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朔方》2019年第8期|吴克敬:扶风堂随笔

来源:《朔方》2019年第8期 | 吴克敬  2019年08月29日08:35

诗 意

人最理想的追求,莫过于诗意了。

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欣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这句话,所以他在写一篇文章时,开篇即引用了这句话。我理解海德格尔,他引用诗人的一句诗开篇,并不是说,只有诗人才可以诗意的栖居,而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都可以诗意的栖居。我由此而想,诗意包含着怎么丰富的内容,既有人的快乐与苦恼,还有人的幸福与不幸;既有人的富裕与贫穷,还有人的智慧与愚顽……诗意因为栖居,囊括了人的一切,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人的一种生命向度。

早上离家下午回,声音未改皮肤黑。

夫妻相见不相识,笑问黑鬼你找谁。

我的微信群里,有一个“西府乡党”的小群,人不多,区世亨该是活跃的一个。今早起来,我翻看微信,看了有近百条,突然看到他的这首小诗,我乐了起来。我知道他借用的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的旧韵,但他借用得好,把他被烈日暴晒后的情态,写得委婉有趣,诙谐幽默,是太好玩了。

我月初的时候,跟随西安报业集团组织的丝绸之路采风团,从西安出发,穿越甘肃的河西走廊,在新疆转了一大圈,用了十六天时间,经历了气温达到摄氏六十七度的火焰山,也高攀了气温为摄氏零度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一路风尘地回到家里。妻子面对了我,就真的如区世亨诗句描写的那一种景象。妻子接过我的行李,放在一边后,把我拨过来转过去看了一阵,她说了,咋黑得不像了你。

我看到区世亨的诗句所以乐,根源就在这里。我以为区世亨的家庭生活是诗意的,而我的家庭生活该也是诗意的。

我依然翻看着微信,蓦然翻出一篇描写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的文章。其中有段窦校长写给他们家庭生活的文字,就特别的诗意。

身为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的窦校长,有她的一句名言,告诉我们教育界,要注重孩子的语文教育,如果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我赞同窦校长的主张,这并不是因为我爱好文学,对语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是我见识了我女儿读书过程中,因为她语文基础好,数理化和英语就都不差。我女儿现在英国帝国理工读博,每周都有一次视频聊天,她讲她去英国的留学生活,也询问我在家里的情况。就在昨天,我与女儿又视频上了,也许是我说得太古板,女儿就批评我,说我没有诗意。我回击女儿说你去英国了,我的诗意漂洋过海,也去了英国;哪一天你回来,我的诗意乘坐在飞机上,腾云驾雾地也会回来。我的回击把女儿逗乐了,所以又来表扬我,说我这不就又诗意了?

诗意在我和女儿之间,就是如此好玩。

那么在我举例的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的家里呢,似乎更好玩。窦校长非常喜欢一首描写蝴蝶的小诗。她在家里给爱人说一件事,怎么说都说不明白,于是她想起这首诗,就给她爱人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花是不会飞的蝴蝶”,她爱人一头雾水地回了她一句:“你说什么呢?”她自觉好玩,就把第二句诗又说给了她爱人,“蝴蝶是会飞的花”,她爱人依然糊里糊涂,让她把她说的诗再说一遍,窦校长这时就更乐了,也不答复他听得懂听不懂,便把诗歌的第二段,给她爱人重复地说了:“蝴蝶是会飞的花,花是会飞的蝴蝶。”到这时,她爱人愈加不解,神情甚是茫然地看着她,问她:“你们到底在说什么?”窦校长摁着她已经冲到唇边的笑,把诗歌的最后两句,又说了出来,“花是蝴蝶,蝴蝶是花”。对于这件事,窦校长后来给别人说,她爱人是理工思维,而这就是生活,有时候是没法说清楚的,但有这样一种意象,可以感受也是很有趣的。

窦校长的有趣,大概也就是她的诗意了。

所以说诗意无处不在,就看我们在生活里如何酝酿,在生活里如何应用罢了。这进一步说明,诗意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心性。你对待生活,不是那么太古板,不是那么太无趣,克服了这两条人生缺陷后,你如果还有点幽默,还有点谐趣,你的生活,差不多就算是诗意的了。

我们生活中的人们,错误地认为只有诗人才是诗意的,我不能说这个认知就不对,往往是,许多自诩为诗人的人,其生活性状,却少有他们自以为的诗意。我不知道这么来说顾城和海子对不对,我读他俩的诗,也认同他俩的诗写得好,一个诗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一个诗说“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我为他俩的诗句着迷,恨不能自己认识他俩,做他俩诗门的走狗。但他俩的死,断绝了我的念头,甚至庆幸自己未能认识他俩,成为他俩诗门的走狗。如果真是那样,我该是多么痛苦呀!

