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桑梓情

来源:陕西先锋(微信公众号) | 梁小平  2019年07月24日22:56

由陕西省委组织部、省作协联合策划,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主编的《第一书记扶贫手记》发行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书收录了脱贫攻坚一线29位“第一书记”的文章,他们以文字为镜头,直面贫穷的真相,记录乡村发展变迁和一线工作的真实感受,为乡村振兴提供来自基层的思考。

兴许是上天有意安排,抑或是机缘巧合。不曾想到,三十五年前,为了梦想走出山沟沟的我,而今又回来了。眼前的一草一木是那样亲切,走过玩过的沟沟岔岔是那样清晰,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逮知了、西场“攻城”、打链子枪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回来了,就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为乡亲们做点事。”望着眼前熟悉的一切,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

结“亲”帮扶

“大,四队的梁抗战你知道不?”我问父亲。

“乃(你)知道么,按辈分还把我叫叔哩,你问他奏(干)啥?”父亲疑惑地问。

“他是咱村的贫困户,现在是我的帮扶对象……”

回村第一天,我便急切地向父亲打听着抗战家的事情。

了解了抗战家的概况后,我便叫村干部一同前去抗战家认门“结亲”。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大红铁门,因风吹日晒褪色不少,有的地方红漆掉落,露出点点铁色斑底。从大门中的一侧小门穿过,走进院子,红门白墙的传统砖瓦平房扑面而来,呈“  ┐”形布局。厨房与卧房间的镂空处堆放着一个小小的粮囤,墙根边一层层柴火垒得整整齐齐,几乎与院墙一般高。

“屋里有人么?”村干部顺口喊了一声。

“有有有,谁呀?”伴随着急火火的答应声,笑嘻嘻地出来一个老头儿。只见老人皮肤黝黑,有点秃顶,左手戴一只白线手套,随胳膊肘成直角置于胸前,黑色上衣和灰色裤子上,还依稀能看到一些土印子。

“老哥,你好,我是接替薛主任来帮你的。”我一边自我介绍,一边迎上去握住抗战的手。

“哦?!好好好,欢迎欢迎!”抗战好像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略微迟疑了一下又连声说道。当他知道我也是本村人时,特别高兴,顺手将凳子向我这边挪了挪,滔滔不绝地讲起我爷爷和父亲的故事。有的事我已没有什么印象,但却一下子拉近了我与抗战的距离。

梁抗战,64岁,一家五口人,肢体三级残疾,因小儿麻痹留下后遗症,造成左手腕反向耷拉无力,没有知觉,完全丧失劳动功能,整个手腕像是安装了弹簧,扳正又反弹回去。69岁的妻子张凤玲常年慢性病缠身,两个儿子在外漂泊,多年不归。平日里,只有老两口与孙女佳怡共同生活,相依为命。

“哎——孩子在外打零工,今在这儿,明在那儿,连自己都顾不上,好几年不回来不说,还给我留下个娃。”

“种庄稼没效益,打工又嫌我是老汉、残疾人……”

我仔细听着,心里像灌了铅似的沉重,但脸上并不表现出来。一阵沉默后,我清清嗓子,看着抗战说:“老哥,你不要丧气,我们同心努力,相信日子一定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哎——”抗战似乎并不抱多大希望,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点起一支烟独自抽起来。

一回生,二回熟,加上又是同村老乡,我的这个“亲戚”很快就结上了。

劳有所得,不劳不得,解决眼下难题,首先得从找活做起。很快,我联系村上志强农贸公司,介绍抗战在其公司打零工,干些扫地、拔草、喂鸡等力所能及的活,每日挣得100元的酬劳。后来,抗战又给公司晚上看大门,家庭月收入稳定在2000元左右。

“毕竟64岁的人了,哪天干不动了怎么办?不能光靠体力,还要有技术。”我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抗战家后面的事情。经过多次与抗战唠嗑,他消除顾虑,在信用社大胆地贷了5万元,入股志强农贸公司,在得到树苗、化肥、农药物资扶持的同时,还学到了花椒专业管理技术。打工挣钱的同时,坐享3000元的保本分红,真是一举四得。

