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绿邮乡愁——评王蒙中篇小说《邮事》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4期 | 崔建飞  2019年07月29日15:09

内容提要:非虚构小说《邮事》讲述了作者与邮局间发生的许多难忘往事。叙述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上溯140 年前清代中国邮政,历经民国邮政、新中国邮政直到当下的邮政发展。小说既有对绿色乡愁的温馨回忆,又有对现代邮政的陶然赞美,前者是历史启示与文学诗意,后者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两者互补整合,杂多统一,和谐交响,这是王蒙拯救传统危机和谋求时代进步的文化立场,也是《邮事》给予人们的珍贵启迪。作者叙事语言的幽默风趣,议论风生,加强了作品的生动可感与透视维度。视野的扩阔、清明的智慧、会心的一笑与潇洒自如的沧桑感,则在行云流水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出来。

关键词:王蒙 《邮事》 非虚构 历史叙事

《北京文学》2019 年第3 期发表了王蒙中篇小说新作《邮事》,并特别注明是非虚构小说。《小说选刊》同年第4 期随即选载。小说中,作者历历回忆了他与许多邮局间发生的难忘往事。小说叙述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上溯140 年前清代中国邮政肇始,下至民国邮政、新中国邮政的发展。特别描写了亲历20 世纪50 年代的北京西长安街电报大楼、北新桥邮局;20 世纪60 年代门头沟的邮局和新疆麦盖提县的邮局、伊犁巴彦岱红旗人民公社邮政所;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乌鲁木齐乌拉泊五七干校邮局和北京前门东大街6 号邮局、东长安街邮局、永安里邮局;20 世纪90 年代东四邮局,直到新世纪以来秦皇岛某邮储银行和北京亚运村邮局、和平西桥某邮局、北五环某邮局、万寿路邮局、酒仙桥邮局、海淀上庄镇邮储银行的变迁,也写到20 世纪50 年代与苏联“捷乌什卡”(姑娘)通信,20 世纪80 年代从美国爱荷华大学给家人寄信的故事。作者一路娓娓道来,既亲切温馨,又凄美传奇。生活的际遇、命运的波折、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编织成一支以绿色邮政为主旋律的交响曲,令人沉醉玩味不已。

一 绿色乡愁

王蒙曾在1993 年深秋写道:“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文学就是怀念,文学就是复苏,文学就是青春,文学就是人生的滋味。”①邮事是怎样的人生滋味?作者在《邮事》里承认,尽管他不喜欢“温馨”一词,但对邮事的回忆,只能用“温馨”来形容。例如青年王蒙收到北影厂潘叔叔的来信,内书“你有了不起的才华”,让他如醉如痴;收到遥远的苏联姑娘的回信,内有她自制的贺年卡,画的是一棵枞树;1979 年后转自东长安街邮局的大量函件,获得许多读者的爱、信、心……特别是被错划“右派”后远到新疆伊犁巴彦岱务农,从公社邮政所直接取出妻子来信时的愉快心情:“我回想起来,快乐直至此日此时此分,是我登堂入室,从乡镇邮政所里自己找到来信,并径直取出,并且向着伊犁的白杨林带有所嘚瑟,‘家书抵万金’,天真美好奇异甚至于要说是凄美,那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无双幸福。”倒霉人的温馨时刻是“凄美”的。

邮局如此美好,连绿色的邮所、邮筒、邮箱和邮递员着装,也让人欣喜:“那时最快乐的莫过于见到绿衣人,见到邮局、邮所,至少是邮筒与邮箱了。世界由于布满邮政而……而什么呢,哈哈,只能说是世界因通邮而不再陌生,人生因邮务而不再寒冷,家人因邮驿而如闻声在耳,爱情因书信而高贵动人,只能说邮事增加了人间温馨,亲情友情人情因邮政而不再遥远干硬。”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电话入户,手机电话短信以至微信通讯,网络快递业的兴起……“敲键”时代的到来,使邮局业务渐生窘态。常取稿费的作者,切身体会到邮局日渐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20世纪90 年代在东四邮局,取钱手续变繁琐了,有必要既要填何种证件、又填证件号码,还填发证机关吗?到和平西桥某邮局取两三千块钱稿费,不料邮局竟没有足够的钱支付。而2017 年在北五环某邮局,被告知汇款取款已从一般邮政服务划归邮政储蓄银行,手续更加严格复杂,不禁让人对亲爱温馨的邮汇服务的变化怅然若失:“终于感觉到,手机的应用,从大约20 年前开始,正在取代传统的邮政,从大哥大到BP 机,再到蹭地遍地开花了的手机,支付宝、零钱包、红包、绑卡,然后书信呀,挂号呀,电报呀,长途电话的昂贵与复杂呀,电信局呀,都已经没有往日的光辉而走向黄昏了。我的天!”