到我来写这短文时,我才蓦然意识到,顾城和海子,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诗人。但他俩少了诗意,所以才把自己的生活,弄得那么不堪,那么凄惨。

对照他们二位,去看我们的古典诗人,发现他们是那么旷达,是那么通灵,是那么透彻,譬如王维,譬如高适,还譬如陆游。王维的山水情绪,高适的边塞情怀,每每品读,都有一股温温的诗意,暖暖的诗意,包围我,融化我,让我感受到一种极端诗意的润泽。特别是陆游,活了八十五岁的他,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绝对算个长寿之人。他一生的经历,是缠绵的,也是壮烈的,青梅竹马的意中人唐婉,就因为母亲的唆使,就让他“错错错”,又使唐婉“莫莫莫”,追悔悲叹,饮恨终身。但陆游不会沉在儿女情长的苦悲里,他天生一副救民报国的心肠,“上马击胡狂,下马草军书”,直到生命最后时刻,留下一首生命的绝唱,虽然悲观地看到“不见九州同”,却依然相信会有“北定中原日”。

诗意在陆游身上,是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是种乐观不屈的态度。唯如此,也许才称得上诗意,大诗意。

人为鸟巢

人的好心鸟不知。

眼见挂得到处都是的人为鸟巢,而不见鸟儿居住的那一份良苦用心,我不能自禁地要为人的可爱而慨叹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是哪一个人突发善心,来为自由自在的鸟儿人为地在树梢上,或者崖壁上悬置鸟巢?我不知道,想来别人也不知道,但我们只要从自己蜗居的房舍里走出来,随便到哪里去,可能都会看到人为鸟巢。这些日子,我出门晨练,看见小区门口的大路西侧,总是有人攀着高梯,往高大的行道树梢上,绑扎人为鸟巢。我问他们,人为鸟巢是你们的个人举动,还是组织的安排?绑扎人为鸟巢的人,无不神秘地让我猜,好像他们是在学雷锋,做了好事不愿意留名似的。所以我就懒得问了。

但我看着他们绑扎在行道树上的人为鸟巢,感觉太没创意,太难看。

回想我看见过的人为鸟巢,在欧洲的奥地利,还有德国、芬兰,爱鸟人士在树梢上、崖壁上人为地悬置鸟巢,制作就讲究一些,五花八门,全是形态各异的板式小房,让人看了,以为他们把自己居住的楼宇,按比例缩小到鸟巢一般大,照葫芦画瓢地板裁出来,用钉子钉好,涂上油漆,小心地挂在鸟儿出没的地方。再就是台湾,还有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我因为去过,也见到了大量悬置在树梢和崖壁上的人为鸟巢。说实话,我在这些地方看到的人为鸟巢,大都不怎么样,不如我在欧洲大陆看到的,极具艺术范儿。这里的人为鸟巢,真是太平庸了。不过也有好的,我在贵州的大山深处,具体地说,就是在贞丰和司南那两块地方,我看到的人为鸟巢,不仅具有艺术范儿,还有很强的地方文化味儿。

这里的人为鸟巢,充分地应用民间工艺,充分地采用当地村料,或毛竹,或茅草,手工编织,形象十分原始古朴,真的如是鸟巢了呢!可是我认真看了,如此人为的鸟巢,依然不见鸟儿光顾。

我们大陆的人为鸟巢,不见鸟儿光顾,台湾、欧洲的人为鸟巢呢?我也注意观察过,同样不见鸟儿光顾。这让我一次一次地,要为这些空悬在树梢和崖壁上的人为鸟巢而悲哀了,我悲哀干了这些活的人咸吃萝卜淡操心,做事不是缺心眼儿,就是根本没长心眼儿。