生活慢慢有了起色,在旁人看来,抗战像是掉进了棉花堆,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但他没有就此停步,更没有“睡大觉”“等着送”“伸手要”。他白天干活,晚上学习,那股认真劲活像个小学生。每每入户走访时,我都劝他注意身体,他却笑着说:“忙不怕,有事干,心不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梁抗战,越干越有劲,精神矍铄,一点也不像60多岁的农村老汉。一只手的梁抗战,成了村上管理花椒的技术能手。在他的精心管护下,栽植的7亩花椒长势喜人。现在的抗战越来越自信,时常奔走于周边各村组,滔滔不绝地给群众讲起了课,他风趣幽默的言语和身残志坚的事迹,赢得了群众阵阵掌声和发自内心的尊重。

低保——曾经给这个贫穷落怜的家庭以最低生活保障,帮助抗战一家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生活难关。2017年6月,一家五口人的低保被取消了。我怕他难过,到他家做工作,老梁却没有丝毫的怨气,更没有像有的人那样,大呼小叫,不停上访。他对我说:“宁占天恩,不占皇恩。低保总不能吃一辈子,我的生活好了,就要给更需要的人。”

“独臂人”梁银行

抗战生活的好转,离不开志强公司。要说志强公司,不能不提公司法人梁银行。在文明塬,梁银行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靠着种花椒发了家,他的故事,方圆几十里没有人不知道。

梁银行,46岁,时常穿一件白色衬衫,摇摆着一只袖子,急火火走来。吃饭穿衣早已是驾轻就熟,一只手骑摩托、开汽车、使农机,样样机械在他手下犹如玩具一样使唤,人见了都不得不竖大拇指,都说:“别看银行是一只手,啥都能弄。”

梁银行的残疾源于一次意外。18岁那年,梁银行外出打工,因为塌方砸伤了左臂,好好的壮小伙儿,令人痛惜地成了一个独臂人。屋漏偏逢连阴雨,不久,妻子患上了肝癌撒手人寰,看病的巨额支出,给他留下了一笔不小的外债。那时孩子还小,家庭接连发生的重大变故,犹如一座大山压在他身上,让人翻不过身来——梁银行成了贫困户。

“那个时候,就像天塌了一样。”梁银行回忆起那段黑暗的日子时说。

日子虽然清苦,生活还得继续。梁银行没有向贫穷低头,更没有向命运屈服。只身一人跑去西安打工,抱着不让人瞧不起和一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后来竟在西安开起了超市。

出人意料的是,2012年,闯荡得有模有样的梁银行选择了回乡创业,承包了村子里20亩地开始种花椒。由于他胆大心细,头脑灵活,几年下来花椒品质竟高出其他农户好几倍。初尝甜头后,他又扩大种植面积,流转村民300余亩土地,全都种上了花椒。后来,他又成立了王益区志强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养了2000余只土鸡,搞起了林下经济。花椒地里散养的土鸡和土鸡蛋,直销省城,且供不应求。梁银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不仅自身脱了贫,还当上了老板,这在村民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论辈分,我把银行称叔叔,一有空,我便到他那谝闲传。慢慢地,我和这个老板叔成了无话不说的“铁乡党”。

“银行叔,你是扶贫政策的受益者,现在生活好了,能不能把咱村的困难群众给带动带动呢?”一天,我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一直埋藏在心里的话。

“不是叔不帮,有些事你不知道,咱村的人话难说,事难办,热脸贴冷屁股,出力不讨好啊!”梁银行皱着眉头满脸踌躇地说。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能因个别人、个别事就以偏概全,一棍子把人打死。我看咱村的老百姓还是很朴实的,只要你秉持一颗公心,实打实为群众办好事……”

田埂畔、花椒林、林道弯、办公室,晨曦夜幕中,艳阳高照下,这样的叔侄对话经历了多次。

“都以为你回来镀个金就回去了,没想到,你一门心思扑着给村里的老百姓办事。咱都是一个村的,给自家乡党办事,还有啥说的!”银行嘿嘿笑着。

听到这话,我简直高兴得要跳起来!