几乎每个人都有关于邮事的温馨故事,而在当代中国,不仅传统邮政,诸多传统行业例如国营粮店、书店、代销店、工厂、供销社乃至镰刀都在键声嘀哒的科技进步、时代变迁中已然消逝或走向黄昏。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里断言:“传统银行20 年内必将消失。”也就是说,传统邮汇即使转为邮储银行,也须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对传统邮政逐渐消逝的温馨怀念和绿色乡愁,或许是王蒙写作《邮事》的一个重要缘起,必然在众多读者中产生强烈诗意的共鸣。

二 转忧为喜

如果《邮事》只写到绿邮乡愁为止,那就不是王蒙而是别人的作品了。王蒙自小热爱数学,是笃信科学、对新技术新事物怀抱浓厚兴趣的少数作家之一。他曾深有感情且不无遗憾地回忆起中学数学老师:“我是从这里得到思辨的初步训练的,我永远感谢他。也许我当初就应该选择数学作我的专业,我未尝不是辜负了王老师对我的厚望呢!”②当描写了邮汇改邮储银行使人感到的种种必然的不适应和偶然的狼狈遭际之后,在海淀上庄镇邮储银行,作者学会建立了自己的手机储蓄银行。当他在家中“清明”“敲键”,易如反掌、手到擒来地通过手机快速收到第一笔汇款后,真是人心大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取款何须排大队,敲键自有清明章……世界就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技术与设备在变化,方式在变化,习惯在改变,所有的日子,所有的现代化,所有的新技术,都来吧,都来吧!”传统邮政运用新技术得以升级升华,乡愁转忧为喜,作者从啧有烦言到大唱赞歌,也道出了新时代人们的共同经历和感受。

颇为有趣的是,作者特别告知,辅导他建手机储蓄银行的温雅的女行长,名字叫陶潜。难道绿邮乡愁的制造者,同时也是解忧忘忧者?现代技术的引领者,即是当代的陶渊明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而王蒙却是雄辩有言、要阐发真意的。面对所谓“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忧思,是消极地回眸眷恋乃至主张复古或遁世,还是积极地欢迎科技创新以求发展?王蒙在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生硬接轨予以质疑的同时,选择的不是零和模式,不是非白即黑,非好即坏,而是回眸眷恋与科技创新兼容并蓄,共存互补。早在1998 年11 月,他在和金庸对谈中指出:“过往各种不同的观念之争和策略之争太惨烈了,事实上它们不一定是那种截然对立的关系,所以我们应提倡一种兼容并包、既继承传统、又充分吸收世界上新事物的态度……但如果我们要解决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大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格而又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不致在世界上落后封闭或走回头路,我们就不得不扩阔视野,用一种更理性、兼容并蓄的态度,让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形态,能在中国互补整合,使中国能以自己的文化站立在世界上。”③《邮事》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文本:既有对绿色乡愁的温馨回忆,又有对清明敲键声的陶然赞美,前者是历史启示与文学诗意,后者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两者互补整合,杂多统一,和谐交响,这是王蒙拯救传统危机和谋求时代进步的文化立场,也是《邮事》给予人们的珍贵启迪。而作者叙事语言的幽默风趣,议论风生,则加强了作品的生动可感与透视维度。视野的扩阔、清明的智慧、会心的一笑与潇洒自如的沧桑感,则在行云流水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出来。比如电报大楼的故事:“当年西长安街电报大楼的落成是一大喜事呀,电报大楼的钟声是新中国与北京市的象征。现在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位老电报人感慨万端地在2017年大楼营业厅关闭前,花了9.5 元给自己拍了份电报作纪念。”再比如谈邮储银行:“我也明白了邮储的英语缩写,PSBC。BC 是BANK OF CHINA,我们则开玩笑说两个英语字母可能读成‘不存’,‘不存’也竭诚服务。邮储的心胸是多么辽阔广大! PS 则可以是指邮政商店,同时这两个字母连续在一起,其含意与随心处理图片的缩写同样的PS 相通。”对现代化扰乱耄耋平静的议论,则更是趣味横生且意味深长:“对于现代化,要且行且珍惜且回首且拭泪且抱怨,这样更时髦更福柯也更有文学性,也更能接上卓别林的传统,吃着西瓜,表现摩登时代。”幽默风趣是有传染力的,难怪《小说选刊》卷首语这么评价王蒙及其《邮事》:“踏遍青山人未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篇压你三千年,耄耋之年娶媳妇,春风十里不如你。他成了精啦。”

三 历史启示

2000 年,王蒙完成长篇小说“季节”系列后写道:“我希望我能写出真相,我能为历史提供一份证词。”④非_____虚构小说《邮事》的历史叙事,自清代中国邮政开办至今,自是一份难得的百年“证词”。1840 年5 月,英国首次发行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标志着世界近代邮政的诞生。