鸟儿不傻,鸟儿有它自己的生活趣味,它们才不会栖居人为的鸟巢哩!因为鸟儿,可说都是了不起的建筑大师,它们从祖宗那儿继承基因,都不缺少筑巢的本领。倒是我们人,在自己的建筑才华有所局限时,打开自己的眼界,虚心向鸟儿学习,照搬鸟儿筑巢的样式,来为人类设计建筑。在这方面,我们国人眼光独特,把在2008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的主场馆,建设成了一个鸟巢的样子。

既是鸟巢的样子,命名也就简单,不像我们许多城市居民区,狗吃青草学洋(羊),起一个异国他乡的名讳,这不比我们宏伟盛大的奥运会主场馆,自然地叫了鸟巢。

鸟巢的落成,在北京已愈十载,是北京市享有盛誉的标志性建筑。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到了北京,参观了故宫博物院,下一站,选择的也许就是鸟巢了。国人也一样,到了北京,哪能不去鸟巢看看呢?我就多次去鸟巢,把自己不是鸟儿却胜似鸟儿似的,要飞进鸟巢里去,走一走,转一转……我有一帧自己喜欢的照片,就是以鸟巢为背景而拍摄的。

我还有几帧喜欢的照片,也是以鸟巢为背景拍摄的。只是此鸟巢非彼鸟巢,而是真正的鸟儿在树杈上,在灌木丛里垒筑的。

几年前,我受邀到秦岭抱龙峪,参观国人研发的大功率火箭发动机测试。我们被安排在与火箭发动机测试台相对的半坡上。就在我们站立的地方,我看到一个小小的鸟巢,拳头般大小,精妙地架在一丛带着针刺的灌木丛里。看得见小小的鸟巢中,有四只更是小小的鸟蛋,整齐地排列在里面……当时我就想了,是我们的到来,惊扰了鸟儿,让鸟儿逃离了它的鸟巢。到我们离开后,鸟儿还是会回来的。果不其然,在我们看罢火箭发动机测试后,离开那里没几步,一只花彩的小鸟,就急不可待地飞回了它的鸟巢。

我把我看到的这一现象,命题为一篇《袖珍鸟巢》的小文章,在《西安晚报》刊发出来。让火箭发动机研制单位的专家看到了,给我打电话,说他们试验场周围的山后面有许多这样的小小鸟巢。

我为此颇为欣慰,把自己与那小小鸟巢的合影,洗出来送给了专家。

朋友在白鹿原上依山赋形,建设一处名叫四季健康小镇的住宅区,邀我上原给他们以文化指导。在那里,我看见了许多高大的树,树梢上或多或少,都有鸟儿垒筑的窝巢,最典型的一棵树上,层层叠叠,仿佛我们人类居住的多层建筑一样,竟有五层之多!我发现垒筑在树梢上的鸟巢,不断有鸟儿飞来飞去,所以十分开心。我目视那树梢上的鸟巢,让朋友给我照了相。我为此给朋友说,你们四季健康小镇,能与鸟儿和谐共处,大概就是你们最为让人着迷的文化底蕴哩。

从白鹿原上下来,再看我们住宅小区外行道树上的人为鸟巢,我就有话要说了。那白色塑料板做成的人为鸟巢,悬置在树梢上,吸引不了鸟儿栖居事小,污染了天空事就大了。

可不是吗?行道树上挂扯着不少飞升上去的塑料袋子,我们称之为空中垃圾。人为鸟巢也一样,只是人为徒添了更多的空中垃圾而已。

慈 爱

怎样做父亲?今天竟也是个问题了。

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还不能说是家庭生活的一种制度性退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进步呢。早年以前的家庭,习惯的是严父慈母,渐渐地演变着,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慈父严母。问题因此而来,让我们的一些父亲不知道怎么做父亲了。

同在一个小区住着的一位同乡,嫁的可是不错,先生是位高知分子,工作上也极有成就,他们育有一女。女儿生得娇娇的,我们长期往来,相互都非常熟,一起吃个饭,或是出门旅游,我看到的情况是,他们一家特别和睦,从来都是乐融融的样子。小区认识他们家的人,都说他们家是小区里的模范家庭。娇娇的女儿在父母身边一直娇娇的,娇娇地生,娇娇地养,六岁了是那个样子,十岁了是那个样子,十六岁了是那个样子,二十岁了还是那个样子。女儿现在二十八岁了,听她母亲说依然是那个样子。

是个什么样子呢?

