态和欢乐的气氛闻名,吸引了全世界寻求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她开放红灯区,率先允许同性恋者结婚并领养孩子,安乐死合法化,被称为“了不起的阿姆斯特丹”。在那些四通八达的水路中间,还坐落着难以计数的中国餐馆和印尼餐馆,后者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只因为在历史上印尼有数个世纪被荷兰人统治着。

现在我得说说自己的奇遇了。2008年初夏,我应邀做客英伦剑桥,要在那里停留整整三个月,这对一个中年人来说有些漫长。好在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邀请我担任“中瑞艺术交流项目”评委,于是我得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回国,与家人小聚。之后,我搭乘KLM(荷兰皇家航空公司) 的航班前往阿姆斯特丹,准备从那里转机去伦敦。

没想到的是,因为航空管制,飞机在浦东机场延时升空。当我抵达阿姆斯特丹,最后一班飞往伦敦希斯罗机场的航班已关闭机舱。沮丧之余我因祸得福,KLM这家全世界最古老的连续运营的航空公司不仅提供我食宿和换洗内衣,还给我就地免费办理了申根签证(那会儿瑞士尚未加入该组织),于是获得机会夜游阿姆斯特丹。

那天晚餐以后,我独自一人乘火车进城,只用了一刻钟,便到了火车的终点站。车站附近就是运河区,那里张灯结彩,好不热闹。一扇扇细巧雅致的玻璃橱窗,里面站着或坐着一个个倩影。她们来自世界各地,以东欧、加勒比海和巴西人居多,从窗前经过的游客国籍更是五花八门。每扇窗户里头放着一张整洁的小床,还有一些布娃娃和玩具,各具特色。离别之际,适才见到的那幕情景又幻化成中国江南水乡古镇里的元宵节。

现在,我必须要提及个性鲜明的两位艺术家和两位哲学家。建于1631年的西教堂,里面安葬着17世纪的绘画巨匠伦勃朗;而1973年开馆的凡·高博物馆,则专藏19世纪艺术家的作品。伦勃朗出生在小城莱顿,青年时代移居阿姆斯特丹直至去世。他生前仅以肖像画谋生,死后两百多年却以其《圣经》题材的作品和自画像震惊世界。可以这么说,别的画家有的是空间感,伦勃朗却同时拥有时间感,这通常是诗人才具备的。

作为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凡·高的身世与阿姆斯特丹其实并无瓜葛,却因一座博物馆引人遐想。在凡·高的画作《向日葵》背后,天空总是悸动的,再配上割耳朵赠妓女的故事,他不可能不扬名世界。至于那位镜片磨制工斯宾诺莎,他在此城出生并接受教育,其身后出版的著作《伦理学》以欧氏几何的方法叙述。斯宾诺莎有句话深得我心:一个人只要被外部因素所制约,那他就处于奴隶状态。或许,这可以解释今日阿姆斯特丹风尚之由来。

在斯宾诺莎出生前四年,法国数学家兼哲学家笛卡尔移居荷兰。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人,也是“二元论”的创立者,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史上最简洁有力的命题,再加上怀疑主义,因此被尊为“近代哲学之父”。而在我看来,这两项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他年轻时发明的平面坐标系,据说后者的灵感是在他睡懒觉时悄悄来临的。

笛卡尔居无定所,他在荷兰逗留过的城市不下五六座,尤其钟爱那些小巧可人的城镇,并留下“隐居得越深,生活得越好”的民间语录,成为后世许多人的座右铭。不过,笛卡尔与阿姆斯特丹最大的瓜葛可能是,他在此城的一家书店里认识了一名女店员,她成了他生命中唯一的情人,为他生下一个女儿,那孩子却不幸在五岁那年夭折。

笛卡尔恋恋不舍的荷兰城市之一是莱顿,它也是伦勃朗的出生地,因此即便那次我在阿姆斯特丹的时间极其有限,仍抽身前往。50公里的车程,不到半小时就到了。莱顿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出了火车站,就可以看见大学建筑。沿一条热闹的街道,十几分钟我便走到一座白色的拱桥上。桥下是一条10多米宽的运河,桥边有一架风车,旁边正是伦勃朗故居。

过桥后我进入一条小胡同,胡同尽头便是荷兰最高学府莱顿大学的汉学系。这是一座两层四合院,我找到系主任办公室,只见一位中年的光头男子正伏案工作,与十三年前我在巴黎街头初见时几乎一样。那是在中国诗歌界鼎鼎大名的柯雷博士,本名克莱维尔。他收藏了不计其数的汉语民间诗刊,包括我创办的《阿波利奈尔》。寒暄过后,我问起莱大图书馆收藏的笛卡尔手迹,不料他却告诉我,要看手迹必须提前一个月预约。据说,数学界赫赫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最早是由笛卡尔发现的,只是他秘密写在笔记本里,三百年来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