一个月后,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侵入中国,随即在华设立属于英国管辖的邮局,即“客邮”。1841 年邮局设在香港,随之扩大到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等通商口岸以及汕头、汉口、天津各地,其他列强也纷纷效尤,侵犯中国主权,掠夺邮政财源。当时清政府官驿不为民间服务,耗资巨大、腐败低效,而民间私办的民信局“传递信件的方法迟缓、不经常、花钱而且不可靠”⑤,于是改良思想家们为了御侮富国,纷纷呼吁中国政府自办邮政。薛福成建议“设立国家邮政局,在通商口岸设立分局,以代替外国邮政机构”。⑥把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根据经营“客邮”的经验及聚财的需要,予以积极推动。1878 年,清政府同意由赫德依托海关设立送信管局,同年8 月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国近代邮政就此发端。部分收回主权的尊严,以及新的通信手段的使用和管理制度的建立,百年中国邮政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颇为良好。小说《邮事》为证:“我的民国生活经验早就告诉我,那时银行、邮政、铁路和稀少的民航行当是全国最洋气、最牛×、待遇最优厚、最受人艳羡的顶级职业,也是管理最好、信誉斐然的高尚职业。到了1949 年后,中国邮政更是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邮政遭遇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的挑战,从不无尬尴到科技解忧。一幕幕情节跌宕的悲喜剧,给人们颇多的沧桑感怀和历史启示。

一是从丧失邮政主权,到半收回主权,再到独立行使主权,中国邮政的产生、发展,与拯救国家危亡、谋求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王蒙的温馨邮事,乃是亿万中国百姓鸿雁传书生活的一个缩影。中国邮政的未来,也必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相伴相随。

二是当代民间速递公司的异军突起,对国营邮政的冲击。140 年前的“民信局”,由于时代局限和“客邮”挤压,其理念、实力与当代速递公司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如此,当年清政府邮政仍然采取缓进妥协策略,以应对民信局的竞争,“他们必须在新成立的国家邮政局暂时还没有到达的地方继续服务,因此他的目标不是和他们对抗,而是鼓励他们继续办下去”。⑦这与王蒙的互补整合、先立后破、立足建设性的文化观点相通,历史也证明这一策略获得了成功。邮事毕竟更多的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业行为、经济行为、市场行为,对当代国营邮政、民间速递竞争的发展趋势,虽然任何预测和断言都为时过早,但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三是中国邮政从诞生起,即与世界邮政的发展紧密相连。如果说清政府兴办邮政,是“师夷之长技”、学习仿效的结果,那么《邮事》中写到的当代中国邮政集团总公司一系列“创新发展开拓进取”,建立手机储蓄银行,则是勇立世界潮头,颇有“制夷”的气象了。2018 年《财富》世界500 强排行榜,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排名第113 位,在上榜国家邮政中,位列第二,仅次于日本邮政,首次超过了德国邮政和美国邮政。林则徐、魏源、王韬、薛福成等先驱的梦想成真,中国离不开世界而且必然对世界有所贡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绿色乡愁的内涵如此深沉而温馨,中国新时代的敲键声如此清新而动人,时如黄钟大吕之雄浑,时如高山流水之清远,小说《邮事》的题材选择和奏响的旋律八音克谐,余音绕梁,不禁让人一赞三叹。

根据爱尔兰Escher 集团近日发布的年度报告《世界邮政未来变化》中预测,2019年世界邮政最重要的发展五大趋势,均与现代信息技术有关:其一是为客户提供“永远在线、永远服务”的邮局,其二是邮政企业通过自助服务“邮务亭”扩展网络。王蒙感叹:“所有的现代化,所有的新技术,都来吧,都来吧!”王蒙发出的肝肠俱热的欢呼,足以使人们从绿色乡愁中转忧为喜,乐而忘忧。然而王蒙没有忘忧,他接着描述了使用手机银行、错按汇出键而烦恼焦虑的故事,告诫

人们“敲键自有清明章”贵在“清明”,贵在清醒,贵在程序正确,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人文问题。他依然主张鱼与熊掌兼得,他在作品结尾写道:“不妨怀念一下什么程序也没有的日子,尤其是小说人。”于是便有了小说《邮事》。

注释:

① ②王蒙:《王蒙文集》(第一卷),华艺出版社1993 年版,第1、3 页。

③ 王蒙:《王蒙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版,第450 页。

④ 王蒙:《王蒙谈小说》,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241 页。

⑤ 姚琦:《海关与中国近代邮政的创办史》,《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3 年第4 期。

⑥ 金燕、叶美兰:《英国与晚清中国邮政发展研究 (1840—1911)》,《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4 期。

⑦ 徐建国:《赫德与近代中国邮政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历史教学》( 高校版) 2009 年第10 期。

[ 作者单位:文化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