在女儿十六岁前的时候,她母亲说女儿就不像她生的,而像他爸身上掉下来的一疙瘩肉,什么时候都如一块胶似的,黏在他爸身上。便是晚上睡觉,两条细嫩的胳膊,都要吊在他爸的脖子上才能睡,而你还不敢把她的胳膊从他爸的脖子上卸下来,捉住了刚要卸,她会立即睁开眼,把你狠狠地瞪一下。她母亲这么说女儿的时候,我们开了她的玩笑,说她把女儿的胳膊从她爸的脖子上卸下来,是给她腾地方哩,腾出地方来,让她吊……我们这么玩笑她,她是不恼的,而且还会一脸的幸福,说她的胳膊有地方放,她抱着自己的热身子睡。

女儿长到十六岁,她再说女儿,语气就不一样了。我们听着她说,也不敢与她玩笑,怕她会翻了脸呢。

不像话!太不像话了!

母亲说女儿不像了女儿,父亲不像了父亲。洗个澡,自己不擦自己,还像小时候一样,赖在浴室里,非要他爸给她擦不成!她爸也是,女儿在浴室里叫他,他也进得去,给他女儿擦干身子,套上件薄薄的短短的浴衣,还像小时候一样抱着出浴室……这时候女儿的学习作业多,女儿在书房里做,她爸不能离开,要陪在女儿身边。陪上一会儿,她去看,女儿就坐进了她爸的怀里,在她爸怀里做作业。

唠里唠叨的母亲,因为此,和女儿动过手,和丈夫也动过手。她打女儿,丈夫不答应;她打丈夫,女儿不答应,最后无奈地叹息,她女儿怕真的是她爸前世的情人哩!

通俗地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但是这位父亲和女儿,亲成这个样子,恐怕还是少见的吧。她母亲还给我们唠叨,说她也有老爸的,女儿家都是有老爸的,哪有她女儿和她爸这样的?在母亲年复一年的唠叨里,女儿都大学毕业了,钻在家里不谈恋爱不工作,就还像原来一样,黏在她老爸的身上。你们说,这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

可怜的母亲不知道,我们邻居谁又能知道。不过,大家的议论随之而起,都是事不关己的谴责,你说一句有这么当爸的吗?他说一句这哪里像个当爸的?所有的谴责都背着他们家,所以都是不起作用的背后风。我没有背后说什么,碰着一次酒宴,我和这位父亲坐在了一起,趁着嘴里的酒气,说这位父亲了。可我带着酒气的话,还只说出半句,就被人家父亲呛了回来。他让我少操闲心,还让我睁大眼睛,看看今天的家庭,谁家不是慈父严母?

我不能再说什么了。因为他说的确是今天的一种家庭生活新气象。

但却突然地看到一个微信里的文章,很有些控诉味道地写了一个父亲,完全没有现在慈父的模样,所作所为,也不是传统的严父,简直可说是个眼里只有钱,自私自利却又暴力的家伙,压根不知道一个父亲对女儿应有的爱、对妻子应有的责任。女儿长在他的跟前,看到的是他的吝啬和他的暴力,为一句话会大吵起来,为几个钱会大打起来……微信里有句话,说她从小几乎就是听着父母的吵闹和父亲捶打母亲的场面而长大的。她常常用两疙瘩棉花塞着耳朵,埋在书本和作业本里,看她的书,做她的作业,她怕在与人的交往中,听人说父亲,那样她眼里不流泪,心里是要流泪的。

她知道用功,上了大学,毕业后不久就结了婚,并很快地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挣钱不多,但一定牙缝里抠,衣着上省,积攒出几个钱来,回家去交给爱钱的父亲。她也给父亲买礼物,在她把不多的钱和礼物交给父亲时,父亲终年黑着的脸,才会露出一点笑……西安今年夏天热,她住的房小,想要使自己的小孩有个舒爽的地方去,她想到她的娘家,就抱着自己的小孩往靠着一架山的娘家去了。小孙子到家来,外婆是开心的,外公也开心着,因为开心,做了外公的人,把她女儿省吃俭用买给他的礼物,都拿出来,标上价,要他的女儿用钱买回去,说他用不了那些礼物,他就爱钱。

