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沁源邂逅天津

来源:天津日报 | 肖克凡  2019年08月16日07:55

一路车程将近四小时,终于抵达被大自然绿色包裹的地方沁源县。这里有条河流古称沁水,郦道元《水经注》云:“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经泻一隍,又南会三山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也。”沁水今名沁河。沁源境内有沁河源头六处,应了“不集小流无以成江河”的古训。

一路采风行走,参观美丽乡村建设,游览社会主义新农村,接连走过王陶乡岭上村、灵空山镇黑峪村、紫红移民新村、善朴古村民宅,处处各具特色。一路采风探访,融身大自然深处,切实感受山林风光,接连来到交口乡合欢本草谷、花坡、沁河源头、中峪乡龙头油菜花种植基地、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处留下深刻印象。

就自然条件而言,沁源得天独厚生态优良,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0%,宛若“绿色宝石”镶嵌于晋东南大地,堪称天然大氧吧和最宜深呼吸的地方,被誉为三晋大地的“香格里拉”。

就生物多样性而言,沁源丰富而独特,这里山林盛产油松,令人惊叹的“油松之王”树高46米,树冠覆盖面积70平方米,一树派生出九枝树干,宛若九杆大旗昂然耸立林间,得以“九杆旗”美名,已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之最。山林深处还有名贵的褐马鸡存在,这种珍禽羽毛异常美丽,曾广泛用于清代官员顶戴花翎,可称“官家用品”。

就经济均衡发展而言,沁源小县人均GDP名列晋省首位,这在增长速度普遍放缓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全省经济发展强县的势头,沁源足以令人艳羡。

就革命历史传统而言,抗战期间太岳军区司令部和太岳行署扎根沁源,具有厚重的红色文化积淀。当年阎寨村曾被喻为“小延安”。持续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全县八万人,没有一个村成立“维持会”,没有一个人做汉奸,充分体现中国人的血性与气节。自1942年起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人民致敬》《沁源人民胜利了》等百余篇文章,这种红色基因传承至今。

如此优美宜居的自然环境,如今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处处自然美景,一桩桩历史故事,沁源县获得美誉,实至名归。然而,远离高速公路与机场造成交通不便,沁源颇有几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况味。绿色沁源的名声,红色沁源的名望,理应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扬。

一路采风行走,临近活动尾声,随团来到郭道镇采风,不由稍感疲惫。然而,走进安静整洁的大院落,迎面望见铁青色建筑墙上镶嵌“三线沁源展览馆”几个红色大字,这曾经熟悉的词语蓦然唤醒我的记忆。

不忘上世纪60年代,中国版图周边形成“马蹄形包围圈”,国际形势急迫,战争因素骤增。我国东部沿海老工业基地,首当其冲直接面临“美帝” “苏修”穷兵黩武的威胁。于是,中央依照全国战略地区划分,在我国中西部13个省区开展大规模的战备建设,包括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统称“三线建设”。

一声令下,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从政府机关选派得力干部、从科研单位选调优秀人才、从先进企业抽调的生产骨干、从名牌大学分配的毕业生,从地方招收青年工人,汇集成为“三线人”的特殊群体。他们来到荒凉的大山深处,风餐露宿、肩挑背扛、白手起家,建宿舍、盖厂房,开辟祖国三线建设新天地。

中国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山西省划为“小三线”地区。我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中学同学小于跟随父母从天津迁往“大三线”陕西宝鸡山区,从此断了联系。我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天津市机械工业局工作的办公室老王同志曾经参加山西“小三线”建设,每每谈起天津迁往山西的工厂,多次说到“长治”地方。人的记忆随着时光推移,渐渐容易淡忘。采风走进郭道镇“三线沁源展览馆”,一部鲜活的“小三线”历史呈现面前。沿着展览路线依次阅读,我从展板里寻找“小三线”天津建设者的足迹。

名称:山西东升器材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27厂。包建单位:天津永升器材厂。

名称:山西晋东器材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18厂。包建单位:天津卫东器材厂。

名称:山西长虹机械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10厂。包建单位:天津永红器材厂

名称:山西开源线材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29厂。包建单位:天津卫东漆包线器材厂和天津工农兵电线厂。

名称:山西人民器材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11厂。包建单位:天津新民器材厂。

名称:山西沁河机械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13厂。包建单位:天津天源器材厂和天津津源器材厂。

当年沁源县总共七座工厂,有六座来自天津。我不禁兴奋起来,企盼从“小三线”建设者照片里找到熟悉的天津面孔。

一张张照片里青春洋溢的笑容、意气风发的目光、朝气蓬勃的身影,分明定格于五十多年前的光景里。我猛然意识到,他们如今均已年逾花甲,甚至年过古稀,难以对照青春面容了。

尽管企业名称几经变更,我还是能够识别“天津卫东漆包线器材厂”,就是坐落在河西区陈塘庄工业区的天津市漆包线厂;“天津工农兵电线厂”就是坐落南开区长江道的天津市电线厂。这无疑是天津机械行业的荣耀。

三线沁源展览馆陈列着当年的机械生产设备。我能够认得二零车床和导轨磨床,还有立式铣床和剪板机,它们无声讲述着“小三线”建设者艰苦奋斗的故事。当年开源线材厂生产的被服线,产品质量难以达标,他们派员到天津609厂接受技术培训,很快排除产品质量缺陷。这让我感受到沁源与天津的不解之缘,也使我在山西沁源邂逅不曾谋面的天津前辈。

参观即将结束时,我意外得知那张铁木结构的台案被当地称为“天津桌”,因为当时沁源没有见过这种具有折叠功能的台案,便有了如此称谓。我给这张“天津桌”拍下照片,请它重返天津家乡。

从天津来到沁源“小三线”的建设者,起初有南开大学毕业生,后来有天津知识青年和复员军人,他们无私奉献了青春年华。当时生活物资极其匮乏,女工在沁源商店里连卫生纸都买不到,只有草纸。许多生活日用品都是从城市家里捎来的,即便吃顿水饺也成了奢侈的事情。创业者艰苦奋斗的精神,迸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在太岳深处“小三线”树起丰碑。

城乡生活确实存在差别。夏天里“小三线”女工穿起塑料凉鞋,竟然引起当地妇女们的好奇,此前她们没见过裸露五个脚趾的鞋子,也没嗅到过“小三线”女工们身上散发的雪花膏味道。冬季天冷,男徒工戴个口罩、穿件棉猴也会引来惊异的目光。这群“小三线”建设者,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同时影响了当地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文明生活习惯。

“小三线”工厂举行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带动了当地村民体育运动的开展。“小三线”工厂的文艺节目表演、锣鼓秧歌游行、放映露天电影,上映朝鲜的、阿尔巴尼亚的、南斯拉夫的电影,给当地青年村民播下喜好文艺的种子。清晨,广播喇叭里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间食堂开饭的味道……为闭塞静寂的山村生活吹来清新空气。村民们听见了普通话,看到了广播体操,接触了海报与大标语,懂得了粮票、布票和各种票证,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他们在工农互通有无的交往中,缩小着城乡差别,结下了深厚友谊。来自大城市的“小三线”职工们,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将沁源山村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青山犹在,绿水长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类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阻拦的潮流。不论“大三线”,还是“小三线”,顺应时代发展与改革开放气候,纷纷走上转型之路。那六座天津包建的“小三线”工厂,先后搬离沁源迁到榆次,几经整合完成凤凰涅槃,企业获得新生。然而,那些来自天津的“小三线”建设者的业绩,已然被写进那册《三线沁源》的书里,令后来人阅读与铭记。

(作者为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鼠年》《天津大码头》《旧租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