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他们与《我和我的祖国》同在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康胜利  2019年08月06日08:44

作者采访秦咏诚先生(左)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这首经典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近来更是火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爱国之情荡漾在每个歌者的嘴角眉梢。每当我听到这首动人的歌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张藜、秦咏诚,都是我熟悉的良师益友。余音在耳,却转身已成故人。当优美的旋律响起,我更加思念他们,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

十七年前,我在《中国石油画报》主持《史海钩沉》栏目。这个栏目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我国有关石油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雄壮旋律,几十年来响彻神州大地。电影《创业》的主题歌“晴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让无数人为爬冰卧雪的石油创业者们流下感动的热泪。作曲家秦咏诚的名字如雷贯耳,我却未有机会一睹风采。

二○○二年十一月,经作曲家朋友牵线,我终于有机会去拜访秦咏诚老师,虽然顶着凛冽北风,但我心里热乎乎的。

那天秦咏诚老师和我促膝而坐,我们谈了很久。秦老师从早年到大庆石油会战采风创作《我为祖国献石油》谈起,一直说到当下。对石油往事的回忆、对石油工人的情感,使人觉得他不是一个音乐学院的院长,而是一个“老石油”。

稿子写好后我再次登门,秦老师审阅得很认真仔细。时近正午,我正要起身告辞,秦老师说: 别走,有个朋友过来,咱们一起吃个饭。

我和秦老师走进一家东北饭馆,秦老师把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音乐系主任李未明教授介绍给我。在饭桌上,秦老师说:“《我为祖国献石油》写出四十多年了,我还没进过石油部呢!我还想给石油写歌!”我和李教授都有些惊讶,不过秦老师的这句话,我牢牢地记下了。

不久,中国石油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筹备召开西气东输歌曲创作座谈会。第一个,我就想到了秦咏诚老师。

那天早晨,我打电话给秦老师说:我去接您吧!秦老师却说:你开会正忙,把地址告诉我,我打车就行了。这样一位大作曲家,竟如此替我们着想,真让我心里过意不去。

座谈会结束后,秦咏诚老师应邀到南京西气东输长江穿越工程现场体验生活。当时,我参加中石油、中央电视台对工程联合航拍,跟秦老师同一个航班。与秦老师一起来的,还有比他年长一岁的老搭档张藜老师。我特别喜欢张藜老师写的歌词——《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命运不是辘轳》《山不转水转》《不白活一回》等,真是接地气,每次听这些歌,都能引起强烈的共鸣。这次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词作家。

晚餐时,我没有与航拍摄制组一起,而是特意去陪秦咏诚、张藜两位老师。席间,我们不停地向两位老师敬酒。酒兴正浓时,我问张藜老师,那么吸引人的歌词,您是怎么写出来的?张藜老师哈哈一笑,侃侃而谈,不时逗得满座响起笑声。前些天石油文联征集歌词,我也写了两首,借着酒劲,我给张藜老师敬酒,说要“以酒拜师”。张老师一饮而尽,连声说:“行、行!就这么定了!”当晚,我在日记中兴奋地写道:喝酒时,张老师谈起歌词写作,受益匪浅。以酒拜师,允。

那几天南京正遭遇罕见的酷热,次日一大早,我和秦、张两位老师,坐车前往工程现场。工程现场,井口离地面有十几层大楼高,下井的铁梯陡峭,看着都眼晕。秦老师豪气不减,说没问题。而张老师的腰和腿,在下放东北农村劳动时受过伤,于是我从旁边搀住了他的胳膊。张老师扶着栏杆,我感到了他的身体在颤动。好不容易下到井口,天气炎热加上紧张,我俩的衣衫都被汗水渍透了。我们开始沿隧道向长江深处进发,里面黑黝黝、凉飕飕的,隧道顶部不断有水滴落下来。张藜老师佝偻着身子,紧紧把住轨道车栏杆,在侧耳倾听解说的同时,竭力保持着身体的平衡。穿越长江隧道将近两公里,头顶上就是长江江底。我们经过的地方,最高处距江面六十二米,最低处仅十二米。也就是说,万吨巨轮正从我们的头顶驶过。直至返回地面,我一直扶着张藜老师,不敢松手。