小外孙这时抱在外婆怀里,做女儿的虽然吃惊父亲的举动,正惊愕着,抱着小外孙的母亲扑上去,就和有此举动的父亲打在一起,只一个回合,父亲、母亲和她抱回家的孩子,同时摔在了地上。她心疼自己的孩子,撵上厮打着的父母,把她的孩子从他们厮打着的地方抱起来,欲哭无泪地夺门而去……她跑出很远了,还听到父母的厮打声,便是她一路舟车劳顿,回到了暑热难挡的西安,耳边轰鸣着的还是父母的厮打。

她是没有办法了,在微信里呼吁,都是父亲,我怎么摊上这么一个?

因为她的呼吁,我想起我们小区邻家的父亲,两相比较,觉得他们都太极端了。因此我想说,一个成为父亲的人,怎么做父亲,真的是要好好想一想了。

露 馅

不露馅,怕露馅,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普遍遵守的一条规律。

我不能说中西文明冲突就在于此,但我敢说,其所表现的方式,确实如此。我们中国人做什么事,是反对露馅的;而西方社会,则千方百计地想着要露馅,特别是在饮食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也最为明了。我们蒸的包子,肉的、素的;我们蒸的饺子,肉的、素的,还有我们的点心,可都是要馅儿裹得严严实实地包起来。尤其是我们吃的粽子,不仅要把馅儿包在米里边,还要在米的外面,再一层一层包上粽叶,绳绑索捆,吃的时候,不解下绳索,不剔除粽叶,就甭想吃到粽子里或肉或素、或咸或甜的馅儿。

不露馅,成了我们生活和为人的一个习惯。

年轻的时候谈恋爱谈出了眉目,要去见岳丈了,心里忐忑着。去了他们家,站不敢站,坐不敢坐,屁股有一股浊气要放,也紧紧地压着,丝丝缕缕往出走……挨到要吃饭了,端在盘子里的,是一张圆圆的韭菜盒子。这是他们那里的一种风俗,有圆圆的韭菜盒子端上来,不切不分,就说明同意了我们的婚事。

我的心剧烈地跳起来。

就在这时,一把刀不知是谁给了我,要下刀子来切韭菜盒子。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提着锋利的一把刀子,却怎么都在韭菜盒子上切不下去。幸亏有知我疼我的他们的女儿,伸手过来,把她的手握在了刀把子上,她这一握,解放了我,我把手松开了。就在我松开且要挪开的时候,知我疼我的人,把我的手却死死握在她捉住刀把子的手上,拉着我和她一起把刀架在圆圆的韭菜盒子上,横着一刀切下去,把圆圆的韭菜盒子切成了两瓣……后来我才知道,这也是他们那里的风俗,表示一个圆圆满满的家,原是切开的两半儿,就看我们怎样建立了。

后来知道的道理,掩不住现场的伤情,原来包在韭菜盒子里的馅儿漏出来了。

就在馅儿露出来的时候,岳母背过了身子,抻着袖子在眼睛上沾;岳父也背过了身,举拳在额头上砸了一下。

馋嘴的我,把岳父岳母的举动都看在眼里,但我心如铁硬,因为我知道,韭菜盒子这一露馅,他们伤他们的心,我可是要开心了呢。我开心可以筹办婚礼,要他们的女儿做我的新娘了。低头看着切开来漏出馅儿的韭菜盒子竟有七层之多,黄灿灿的鸡蛋搅和在绿茵茵的韭菜叶里,汩汩地渗着香喷喷的热油……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常在妻子面前说,那一顿韭菜盒子吃得最过瘾了。

我把这件事,还说给我们正在谈婚论嫁的女儿。女儿现在英国帝国理工读博士,她调皮地说她母亲,到时候,她把人带进我们家,也要她母亲烙一个圆圆的韭菜盒子让他们切的。她母亲是智慧的,说女儿在英国吃什么?不像咱们都是吃不露馅儿的,而你吃披萨,吃麦当劳、肯德基,可都是不怕露馅儿,肉呀菜呀,果粒什么的,都要明明白白露着馅儿的。到时候,我给你们炒一盘子鸡蛋韭菜,你们就着馒头吃去。

