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声枪响》:少年英雄的意识流成长小说
“普天下的色彩全来了:鲜红、血红、大红、橙红、紫红、公鸡冠子红,正黄、明黄、金黄、鹅黄、橙黄、浅黄……漆黑、浓黑、淡黑、灰黑,13岁少年见过的和没见过的色彩都闪着光飘然而至,多么美丽多么惬意,一排枪声响起又是一排枪声,三十六声不同的枪响一跃而起直插云天,转身膨胀为枪响的森林……”
7月28日,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中国现代文学馆、海燕出版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少年阅读馆合办的《三十六声枪响》作品赏读会上,两位小读者慕语涵、张皓翔分别朗诵了《三十六声枪响》的部分章节。这场作品赏读会是中国现代文学馆2019年暑期公益读书活动。《三十六声枪响》是一部全面讲述抗战时期少年英雄王二小动人故事的长篇小说,这本书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以及他身边的众生群像、生活场景都一一复活重现。作者孟宪明在现场为观众讲述了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和《三十六声枪响》背后的创作故事。
小读者朗诵《三十六声枪响》片段
小读者朗诵《三十六声枪响》片段
活动在《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中开始,这也是《三十六声枪响》的创作灵感来源。孟宪明在少年时和成为作家后都被这首歌感动,作家的敏感让他开始寻思,这首歌背后关于王二小的更多、更丰富的故事。孟宪明说,王二小的故事在小学语文的课本里只有短短的不足200字,人们以往读到的大都是简短的故事性介绍,还没有一部作品深入到英雄王二小的内心世界,去揭示儿童在战争中的心路历程。之前,王二小更多是一个符号式的人物,当代青少年很难找到与小英雄的心灵联系。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是如何知道八路军的机密?如何有决心牺牲自己带着鬼子进入包围圈?为此,孟宪明查阅了大量抗战资料,如王二小的生平,并向许多抗战老兵了解情况。“老兵告诉我,这个子弹是什么,这个子弹长什么样,子弹怎么响,写了很多字,告诉了我很多战争的细节。”
孟宪明为小朋友们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小读者在看《三十六声枪响》
这些关于声音的细节贯穿全书,从王二小人生里的第一声枪响开始,那是鬼子的三八枪声,子弹突然飞来击穿了与王二小一起玩耍的一个小伙伴,但是没有人知道那是鬼子的枪声。直到三天后一个八路军路过,找到了那颗子弹,模仿了三八枪的声音,孩子们才意识到那天发生了什么,所以,“三天以后王二小才听见那声枪响。”
“可是为什么会有第零声枪响,而且在书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个第零声枪响?”在提问环节,小朋友们十分踊跃:“为什么是三十六声枪响?”“为什么三十六声枪响不是按顺序写的?”
孩子们踊跃提问
孟宪明解释,这本几十万字的书,实际上只写了王二小在将鬼子引入包围圈而中枪后的弥留之际的几分钟,在那几分钟里,他的意识已经混乱,随着鬼子的枪声响起,他的脑海中无序地、同时地涌现了短暂的人生中包含着不同枪声的三十六个片段,这三十六声枪响都是他回忆中的枪声,而此时真正响起的只有第零声,也就是此刻击中他、夺去他生命的那一声。它被放置在开头和结尾,以揭示其间的三十六声枪响都来源于二小弥留之际混乱的意识流。
孟宪明回答小读者提问
活动最后,海燕出版社总编辑张桂枝代表海燕出版社,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图书《三十六声枪响》,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编目部副主任吴春梅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馆向海燕出版社和孟宪明颁发了《三十六声枪响》入藏证书。
颁发入藏证书
颁发入藏证书
文/图:中国作家网 邓洁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