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族文学》蒙古文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曁多民族作家文学实践活动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茉  2019年07月21日22:31

开班仪式

七月的草原绿野芬芳,牧歌飞扬。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7月14日至18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内蒙古文联、中共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锡盟文联等主办,正蓝旗委宣传部、旗文联等协办的《民族文学》蒙古文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曁多民族作家文学实践活动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举行。《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副主编陈亚军,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包银山,锡盟委宣传部副部长包文霞,锡盟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常霞,以及郭雪波、布仁巴雅尔、罗光辉、刘大先、潘红日、龙险峰、谢德才、金宝、策·朝鲁门、李贵明、彭愫英、可可西里、嘎·西日胡、峰·斯琴巴特尔,敖·朝洛蒙、斯钦巴特尔等作家、评论家参加活动。

锡林郭勒盟历史悠久,蒙古族传统文化厚重,有我国四大草原之一美誉的锡林郭勒草原,是元朝第一都城元上都所在地。这里人文底蕴深厚,曾走出蒙古族编年史《恒河之流》的作者衮布扎布和中国当代蒙古族文学的奠基人、蒙古族大诗人——“新文学承前启后的先锋”纳·赛音朝克图。

石一宁在开班致辞上表示,《民族文学》杂志是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刊物,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任。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民族文学》蒙古文版以及藏文版、维吾尔文版创刊10周年,可谓喜上加喜。10年来,《民族文学》蒙古文版刊发了大量翻译作品和母语原创作品,为蒙古族文学与国内乃至世界各民族文学搭起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打开了学习与借鉴的窗口,对蒙古族文学的繁荣与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对民族团结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石一宁说,希望通过此次培训班和文学实践活动,使各民族作家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会,感受新中国成立70年来锡林郭勒盟的历史进步与时代巨变,同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作家、翻译家的历史使命与文学担当。在相互切磋研讨中,提高文学创作和翻译质量,努力推出激励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美好未来的优秀原创与翻译作品。

多民族作家座谈会

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郭雪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原编审金宝、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策·朝鲁门分别为《民族文学》蒙古文版作家、翻译家做了题为《民族作家的文学视野和拓展空间》《翻译的技巧》《新世纪蒙古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讲座。在交流座谈中,学员代表呼努斯图说,少数民族文学独有的特点是所有情感都离不开家乡的一草一木,表达家乡始终是自己的文学梦;自己因为工作常走进基层,作为其中一员,在喜怒哀乐中体味日常百态,生活素材的积累极大丰富了文学创作。他还表示,文学创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努力耕耘的同时要树立好正确的创作方向,兼顾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不断突破自我,向着高原攀登。

创作阅读中心授牌仪式

赠书活动

活动期间,在纳·赛音朝克图纪念馆举行了《民族文学》锡林郭勒盟创作阅读中心授牌仪式。《民族文学》向锡林郭勒盟文联和正蓝旗文联捐赠由民族文学杂志社编辑的、分别由作家出版社和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蒙文学作品选集》和《〈民族文学〉精品选》。

随后,多民族作家与锡盟文艺家共40余人深入锡林郭勒草原腹地,体验内蒙古草原传统文化,提出各自文学思考,分享文学创作经验。《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在文艺理论讲座中结合经典作品,简要回顾并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深入牧户体验生活

深入牧户,体验牧民生活是作家们心之所向。陈亚军、罗光辉、谢德才、彭愫英等人在草原中步行几公里远,到当地牧民家中参观走访,深入了解草原生态与牧户生活,汲取文学创作灵感。

活动中,《民族文学》蒙古文版作家、翻译家与多民族作家、锡盟文艺还共赴小扎格斯台、草原艺术公社、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等地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