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愿为文学静守孤灯

来源:文艺报 | 蒋胜男  2019年07月17日09:09

我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网络文学作家之一,写作至今,历经了近20年春秋。很多作家都说写作的过程是苦的,但对我而言,写作的岁月却是“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

我的母亲是中学教师,家里有很多旧书,所以我的阅读生涯开始得很早。从少年时代起,我的课余生活便泡在书海里度过。放学后,我经常到母亲所在的学校图书馆自习,那个时候书架上的书不多,我会将书架上所有的书一架架看过去,喜欢的书甚至会看好几遍。至今我还记得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关于春秋战国历史的《东周列国志》。可能就是这本书,点燃了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那一个又一个散落在历史长河中有趣、有情、有故事的人物,让我对那段尘封的历史充满了好奇与探知欲。

我的阅读非常驳杂,任何题材、任何类型的书,只要喜欢我都会去读。与所有创业故事中所叙述的“找不到一个心目中的产品,所以只能自己动手去做”一样,我的创作生涯也始于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后,再也找不到一本心目中理想的书,那么不如自己开始创作。很多人也都会有这样的驱动力,去探索、去问一问为什么?而当你有亟待抒发的创作欲望,有想要表达并不吐不快的感觉时,就是下笔的最好契机了。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太少人进行着墨,或者一直是从男性主义的视角着墨,所以反而形成一个空白点,我想尝试换个角度与手法来展现历史。而我又是女性,可以相对细腻地去捕捉人物情感的细节。所以我写了宋辽夏系列,写了北宋真宗皇后刘娥、辽朝萧太后萧燕燕以及西夏没藏太后胭脂,也是想借女主角的一生去展示那个朝代,贯通古今。

当我想要创作一部小说时,我不会一开始就想去写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先确定我要写的朝代和背景。一般我会先进行两到三年的历史人物资料搜集,这些资料不局限于某个主角,而是围绕大时代里其他人的生平和故事展开。接着,我会把这些故事放进文档里,当做一个大纲模胚,然后无意识地不断积累,酝酿很多年。这种感觉就像不断往自己思想的池子里投撒鱼苗,向他们喂食,看着他们长大一样。当资料搜集得足够多,人物就有话说了。

就像我创作《芈月传》。在此之前,我写过一本书,叫《历史的模样》。它是一个系列,当时写完夏商周的历史,我正往下追溯,打算做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资料储备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如果只是写一本普及历史知识的评述是不足以表达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的。于是,我不断往自己的“思想之池”中投撒春秋战国的鱼苗,等待某一条“鱼”茁壮成长。直至我某一天无意间看到兵马俑的纪录片,专家猜测兵马俑可能非秦始皇嬴政所有,而是他的高祖母秦宣太后。就这样几句话,一个极小的触发点,让我突然有了灵感,确定主角就是秦宣太后了。这种灵感微光的偶然闪现成为我创作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在此之前,我脑海中的每一条鱼其实都有可能成为主角。当其中一条鱼长得特别大、特别好的时候,它就会一直在脑海中骚扰我,我便不得已将这条“魔鬼鱼”从思想的鱼缸中捞出来,以它为核心进行创作。由一条“鱼”衍生为一部小说,拉开一段尘封的历史,这是我创作的惯常路径。

我在创作任何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历史作品时,其实都会带入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在创作过程中,当你真正深入地走进这段历史,沉浸于这段历史,你才知道原来所有人的困惑和共鸣,不是只有你体会过,它在若干年前就有了。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历史其实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人类曾经所有的困惑、痛苦。这些情感是共通的,是能够超越历史,映照当下的。所谓“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我写作历史题材的作品,一开始正是基于自己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喜爱,当我不断代入角色,探索不同的人物内心冲突和情感决择,我会渐渐不满足于只仅仅写一个故事,而是会更多地用作品去叩问内心,叩问生活,叩问历史与现代,叩问世界的变化与永恒。熔古今于一炉,站在时代浪潮里回望、挖掘、思考我们的历史,将历史带回当下,将思考传递给大家,再将这份情感落实到活生生的人物角色上,去引发观众和读者的灵魂共鸣,这就是我个人执著于创作的初心。

回思我从事历史小说的创作,更像一种与远古能量场的对接,这种能量场越深入越庞大,最终如果你不懂得及时退出,它会把你整个卷入耗尽。但你不深入,则无法找到那种与古代对接的感觉。我经常是写完一部大的作品,就会大病一场,但这种与历史的对话,同样是对自己的修炼和提升。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几乎要耗尽我所有的知识储备,它会催促着我不停地去补充能量、去学习、去思考、去提升。此外,你的精神能量得到庞大的支持,会让你的内心更强大,更坚韧。

于是,我就这么一部又一部地写了下去。

愿为它静守孤灯,只因它带给我长河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