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族文学的一次飞跃 ——记《民族文学》少文版创刊前后

来源:文艺报 | 李霄明  2019年07月17日09:08

不久前,在中国作协领导的支持下,蒙古、藏、维吾尔三种母语版的《民族文学》创刊都十年了。这多少引起了我少许伤感,十年转眼即逝,十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并不是一个短的时间。创刊时的辛苦,如昨日般呈现在眼前,由此想起《民族文学》创刊也已近四十年了。

几十年来,《民族文学》杂志有过值得骄傲的高峰,也有过荆棘的低谷,总而言之,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今天一本变成六本的现实。从1980年夏《民族文学》组建到1981年创刊,这本杂志伴随着国家经济改革文学复兴的大潮,一路走来,它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和壮大。2009年《民族文学》蒙古、藏、维吾尔母语版的创刊是《民族文学》创刊以来的又一次飞跃。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或是语言上的,它更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记得2006年,《民族文学》杂志社新班子为了摆脱当时办刊经费短缺不足的困难,开始酝酿思索破解办刊困境。在杂志社内通过集思广益、规范管理、招聘培养新人,逐步提高刊物质量等措施,积极向上级和相关部门单位呼吁强调这本刊物的独特性和公益性。

2008年,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冰同志对民族文学杂志发展定位的思路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2009年,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杂志社班子决定在北京举办一个民族一个代表参加的少数民族作家“祖国颂”改稿班,来纪念和祝贺祖国六十华诞。在开班仪式上,李冰书记率全体党组成员参加并讲话。在改稿班期间,少数民族作家还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既有问候又有请示内容的信,信中特别提到了希望国家能创办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少数民族文字版的《民族文学》杂志。记得当时大家只是想向温总理表达少数民族作家在北京共祝国庆的激动心情,和未来对《民族文学》发展的一些畅想,而并未意识到这封信给民族文学杂志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当时给温总理的信也得到了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冰同志的高度重视。改稿班结束后,这封信即刻由中国作协转呈温家宝总理。好像没过多久,记得当时我与叶梅主编正在东北出差。一天下午,叶主编既神秘又兴奋地告诉我,她刚刚接到电话说,温家宝总理给《民族文学》杂志题了词。现回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与叶主编都非常意外也非常高兴,毕竟一国总理为一本刊物题词,此前还未听说过。

返京后,按作协党组李冰书记的指示,我们迅速联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民委、中宣部落实温家宝总理的题词中对《民族文学》的指示要求。当时杂志社班子成员就我和叶梅同志两人,那时编辑部的编辑人员也不整齐,平时应对日常编辑工作没有什么问题,但面对突然到来的新工作,老实说,思想上没有准备,实际上也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不知从何下手,更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当年就要编辑创刊号,虽然新闻出版总署只批了蒙古、藏、维吾尔版语种,但要按时出版,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当时杂志社能干活的编辑本就紧缺,也无懂三种母语的编辑,更不知三本杂志需要多少创刊经费,特别是翻译、编辑、排版、印刷、人员经费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短期内解决并拿出可行方案。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当时求助于有过几面之交的,时任《民族团结》杂志社长的李建辉同志,在李社长的热情支持下,通过总编室负责同志和财务人员的帮助,我们用两周时间,大概把蒙古、藏、维吾尔版的预算成本和编辑出版流程方案拿了出来,同时以此方案为基础再与民委的语言编译局商谈合作分工协作、翻译费用及人员的劳务费用等诸多细节工作。因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冰早与时任国家民委党组书记杨传堂协商过此事并已达成共识,《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的翻译工作由国家民委语言编译局承担,后续的工作就简化了许多。

至此,《民族文学》蒙古、藏、维吾尔少数民族文字版于2009年创刊。