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篇小说选刊》2019年第5期|范稳:识心如面

来源:《中篇小说选刊》2019年第5期 | 范稳  2019年09月03日22:19

创作谈: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们又常说貌由心生。汉语的所指和能指恰如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博大精深,蕴涵丰富,深不可测。从一句话探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以貌取人,都有同样的风险。可我们所憧憬的交往方式,却是从童叟无欺到真诚单纯,一个眼神便能让你产生信任,一句话也可让人托付终生。而在现实中,这种状况一旦出现,足可催泪。

信任已经成为生活中非常昂贵的东西,尽管我们天天都在跟它打交道,天天都需要像增强身体里的抵抗力那样,存贮或者支付信任感。我一直搞不清社会学意义上“抵抗力”和“免疫力”的区别。商品经济社会中诚信最为重要,微信时代可以让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人“见字如面”,但是你会发现真正值得信任(或者说敢于信任)的人,并没有随着朋友圈的扩大而增多。在这个浮华、零碎的世界里,一张张面孔在刷屏,一颗颗真实的心灵却如星星般遥远。哪怕是旧友知交,当猝然相遇于江湖,你会发现此江湖已非彼江湖,江湖道义已然发生了转变,所谓“琵琶起舞换新声”。人性对于某种美好的坚守,不得不在或艰难或尴尬的现实面前撤退,不得不与冷峻的现实“握手言和”,即便它已然是某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悲哀。

其实这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要面临的人生困境,也为一个作家提供了写作的多种可能。人心倘若易于辨识,小说就会写得不好看了。好看的小说当然是要写出人心的复杂、诡异、丰富、矛盾,以及不可预知、不可推测,甚至不可理喻。

我们都是一个个的矛盾体,还不仅仅是矛盾的A面和B面,也许是多面的。人性所展现出来的每一个维度,如果是真诚的,抑或真实的,我认为都有一定的价值。人生有无数的不确定性,就像人在社会上有不同的面孔,让我们难以辨识一颗真实的心灵。生活挤压着人们的表情,让他们时而尴尬万状,时而愁眉不展,时而又毅然决然、坦荡磊落。就像这篇作品的人物一样,他们有的在矛盾人生中想做一个好人,恪守良善,有的在某个阶段是别人眼中的沉沦者,有的在跌破人生底线时,依然努力保持内心深处的美好。这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之为人的一种真实状态。在人心的灰色地带,如果一个写作者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住它,精确地掌握似乎不可能,就会发现自己游刃有余。总有阳光穿不透的云层,但大地上的万物依然能感受到太阳的存在,它们依然在呼吸,在生长,在延续着生命,就像作家试图透过生活的种种表象,发现其中的坚韧和诗意,抑或通过描摹一颗颗鲜活的心灵,展现一张张读者似曾相似的面容,虽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些难。

作家简介

范稳,1962年11月生于四川,1985年毕业于西南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发表各类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已出版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十六部。代表作为反映西藏百年历史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曾获第七、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第八、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等。长篇小说《重庆之眼》获2017年度“中国好书”奖。部分代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