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河湟皮影戏:游客和花朵都成了观众

来源:中国文化报 | 蔡文斌  2019年08月12日11:27

张永荣制作的皮影人物头像——《封神演义》故事中的杨戬。

青藏高原的夏天,凉爽而短促,转眼间已是立秋。

国家级非遗项目“河湟皮影戏”县级传承人张永荣的家乡在湟中县土门关乡红岭村,是青海东部地区典型的农业村,一年只熟一季麦子。这里同时也是青海有名的皮影戏之乡。操持着皮影这个行当,让张永荣原本悠闲的夏天变得行程满满。就拿7月份来说,他和他所在的光明皮影艺术团就在西宁及周边地区演出了十几场。艺术团的十几个成员都是和他同村的农民,平均年龄超过50岁。

最让张永荣自豪的是参加了今年7月“文化惠民·幸福西宁”的演出,他和“老伙伴”们用皮影戏唱腔演了一出新戏《尕布龙》,博得了观众的掌声和喝彩。这次演出是西宁市近年来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一次成果展,在西宁市中心广场的百姓大舞台举行。“登上这样大的舞台,对以前的皮影戏艺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演完节目,拿着皮影和大舞台拍一张合影,张永荣坐下来,和记者聊起皮影戏的那些事。

张永荣家世代务农,兼唱皮影戏。如今这一门手艺传到他手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永荣说:“那时候我的祖辈父辈利用农闲时节走街串巷演出,演一场的报酬是30斤小麦。”如今,文化旅游部门搭建了大量平台让大家演出、展示,一年下来能增加近1万元的收入。文旅融合以后,青海省各地景区的劲头更足了,随着乡村旅游、城市周边游、花海经济发展起来,迫切需要以文化底蕴来提升旅游品质。张永荣所在的光明皮影艺术团和旅游景点一拍即合,在景区拉开场子演出。摩肩接踵的游客和五颜六色的花朵都成了他的观众。“老一辈人想都想不到有今天这样的阵势。”他说,增加收入的同时,作为传承人和手艺人,这一份成就感和获得感更为难得,更值得骄傲。

有一件心事一直困扰着张永荣,那就是皮影戏传承的问题。“不仅仅是唱腔要学,雕刻、绘画、表演、音乐都要学,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皮影手艺人和传承人。”张永荣说,一场演出下来,一个人至少得娴熟运用3种乐器,而且这样的演出剧目有300多部,三国故事、《封神演义》故事都要铭记在心。“临场演出,还要随机应变,唱腔是固定的,但很多唱词根据现场情况需要即兴发挥。”高难度的学习和对应变能力的要求,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但令张永荣感到无比欣慰的是,这些年文化旅游部门高度重视皮影戏的传承工作。“每年都让我们在省内外学习培训,提升自己。”张永荣说,县里、市里还经常安排演出和展览活动,扩大皮影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以来,各级文化旅游部门频繁对艺术团进行指导和帮助,让大家劲头越来越大,对“河湟皮影戏”传承的信心也更足了。

8月8日,立秋这天下起了小雨。过不了多久,就要收麦了。张永荣说:“等秋收完了,我就专心准备申报市级传承人的资料。祖祖辈辈的皮影技艺,不能在我手里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