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余名贵州少数民族诗人齐聚贵阳召开研讨会 少数民族诗歌需要青年传承

来源:贵州都市报 | 赵毫  2019年07月25日12:07

近日,以“少数民族汉语诗歌”为主题的贵阳诗歌沙龙第二期研讨活动在贵阳举行,来自遵义、黔南、毕节、安顺、铜仁和贵阳市的26位诗人、评论家、作家参加,参会者民族身份包括汉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土家族、水族、彝族、回族、白族、壮族及穿青人。现场,大家围绕如何认识汉语创作与母语使用间的关系,如何宏扬本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诗人如何在本民族文化文学传统、汉语诗歌传统、西方诗歌文化传统间存异求同等话题,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对话。

苗族诗人西楚最关心的,是在汉语作为通用语言的大前提下,少数民族诗人如何进行诗歌写作。在他看来,诗人除了为自己和全人类而写作外,还应该为自己的民族而写作。“这既是责任,也是资源。”西楚说。

对话中,表示应该坚持民族性创作的诗人不少,在90后布依族诗人曾入龙看来,坚持民族性其实是寻找一种异质性,但当前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就是青年作家对于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鲜有涉及。“少数民族汉语诗歌要是没有年轻一代人去传承,民族文化要是没有年轻一代人去书写,又如何做到发展和创新? 因此我们既要思考又要反省,如何吸引、引导少数民族青年加入到诗人(或作家)的行列来,如何让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书写民族文化。”曾入龙说。

来自务川的诗人予衣认为,少数民族诗人的汉语诗歌写作,应自觉彰显民族性,不能只停留于民族风情与地理风物的表面,通过汉语诗歌创作中彰显民族精神,同时也是对汉语多元化的丰富。

跨过现实,诗人徐必常从历史的角度,肯定多种诗歌传统的互补合力和借鉴。他说,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是在古代夔州做官时,积极汲取了当地土家族民间诗歌资源,从而开创了竹枝词这一诗体,成为一种别开生面的文本样式。

作为诗歌观察者,贵州大学教授刘剑结合贵州诗人作品,谈到了写作应该有抱负,也需要“返乡”。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吕敬美表示,诗歌天然属于少数人,读诗是少数人的活动,写诗更属于少数人的诗学实践。在此意义上,诗人必须自命为少数民族,从地域的边缘性中不断回到故乡装载的早年体验,不断回到母语所释放的地方性知识。

90后诗人王顺、张东、谷锋等结合自身创作情况,就年轻一代与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符码与诗歌写作、自然地理的关系等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此次“贵阳诗歌沙龙”由《21世纪贵州诗歌档案》书系编委会组织。据介绍,贵阳诗歌沙龙作为我省70后诗人、诗评家建构的一个专业性学术性平台,每期设计特定主题,定向邀请诗人、评论家、媒介人士等进行对话交流,线上线下结合,旨在促进创作和研讨,努力让诗歌文化介入和参与构建本地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