在返回住地的路上,秦咏诚、张藜两位老师讨论着歌曲创作的话题。那两天,两位老师日夜切磋,打磨新歌《石油圣火》。我到张老师的房间,见他下着长裤上穿背心,汗流浃背却不开空调,伏案正在对歌词精雕细琢。见我来了,张老师就把手稿递给我,说你来看看。我也没推托客气,还真建议初稿有一词可用更好的代替。话一出口,我才觉得有点唐突,可张老师却乐呵呵地说好啊好啊。在房间里、走廊上,两位老人边哼边改、如醉如痴的情景,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为庆祝长江穿越隧道贯通,西气东输分公司举行庆祝酒会。《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和我的祖国》雄壮、优美的旋律回响在整个大厅。那天可谓双喜临门,恰逢秦咏诚老师七十岁的生日。为此,石油文联特制了镀金的《我为祖国献石油》词曲纪念牌。秦咏诚老师接过纪念牌,热泪盈眶。他和张藜老师戴上老花镜,一起走上台去,一手持话筒,一手拿着歌篇,忘情地唱起了《石油圣火》《我和我的祖国》。他俩唱得是那样地投入,动情之处竟躬下身去。这是两位唯一一次联袂登台,这珍贵的一幕,被我“咔嚓”一下摄入了镜头。

虽然和张藜老师是第一次接触,因他待人随和、性格幽默,短短几日,我竟敢和张老师开玩笑了。我说您那个歌词“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是怎么想出来的?星星要不是星星,月亮不是月亮还能是什么!“碾子是碾子缸是缸”,这也能入歌词么?张老师听了,又是呵呵一笑。闲唠时,我还偶然问起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诞生背景。张藜老师说:有一次秦咏诚对我说,我有一首已作好的谱子,你看看能不能配上歌词。我拿到谱子,琢磨了好几天。这首谱子借鉴吸收了朝鲜族民歌曲调元素,明朗欢快,悦耳动听,我很喜欢。没多长时间,歌词就填好了。听张藜老师这么一说,填词都能填得意境超凡,我愈发崇拜。

最近听到《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还有一种说法,即张藜老师请秦咏诚老师谱一首曲子,他来填词。我遗憾没有问过秦老师,但张老师讲的我记忆犹新。其实,个中细节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位伟大的词、曲作家,共同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作品,而这个作品,将流传百世。今后不管中国人走到世界上多么遥远、多么陌生的地方,只要《我和我的祖国》熟悉的旋律响起,就会在心中涌起暖流。

那年十二月一日晚上,中石油集团公司在德胜门外六铺炕大楼,举行了 “授予张藜同志荣誉石油工人称号”的仪式。七十一岁的张藜和他的老搭档秦咏诚相约一起来了。张藜老师手捧证书激动地说:“我得过很多奖,但我更珍视今天授予我的荣誉!”

秦咏诚老师特意带来了一九九三年授予他“荣誉石油工人”和“石油工人作曲家”称号的证书。他说:“今天张藜也成了荣誉石油工人,我可有伴儿了!”。

后来,我去家里看望张藜老师。一见面,张藜老师就问写词了吗?问得我好尴尬。除了那次应征,我写了《心曲》《用微笑送我们出发》,便再没提笔。《心曲》在《歌曲》杂志发表,而《用微笑送我们出发》还是秦老师在他任主编的《音乐生活》上发表的呢。

令人痛惜的是:二○一五年、二○一六年两年间,秦咏诚、张藜两位老师,先后离开了我们。此刻,抚摸着秦老师给我题写的“友谊长存”四个大字,端详着与张藜老师的合影,不禁感慨岁月的匆匆无情。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是的,当代著名的词曲作家张藜、秦咏诚并没有远去,我们还在唱他们的歌,他们与祖国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