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系列评论 70后徐则臣:路多远才能回到家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徐春林  2019年08月21日08:44

8月16日,70后作家徐则臣的《北上》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谈及这一荣誉时,徐则臣更愿意谈接下来如何写作。徐则臣觉得,获奖不是凑热闹,也没法去凑热闹。

但笔者认为,《北上》这部作品的确是因为它的好,茅盾文学奖的认可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事情。徐则臣的写作是凭着自己的脚力和文学天赋走出来的。很多人的写作是一种磨砺,磨到一定的程度上文字会干净整洁。徐则臣不是这样的,他是个天才的作家。

很多人会说,天才来于勤奋。我只能说,徐则臣是个例外。比如他写小说,别人写一部都难,会混淆人物,情节杂乱不堪。徐则臣不会,他可以同时摆着几台电脑,在这台上敲打几个字,再接着去另外一台上敲打。他就像是棵正在生长的树,每天都会给读者变化。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每一部里都会有新的方案,新的问题,新的答案。在他的眼里气候是不可以预测的,好的作家也是不可以预测的。

在70年代的中国作家里,徐则臣在审视文学时,眼光和很多同龄作家不同。他不以为发表作品,或者获奖就是文学的至高荣誉。他认为,发表作品只是一个作家的正常劳动,就像干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属于那种分内该做的事情。而获奖,只是“顺手牵羊”的事。能够获奖当然是好,如果不能获奖也得以平常心对待。一个作家绝对不能趁着拿奖来写作,这样也不可能拿奖,更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徐则臣说,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必须得时刻保持清醒,不时得想起那些曾经对自己好过的人。只有看见一条回家的路,才能看清楚麦地里的庄稼,树林里的鸟儿,河流旁边的人家。才能想起,那条路离外婆家越来越近。夕阳西下,打着赤脚,站在小河边,看着河流的方式,那也是文学的目标。想起那些亲人时,便能够把那些思念和恐惧都放声哭出来。

在徐则臣写作的过程中,有着各种的艰难险阻。悲伤的时候会把自己当成卡夫卡,也会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哪怕是其败连连。如果你面临挤压,如果你常常生活束手无策,如果你所有的事都是超乎寻常地难以完成,如果你伸出两只手却感到力气空空荡荡,你就可以真正地理解卡夫卡了。他就是这样独立面对世界,体会着断断续续的无力和虚弱。

徐则臣希望接下来所写的作品视野更加开阔,该是站在世界的舞台来看中国,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上该处于什么样子的位置,这也是青年一代作家的责任。

路还得继续走,多远才能回家?这也是一个很文学的问题。我想,在徐则臣的心里一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