几次出国,总有友人送我们礼物。

他们把礼物送给我们时,都要当着我们的面,打开包裹,把礼物清清楚楚地暴露出来,一再给我们讲礼物有什么特性,有什么优点,有什么来历,生怕接受礼物的我们,不知道他们的礼物重要似的。我随西安市的一个文化访问团,到欧洲的奥地利、德国、法国走了一趟。在奥地利参加他们的一个农产品文化节,主办者送给我们的礼物是每个人一只西红柿;到德国参加他们的一个啤酒节,送给我们的礼物是每人一只啤酒杯……这样的礼物,说心里话,我们并不觉得多么珍贵,可被他们说得意义非凡。那只西红柿在活动结束后,回到我们乘着的车上,就被我们消灭了;倒是那只啤酒杯没法吃,勉强拿回国,至今还放在我的书柜里。行文到此,我偏头一眼看见,粗粗拉拉的一个直口陶瓷杯,比起我们送给他们的礼物,不论材质,不论品相,都要差得多。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送给他们的礼物都是我们带去的皮影,一件一件,不尽相同,但都一样的精美。我们在送给他们时,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得既严密又紧实。他们接到手后要撕开包装打开看,也被我们客气地抬手挡住了,并谦敬地告诉他们,拿回去看。

有什么不可告人吗?接受礼物的他们,当时都是这么一种高深莫测的表情。

国情使然,我们看在眼里,也不说什么,都只是笑笑,握手告别而去……转过身,我就想到在国内看到的一出小品,是我们西安话剧团的几位演员创作演出的,既不能说是讽刺什么,也不能说是弘扬什么,小品的内容,讲的是一个上海人和陕西朋友见面互致礼物的故事。陕西朋友的礼物包装很不讲究,而上海人的礼物在包装上却特别精致。在两人互致礼物后,上海人把粗糙的包装撕了撕,撕出了一个口子,从口子里看了一眼,就喜上了眉梢;陕西的朋友把他接过来的礼物,先打开一层包装,里边还有一层,再打开这一层,里面却还有一层……一层一层又一层,到小品演出的灯火都暗下去了,他还没有把礼物的包装全打开。

这很好玩吧?

然而露馅或者不露馅的饮食,以及礼尚往来,都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我们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是:纸里包不住火。我们的一些人总认为他们会包,弄什么事都不会露馅。可是遗憾得很,似乎没有人能包得住一切,包着包着不自觉地要漏出馅儿来,到那时候,麻烦可就大了,哭爸没用,喊娘没用,自己的罪就只能自己受了。

为此我想,咱们西安的肉夹馍,倒是来得极有道理,半露馅半不露馅的,很值得作为一个现象,让人思考。

相 貌

相由心生。这么说来,一个人的相貌如何,可也会是一种福报。

想想也是,“人不可貌相”的主题词,再加上一句“海水不可斗量”的话,被人经常说着,几乎成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事实证明,这个真理也是依然真理着,却也有不尽然的地方。有人研究说,人的性格就写在脸上。还有人说,情绪起伏表露于声,态势看手势,生活方式展现身材,人品映现于眼睛,审美看衣着,层次看鞋子,家教看站姿,会不会打扮看头发,爱不爱干净看指甲,投不投缘吃顿饭就知道……凡此种种,不论别人怎么说,我是要举双手赞同的。就如我坐上餐桌,端不端酒,端起来美美地喝,还是只在嘴唇上沾一沾便放在桌面上不再动,都在于我对餐桌上人的认识了。人都是对劲的人,我喝酒肯定喝得快活,喝多了也不至于失态;而其中有一个人不大对付,我就喝不了酒,哪怕是我最爱喝的老茅台,也是酒沾嘴唇就醉,顺嘴找个借口,立即离开酒桌。

那个让我看着不大对付的人,可能只是与我头一次谋面,他并没有什么对我不起的事与话,而且还很可能见了我面,表现得特别亲近,甚至巴结,但我就是改不了对人的第一印象,不愿意与其交往、交流……如果有人不识相,在酒桌上大放厥词、臧否人物,或者是言语间,露出点儿对父母、兄弟、姐妹的不恭不敬、不爱不惜的只言半语,我就更不能与其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酒了。西安民生原董事长马永庆先生是我老友,他就几次见了我在酒桌上,对那样一些人的不客气。他为此在作文时,把我的那些行状,还以赞赏的笔法,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我为此吃过亏的,但我改不了,也没想改,所以还经常地以貌取人。看着是我的朋友,就老老实实地交……我的朋友像马永庆一样的,有很多,交得既长久,又上心的,在物质生活里时如此,在精神生活里也一样。

