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市场现全新产品+传播体系
童诗市场的“小众”潜力
据观察,从童诗出版门类看,名家合集、儿童诗绘本、经典诗歌集,且大多以纯文学的诗歌品类依然占主流地位。作家或编者本身的知名度、影响力,包括图书品相、营销手段在内的多种因素构成图书“腔调”,成为影响童诗最受被市场接受的多维因素。
从销售层面看,童诗最具市场号召力的还是经典和名家。其中,以名家个人的童诗集和名家主编的童诗集最有市场号召力。作者本人的童诗审美积淀,或编选者的视野和眼光决定了一本诗集的品质及影响力。市场上,儿童诗集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有特定审美眼光而不盲目跟风的诗集,是最关键也是最有难度的一点。
从个案来看,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童诗图书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除“世界金典儿童诗集”与“林焕彰童诗绘本系列”外,《杨唤童话诗画》2016年出品,目前有4万多册销量。诗歌的主题性上,该社出品了我国台湾地区第一本科学童话诗集《星空动物园》。2018年9月,该社又推出我国台湾儿童文学泰斗林良的童诗集《蜗牛》,这是林良的78首经典童诗首次整理出版。2010年出版的“高洪波童诗绘本系列”与2014年出版的“彩虹桥名家散文诗系列”也在去年重新修订出版了新的版本。今年3月,该社携手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历时1年多打造了童诗精选读本《童诗三百首》,上市3月多,印量逾10万册。目前,闽少社苦心经营近10年的“小太阳童诗馆”已有30余个儿童诗品种,且双效良好。
不可否认的是,在热闹的童书出版领域,与小说、童话、绘本等相比,童诗是相对沉寂的一个出版门类。但随着儿童文学的进一步普及和童诗小热潮的出现,儿童诗不再局限于传统概念下的小众市场。这一方面在于一批有影响力的儿童诗诗人和热销童诗集的带动,让童诗在文学审美世界里的独特性被大众看到;另一方面在于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有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诉求和更为多样化的需要。例如,浙少社推出的我国台湾著名诗人林焕彰的童诗集《我的童年在长大》,自2017年出版以来,销量已突破5.6万册。“花婆婆”方素珍的童诗绘本《明天要远足》,作为常销品,目前销售已破10万册。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低幼读物出版中心主任陈艳梅透露,该社一直坚持出版相对小众的诗歌系列作品,其中有畅销10载、销售近20万册的金波儿童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有获得第10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王立春的《梦之门》,还有被选入学校推荐书目的樊发稼主编的“百年百首优秀儿童诗”系列。
新产品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浙少社将《我的童年在长大》这首“非代表作”的题目作书名,给人以全新感觉。形式上,该社舍弃了精装本的设计思路,以单色印刷、黑白插图、双封、26元的定价走亲民路线,做出了童诗市场的差异化。书后的拉页设计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惊喜。而该社除了重点打造“任溶溶给孩子的诗”(《怎么都快乐》《如果我是国王》2册)、《金子美铃童诗经典》(3册)等,接下去还将出版林焕彰的“猫家族的诗”绘本系列、《王宜振童诗精选》等。据该社相关负责人透露,“任溶溶给孩子的诗”策划过程中最大的突破在于以“全景呈现”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在原创和翻译儿童诗方面的文学艺术贡献。尤其是集结了任溶溶100首原创儿童诗的《怎么都快乐》,用时间轴的概念和方式生动展现了其诗歌创作历程。
基于市场分层需求,今年市场也涌现出“材质特殊”的新型童诗产品。比如,青豆书坊在近期推出了“诗歌训练营”,开发了时长10天的“给孩子的线上诗歌课”。从一个学习童诗的角度延伸到带孩子“玩”诗,让孩子写出自己的作品,可谓开拓了全新的童诗产品研发思路。
此外,未来童诗市场类型化的主题细分(如科学童诗、自然童诗等),更多名家的介入,童诗情境的创设(主题公园、集会、媒体、公众号),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公众图书馆、阅读推广人、教师、家长),新科技、新媒体的介入等,都是值得关注的出版方向。
新传播体系
童诗能够流传,需要更多载体配合,音乐或其他形式必不可少。尽管难度不小,不少出版机构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在童诗的推广中,借助各大媒体和新媒体开展线上活动、创意营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浙少社林焕彰的《我的童年在长大》能在2年时间6次加印至5.6万册,与《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年重阳节之际在公号上发表了对林焕彰的深度访谈密不可分。而“任溶溶给孩子的诗”系列在六一前夕出版,除了传统媒体的qq报道,“为你读诗”“祖庆说”等拥有10万+阅读量的、颇具号召力的公众号进行了连篇推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套书的影响力和读者认可度。同时,读诗、仿写诗歌、为诗歌配插画等线下活动也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如浙少社在各地学校、图书馆举办过多场“《明天要远足》童诗分享会”,而对于一些经典的有语言生长点的童诗,小学语文老师及阅读推广人自上而下的校园推广,也极大拓宽了童诗的普及面。金子美铃的诗歌同样在近年备受小学语文老师推崇,屡次出现在各种阅读推荐书单中。
据我国台湾和英童书总编辑周逸芬透露,该公司在童诗策划过程中,最有突破的地方在于结合了有声朗读与量身创作的好听儿歌,童诗与民乐的相遇,比如《永远的杨唤》找到金曲奖最佳儿童音乐作曲家陈中申,为文字配上旋律。周逸芬觉得,最困难的是童趣与专业的平衡。“目前我国台湾的儿童合唱团都是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爱乐儿童合唱团的小朋友们平常也要上学,周末假日又要上许多才艺班。不过大家依然排除万难,在音乐质量上尽了全力。”据悉,和英童书花费近1年时间,筹办诗歌音乐会,引起众多家长好评。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自《林焕彰童诗绘本》出版后,邀请了当地知名电台主播,录制全书音频,读者买书后扫描二维码即可听到;《童诗三百首》出版后,闽少社举行了一系列跨界合作读诗会,如与福州当地的戏剧教育工作坊合作,让孩子用解放天性和入戏的方式进入诗歌的情境;将读诗会搬到福州近郊的网红度假区。
苏少社即将出版的“金波晚安故事”系列,其中一本是诗歌集,书名为《一万朵花的合唱》,精选了30篇金波诗歌。据陈艳梅介绍,该社将朗读音频放在了苏少社的“小凤凰FM”平台上,虽然目前图书《一万朵花的合唱》还未上市,“小凤凰FM”上的音频试听已有不错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