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非遗东风助中医传承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侯  伊  2019年08月12日08:50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作为我国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自古就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以“养形、养气、养神”保卫着人们的健康,然而近现代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却遭遇现实困境,传承中医文化、发展中医科学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国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推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还发表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等,中医药振兴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同时,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常抓不懈,一大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2018年,中医“骨伤垫压疗法”被评为重庆市渝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骨伤垫压疗法”第三代传人的侯世国,凭着自己精湛的中医技艺,让“骨伤垫压疗法”乘着扶持非遗传承发展的东风,越来越为人所熟知,使得中医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了新发展。

记者来到侯世国开办的中医诊所时,虽然时间尚早,但是诊所内已经满是前来看病的患者,侯世国正运用“骨伤垫压疗法”给一位病人上药。黑色中药膏、白色垫压条,质朴的材料,简单的包扎,一会工夫侯世国就以独门绝活儿完成了治疗,以他的话来说,“骨伤垫压疗法”简单易学易操作。

1901年,重庆的李智益结合晋代葛洪的《肘后救卒方》中记载的小夹板固定骨折的治疗方法,创立了“骨伤垫压疗法”。1966年,侯世国拜“骨伤垫压疗法”第二代传人卢林森为师,成为第三代传人。“12岁那年,我母亲受伤骨折,我背着母亲找到了卢医生,卢医生不仅态度十分和善,而且医术高明,从那时我就觉得中医不仅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更是蕴含着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高尚情怀。”从此,侯世国开始潜心学医。

几年后,侯世国应征入伍,被调到沈阳军区医院,在医院近10年的时间里,侯世国从来没间断过中医学习。“我这个人没什么其他的爱好,就爱待在宿舍里看书。当时买了不少中医学和解剖学的书,我认为搞骨科一定要会解剖,在军区医院的时候,我就经常待在解剖室里搞研究。”边看书边治病,这样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使得侯世国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将西方医学知识注入传统中医药学,使得传统中医获得了创新性发展。侯世国说,在入伍期间,他通过“骨伤垫压疗法”至少治愈了上万名病人。

复员后,侯世国回到重庆开了一家诊所,在给病人进行治疗的同时,他也在积极寻找更合适的垫压条材料,用以完善中医技艺。现有西医临床骨伤治疗通常采用各种固定硬质材料,如钢板、木板等,此类固定材料虽然坚固易用,却比较硬,会让骨伤部位的血脉流通受阻,影响患者的自愈能力,侯世国认为最好的固定材料应该能跟人体的软组织一样有弹性。“过去‘骨伤垫压疗法’的垫压条都是用桑枝或树皮等植物的杆皮制成,虽说柔软度有了,但缺乏稳定性。后来我就想到用道林纸来做垫压条,而且道林纸的大小、薄厚、密度等都有讲究,需要联系造纸厂专门定制。”侯世国说,这种柔韧又有弹性的垫压条放在特定的位置,能通过人体运动,帮助骨骼自动归位,再配合帮助修复的中药膏,一般的骨折都能治愈。接受过相应治疗的李奶奶深有感触:“30年前,我父亲股骨头粉碎性骨折,就是到侯医生这里看好的,没落下一点病根,两个月前我自己又不小心骨折了,来这里上过几次药后,现在已经好得差不多了。”

不仅在国内妙手回春,侯世国精湛的中医技艺也远渡重洋走向海外。从2012年开始,侯世国应邀到澳大利亚首都健康中心做过3年医生,救治了不少患者。“当时有一个澳大利亚人由于发生车祸,左脚必须穿上一只重达6斤的鞋才能走路,整整21年都没治好。后来我用‘骨伤垫压疗法’给他进行包扎,仅仅3次,这位患者就可以正常走路了。让外国人见识到我们中医的博大精深,令我特别自豪。”

如今,侯世国的弟子遍布全国。“我培训过的学生中有学中医的,也有从头学起的,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总数有上千名。”在侯世国诊所里工作的弟子黄玉兴从2008年就来到这里拜师学医,到现在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他说:“我们都希望能学好这门技艺,好好地传承中医。”

据侯世国介绍,目前在诊所里工作的弟子,每个月差不多能有5000元的收入,而一些已经学成自立门户的弟子,每月收入更是在6万元以上。对于侯世国来说,“骨伤垫压疗法”的传承不仅保留了老一辈人的心血、发扬了传统的中医文化,也帮助更多人有了一技之长,立足社会,济世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