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叶炜:做当代中国的创意书写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李子木  2019年08月05日16:26

叶炜是近年来影响日甚的新生代青年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文化随笔和文学评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对文学和学术事业的执着以及旺盛的创作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6月,叶炜的“转型时代三部曲”《裂变》《踯躅》《天择》出版了,这是继“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后土》之后,叶炜所倾力创作的第二个“中国书写”系列。作品以高校教育为背景,密切关注人的存在与人和人的关系,塑造了知名教授、管理干部、普通职员、大学生等不同群体鲜活生动的形象。

转型:由书写农村到关注都市

与“乡土中国三部曲”时深刻关注农村不同,“转型时代三部曲”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都市,而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作家的创作视角一直没有离开我们的时代,换句话说,这两个三部曲和时代都保持了很切近的距离。

其实除了这两个三部曲之外,叶炜还创作了“裂变中国三部曲”和“青春三部曲”,创作涉及各个领域。但总体来说,他的书写主要着力在农村和高校。显然这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作为出生成长在农村、在城市读书工作的“70后”作家,无论是乡土中国,还是转型时代,都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自然而然地也成为叶炜所熟悉的创作领地。叶炜自己也觉得:“虽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推土机一样势不可挡,但当代中国的底色仍旧脱不了乡土中国,农业、农村、农民依然是我们的根系所在。大多数的中国人三代以内,一定会和农村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写现实中国,一定绕不开农民。”他说。

“从鲁南苏北的农村走到了城市,在城里读书、工作,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乃至教学科研,都在和知识打交道,和所谓知识分子为伍。我用20年的青春丈量土地,又用了20年的成长感受了大学。土地和大学,就是我生活的轴心,也就是我的所谓现实。我笔下的人物,多从土地褶皱走来,在大学里磨砺,然后潜隐于生活深处。写他们,其实就是写我自己。”叶炜说。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在看完转型三部曲后说:“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讨论叶炜‘转型时代三部曲’,可谓是适逢其时。对叶炜来讲,‘转型系列’本身也是他写作的一个巨大的转型,未来的时代应该是技术的时代、知识的时代。所以从宏观上来讲,非常欢迎叶炜的转型。”

现实:永远是写作的最好老师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创意写作博士、美国爱荷华大学的访问学者,叶炜对于国外文坛中花样繁多的各种先锋写作、现代写作手法无疑是熟稔的,但从他的创作来看,他似乎始终把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奉为圭臬,这又是为什么呢?

叶炜说,坚持现实主义写作首先就是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动感十足,内容宏富,非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不足以体现这种时代的能动性和丰富性。其次,中国毕竟是一个现实主义传统强大的国家,作为自小接受祖国文学熏陶的“70后”一代人,现实主义是根植于自己精神里、骨子里的。此外,在这些年的写作中,他的一大感触就是文学创作始终追不上现实变化的脚步,这也从客观上要求作家在创作中倾向于采取相对比较老实的现实主义手法来书写今日的中国,而相对灵巧的现代主义手法,则很难如实地书写时代,给后代留下信史。

叶炜的现实主义创作也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和肯定,评论家邢志刚认为,“转型时代三部曲”无疑是当代中国转型的一个缩影,非常有批判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社会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个人该如何转型,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困惑和彷徨?叶炜的这部作品有着非常精准的描写和人物塑造,比如史真教授、牛万象、陈敌等人物的刻画,既写出了人性,更写出了人心。评论家温德朝说,叶炜的3部作品具有厚重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作品中的人物非常立体形象,文字多元化、多视角地体现了高校生活状态。叶炜在“70后”作家中有独特之处,他的写作是对社会现象的真实呈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力量。

叶炜虽然是个“70后”,却已经有了将近30年的写作经历,其作品曾两次入围茅盾文学奖,但他认为,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我的下一部作品,仍旧要紧贴时代脉搏、中国大地。因为我给自己定的创作初衷就是写好当代中国。”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