要真正冲破思想藩篱,还要从培训入手,为了让村里人,尤其是贫困户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实现凭本事、靠手艺吃饭过日子,我又积极争取本单位的大力支持,将王益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落在文明塬村志强农贸公司。两年来,培训基地运转良好,已先后组织开展了花椒管理、烹饪、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韩城专家、市园林站农艺师多次现场教学。志强公司累计带动37户残疾人、16名贫困户就地就业,支付雇工工资、慰问金达30万元,19名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脱贫。

扶幼助长

对贫困户来说,家里上学的娃可是一家人全部的希望和寄托。怎样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孩子们心里萌发出坚强的种子是我驻村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佳怡是抗战的孙女,今年12岁。孩子刚一出生,父母离异,她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初见佳怡,她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流,让人有种浑身是劲却使不上的无奈。“妈妈”这个温暖的字眼,我在佳怡面前未敢提过,生怕给孩子带来不安和悲伤,只是小心翼翼地关心着她的成长。

为了给像佳怡一样的孩子们更多的关爱,我多次联系妇联,邀请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惠老师,专程给全村的留守儿童、贫困孩子和家长们进行心理辅导。生动的课堂内容,在场的人听得津津有味,你问我答的互动场面大不同于平常。村民们对子女健康教育知识的渴求,使我第一次真心地体会到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和珍贵。

开学的前一天,我再次和妇联的蒋主席来到抗战家,亲手给佳怡送了3000元的妇儿维权救助金。小佳怡抿着嘴腼腆地站在一旁,并不说话,两个浅浅的酒窝显得乖巧而漂亮。抗战和老伴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边抹着眼眶一边连声说:“感谢共产党!谢谢!谢谢你们!”孩子心灵的伤疤难以愈合,我深知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只希望自己的用心付出,能给她幼小的心灵带来些许抚慰,给她生活上提供些许帮助。

2017年暑假,得知一个“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研学的消息,我便立即东家进西家出地通知起来,不料想这么好的机会,却没有人愿意去。

“娃长这么大,还没出过远门,我放心不下。”

“吃住管不管?交不交费?”抗战不放心地问我。

“这次活动有老师全程陪同,管吃住无费用,来回路上我开车接送!请老哥和嫂子一百个放心。”

最终,小佳怡平生第一次参观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曲江海洋馆、陕西自然博物馆、陕西科学技术馆等地方,增长了见闻,交了新朋友。这次之后小佳怡又多次参加了类似的活动。如今,我去抗战家,佳怡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生疏,像是自家人一样。

“升升考上大学啦,还是一本。”这个消息在村子里很快传开来。

“升升不是万民的孙子么?”我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闪现着他家的情景。

董万民,年近七旬,五口之家,头戴一顶老式鸭舌帽,帽檐下垂,颜色泛白。像陕北人一样,他经常围着个白布腰带,一杆用了不知多少年的旱烟锅锅就别在腰间。这老汉说话嗓门洪亮,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是个做过癌症手术的人。老伴瘫痪在炕多年,儿子茂锁一人在外没黑没白地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

万民的家庭情况,不由得使我想起自己当年上大学前,父亲白天黑夜四处借钱的情景,几分伤感顿时涌上心头。

“不能因为穷上不了学呀!”我主动给茂锁打去电话,“哥,祝贺你为咱村培养了个大学生,孩子上学的费用,我这边帮你想想办法。”

没想到我会给他打电话,而且一下子还说到心坎上,电话那头的茂锁激动地说:“好书记哩,我正为娃上学的事发愁呢!谢谢你为我家的事操心。”

之后一段时间,我马不停蹄四处奔走,多次联系教育、民政、慈善协会等单位,咨询了解助学政策。为确保申请一次过关,我将升升接到自己原单位的办公室,全程指导写申请、开证明、填表格、印证件、交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争取到1万元的爱心善款,帮助升升如愿以偿地圆了大学梦。

都云扶贫苦,难言其中味。在家门口工作,回家不是什么稀罕事,可就是因为近,反而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常常加班到夜深人静,顶着月光走在乡间马路上;来来回回一天几趟路过家门,有人开玩笑地对我说,“你比大禹还大禹”;不知不觉间少了陪伴孩子的时间,晚上一直喊着“爸爸”入睡的人换成了妈妈。

几分期许,几分满足,几分歉疚……

我站在村子最高处的峁顶上,望着满山遍野的花椒树,闻着沁人心脾的泥土芳香,听着熟悉的乡音家话……为了桑梓的那颗赤子之心,随着新一轮的朝阳徐徐升起! 

梁小平, 现任铜川市王益区委组织部主任科员。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在王益区黄堡镇文明塬村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