昨天中午,一位关中东府的高姓朋友相约吃酒,因为脾气性格相投,把酒吃得特别欢畅。要知道,我们成为朋友是非常偶然的。2015年的时候,在他人组织的酒宴上,见了头一面,吃了头一顿酒,此后两年了,就再没见面,自然也就没再吃酒,这一次是第二回。因为头一次相见吃酒的投机和投缘,没有因为两年间隙未见未吃酒而生疏,反而如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坐上桌子,任凭掏钱请酒的他长篇大论地怀旧,然后咣的一口,亮起酒杯的底儿,把酒一滴不剩吃进肚子。

他的长篇大论,归结起来一句话,人与人能不能成为朋友,就是一眼的功夫。

菜没吃一口,我们两次见面的朋友,因为那一眼之缘,立马连干了三杯酒。他媳妇看不过眼,劝他也是劝我:吃菜吃菜,哪有不吃菜连吃三杯酒的?我看他,从脸上看他性格使然,可能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可他媳妇的劝,一劝一个准,他乖乖地坐下吃菜了。在这个时候,我不挑事那就不是我,就也听劝坐下吃菜了,先是一筷头的苦荞饸饹,再是一筷头的红油米皮,然后又是一筷头的猪头肉,投进嘴里咀嚼着想,我怎么挑事呢?

其实没怎么多想,就有一句话冲到舌尖上,我说高老兄娶媳妇,可也是一眼的功夫?

我的话把高老兄的话匣子打开了。他扔下筷子,提起酒杯和我碰了一下倾进嘴里,就说开了。他说我说得对,他年轻的时候要学历有学历,要能力有能力,做着当地一家大型农场的负责人,他身边的女孩子盯着他。他听说了,只要给谁一个眼神,远远近近的女孩子,接住他的眼神,都会兴高采烈地跑进他的怀里,由着他抱了。可是他没有,百里挑一地看上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最初的情人,接着的爱人,后来的媳妇,最后的老伴。

情人眼里出西施吗?我插空说了一句。

我的插话把事儿挑大了,高老兄两手掰着我的脑袋,让我看他最初的情人,接着的爱人,后来的媳妇,最后的老伴,很是人老不知羞地说,你看么,就是西施。

他的举动把酒桌上的人都逗乐了。

他最初的情人,接着的爱人,后来的媳妇,最后的老伴,笑着说他是人来疯,而他承认他是人来疯。他说他最是疯狂的时候,只把从不认识,也从没见过的她在他们那里的医院照了一面,就疯狂地要认识她,追求她,暗暗追到她家在县城的居民院门口。发现她家兄弟姐妹多,吃粮是个问题,他就动用他的特权,把他积攒下来的全部资本,装在一辆双轮架子车上,五六十里的乡村道路,他一个人拉着,拉到县城她家门口,把八麻袋小麦堆在她家门口。他要走,走了两步,因为流汗太多脱了水,因为用力太过虚了人,竟一头栽倒在人家门口,让他如意地娶回了他的一眼所见便倾心一生的老婆。

我相信他的故事,更感动于他的故事,就停止了我挑事的语调,真诚地与他和他的她站起来碰了一回酒。

眼里有缘,心才会动啊!相貌可是太有力量了。

吃罢中午的酒,我回到家里来,翻看我的微信,看着可有要回的。这就看到“魅西安”公众号上的一则微信,讲的是夜读胡适的感受。我顺着读下来,发现这位夜读胡适的人,感受是太雷同了,他说原来宣传胡适是“反动文人”,看了他的照片,也觉得他真是够反动的。可现在不这么说胡适了,再读他的文字,又看他的相片,发现原来是那么的相貌堂堂,从年轻到年老,都透着一股逼人的儒雅周正之气。他的相貌,比起原来敬重的鲁迅,似乎还要略胜一筹,清秀风流,潇洒脱俗。

相貌对于一个人,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